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铁岭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围棋、攀岩、龙舟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漫步这里的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厚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给景区增添了人文情趣。

    B.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对它趋之若鹜

    C. 自从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夺冠之后,国内热爱排球运动的人与日俱增

    D. 蓝牙版自拍杆,利用手机蓝牙功能,使用方便,拍照效果好,投放市场后果然不孚众望

  •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后,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B. 青年学子要孜孜求学,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把匡正流俗当成自己当之无愧的责任。

    C. 最近几年,由于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全国各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

    D.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对待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要有足够的耐心。

  • 4、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关雎》一诗运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反复咏叹,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D.《岳阳楼记》写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两种不同的感情,并通过这两种感情的对比,赞美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了文章主旨。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乙】

    板桥诵书

    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身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人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选自郑燮《板桥集外诗文》,有删节)

    【注释】①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②屈曲委蛇(yí):弯曲。此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委蛇:同“逶迤”。③匕:勺子。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划两处)

    人 咸 谓 板 桥 读 书 善 记 不 知 非 善 记 乃 善 诵 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尝百里外   趋:____________   (2)其欣悦             俟:___________

    (3)人          咸:____________   (4)对客不听其语   或: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4】在读书求学方面,【甲】【乙】两文带给你哪些启示?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诗歌答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写出两点)

    探究结果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结果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材料二补充一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关雎》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相见欢》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天山共色。   吴均《与朱元思书》  

    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文章《担当的力量》,完成下面小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像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轻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1】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帮父母挑担子,并慢慢适应了。

    B.自己多挑一点,长辈少干一点。

    C.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

    D.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当父亲十几岁时,他就有了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长大后又有了坚守三尺讲台的担当,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

    B.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C.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 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D.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A)(B)(C)三个画线句子分别举了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的例子,与后文“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照应,而且这三个例子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A)(B)(C)三句不能调换位置。

    B.文章②~⑤段的论证思路是:首先提出“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这一问题,然后从“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 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C.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肩上的担子重了,肩上的茧越来越厚”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迎难而上、百折不屈”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D.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有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 10、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驱散校园欺凌,依法呵护“少年的你”

    ①正在热映的电影《少年的你》聚焦校园欺凌话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未成年保护法大修、增设校园欺凌防控措施的背景下,电影画面把校园欺凌给孩子造成的伤害直观展现,直击人心。在揪心痛心之余,也让公众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②相比较影视作品中的剧情,现实发生的案件往往更为残酷和触目惊心。这其中,给舆论带来强烈震惊的莫过于2015年留美学生暴力群殴折磨同伴长达5个小时,最终两名主犯被美国检方判处终身监禁。而最近大连发生的一起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孩的案件,也引发了公众对未成年人暴力和犯罪行为的讨论。每一起暴力案件见诸舆论,总是令人痛心。

    ③校园欺凌和暴力绝非个案。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学校暴力和欺凌。据最高检今年5月份发布的数据,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校园欺凌犯罪案件3407人,起诉5750人。数据不会骗人,可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遭受欺凌的孩子选择了沉默,很多案件达不到刑事层面,有的还进入不到司法程序。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其严重性不得不引起高度警惕。

    ④围绕校园欺凌的治理,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有效预防、依法处置、形成合力三个方面,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各地也开展了多回合、多形式的专项整治。应该说,校园欺凌多发的态势总体得到了遏制,但离治本的目标还有差距。原因何在?一方面校园欺凌的法律规范空白,导致惩处机制缺乏震慑力;另一方面预防、干预、救济机制不到位,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⑤正因如此,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被寄予了治本的厚望。从增加学生欺凌及校园性侵的防控与处置措施,到明确学校应当对教职员工、学生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培训和教育,再到要求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予以教育、矫治或者处罚……法律的修订完善不仅让处理校园欺凌案件有法可依,避免了以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的做法,也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家庭等各方的责任,为治理这一问题提供有力的抓手。

    ⑥彻底铲除校园欺凌的土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中,有的家长要么过于严苛、要么过于放任;有的学校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价值观引导;有的老师把欺凌行为视作孩子间“过分的玩笑”,重视不够;还有不少影视作品和网络平台充斥着暴力因素,这些都是校园欺凌和暴力滋生的土壤。因此,既要通过教育引导把“践踏、侮辱他人的红线不可逾越,否则必付出代价”的观念种子种在孩子心底,也要家长、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调试好种子成长的环境、剔除可能存在的风险,让更多的阳光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灵。

    ⑦电影中,小北呵护了备受欺凌的陈念。生活中,每个少年的你都需要被呵护,这份呵护来自于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教育理念不断转变、法律制度日益完善。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成年人保护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校园欺凌和暴力这一难题得以彻底解决。

    (选自2019年10月27日 人民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简述第⑥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

    3第⑤段中“正因如此”中的“如此”指什么?

    4从下列选项里选出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开篇由影片《少年的你》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聚焦“校园欺凌”话题。

    B.第③段紧迫性分析,校园欺凌和暴力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C.第④段现实性分析,论述校园欺凌难以根治的原因:法律规范空白,缺乏震慑力;救济、干预、预防机制不到位,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D.第⑦段照应题目,提出了“我们共同期待未成年人保护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校园欺凌和暴力这一难题得以彻底解决。”的希望。

    5你是如何看待或者处理校园欺凌的,结合具体事例说说。

  • 11、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①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飘送花香,雨水润物无声,这温柔敦厚的自然总是厚德载物,却又不事张扬,更不会以造物主自居。那么自称万物灵长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②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此,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③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有人注意到身高 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那天她总共蹲了八十几次。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平等待人,更显高贵。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④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普通的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帮助他们找到幸福与快乐。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

    ⑤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事万物皆有其闪光的一面。师法自然,小草的坚韧,大树的昂扬,细流的执著,大海的宽容……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师法大师,圣贤的哲思,大儒的风范,永远是我们追随的目标;师法凡人,芸芸众生里有很多普通人更值得我们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爱心,几十年如一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学生……这些平民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示出来的人性光辉,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向他人学习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更高境界。

    ⑥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③两段能否调换顺序?请简述理由。

    3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对本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本文的结构为:引论①——本论②③④⑤——结论⑥。

    B. 文中第二段画线句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从正面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C. 第③④⑤段分别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如何才能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每段的首句即是中心句。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风雨过后》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