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海口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南征方腊后,在六和寺出家的梁山好汉是( )

    A.鲁智深

    B.林冲

    C.武松

    D.杨志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我们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处在金戈铁马的求学期间,我们更是相互帮助。

    B.有些人往往是话说得富丽堂皇,行动上却总是见不得阳光。这种人只能迷感别人一时,最终会落得被人唾弃的下场。

    C.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在奥运赛场奏响,五星红旗在赛场上冉冉升起的时候,在场的中国观众都不言而喻地流下了热泪。

    D.腐败不除正义不彰,腐败不去民无宁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个"好"字自然包含了风清弊绝、政通人和的民心渴望和民意期盼。

  •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文化需要交流借鉴,只有在不同的文化的碰撞下才能赋予自身文化新的意义。

    B.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人们追溯历史的渴望也不会停歇。

    C.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我国航天事业开启了举世瞩目的新篇章。

    D.2022年农历虎年春晚为海内外华人奉上了一台高谈阔论的春节文化盛宴。

  •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问题。她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B.《西游记》以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为原型,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路降妖除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充满了幻想与趣味性。

    C.《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流落到不同的国家,他在大人国中,犹如一座大山,一顿饭要吃好几车食物,还可以随意搬移国家里的人和物。

    D.《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等。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下边的古诗、联、文,表现了古代的高雅之士对自然之美、环境之美的热爱和追求。认真阅读下边几段材料,然后答题。

    (材料1)

    书湖阴先生壁①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材料2)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材料3)

    对联:屋后松竹添秀色 门前梅兰

    (材料4

    养鸟有道

    郑板桥

    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尔。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zhōu jiū),如《云门》、《咸池》之奏;披衣而起……见 1)扬翚振彩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2)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为大快。

    (注释)①这是作者题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 ②排闼(:意思是推门(而入)。    ③扬翚(huì)振彩:扇动五彩翅膀。

    1填空:

    ①材料1前两句诗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人勤。请你也用2个字概括后两句诗的内容。

    ②请在材料3下联中的横线上,填写能够与上联相对应的3个字。

    ③用名人名言、诗文名句对文章进行概括,是一种读书方法。请你在材料2中选择恰当诗句对材料4进行概括。

    ④ 文言文中“之”、“其”、“而”、“以”……这样的词语很多,多读便能读顺口、读明白。请你凭语感,在所给的文言词中,选择2个分别填入材料4的⑴、⑵处,使文句通畅。

    2将材料4中加波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用2个逗号把它断开。

    3解释加点字的意义

    养之有 披衣而起 往倏来   为大快

    4翻译下列句子

    ① 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

    ② 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5古代的高雅之士常在诗文中表现他们对居室环境之美的追求,请你举出一个这样的句子。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诗歌赏析。

    漫兴九首(其一)

    杜  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注)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唐肃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②造次:轻率。③丁宁:言语恳切的样子。

    1第一句中“不醒”一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三、四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语文综合实践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书法艺术,彰显中国汉字独有的文化魅力,丰富校园的文化底蕴,积极营造书香校园,凸显“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最中央”的办学理念。当日,河南省汝阳县外国语小学第一届千人书法大赛在校园中央广场举行。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开展千人书法活动,传中华文化,植家国情怀,塑人格魅力。

    结合材料,为新闻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 ,君子好逑。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流从之,

    3焚膏油以继晷,

    4衣带渐宽终不悔,

    5余闻而愈悲。孔子曰: 吾尝疑乎是。

    6这正如地上的路; 也便成了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陆文夫《脚步声》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脚步声(节选)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

    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在那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

    “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

    (摘自《北京文学》2001年第10期)

    注释:①剪径:旧时指拦路抢劫。②塾师:指旧时的私塾先生。

    1文中使用典故和引用诗句,请根据提示填空。

    (1)“闻鸡起舞”典出《晋书》,说的是祖逖早起舞剑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其含义是________

    (2)“雄鸡一唱天下白”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原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后来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化为“__________,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第三节画横线句子的含义。(10字以内)

    3文中写了作者少年时和现在两次被自己的脚步声惊吓。根据下面提示,具体分析这两次的“怕”有何不同。

    ①“怕”的对象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怕”的程度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怕”的感悟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一节文字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五节文字侧重写城市的“喧嚣”“轰鸣”,这是怎样的写法?这样来写有何用意?

    5文末画波浪线句中的“你”指的是谁?其中“从哪里来”说的是过去,“在何处”说的是现在,“走向何处”则指向未来,将这三点贯连起来,你认为作者的所谓“走”路,指的是什么?

  • 10、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列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3第⑥段中划横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4第⑥段中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顺序能不能任意调整?为什么?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 1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 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集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高楼遍地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天,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得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2016年5月《长春日报》)

    1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词句含义。

    (1)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2)不由得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3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4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5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请谈谈你的理解。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陶渊明隐居田园,怡然自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刘禹锡深处陋室不慕荣利,欣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苏轼仕途不顺,却感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沉浸自然,会有别样的收获,会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当我们的心浸在自然中,浸在诗句中,浸在书画中,浸在……在宁静的深处安顿灵魂,便是一股清流,赏心悦目。

    请以“灵魂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