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阿坝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房子》中桑乔是桑桑的父亲,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曾是猎户。

    B.《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取胜方的主帅依次是周瑜、陆逊。

    C.《简·爱》中的谭波儿是简在孤儿院最好的朋友,是个善良、宽容的女孩。

    D.《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不仅指现实中的大海,更是人生竞技场的象征。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这两本著作都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作。

    B.《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所写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所录名士之“魏晋风度”为后人所追慕。

    C.“水调歌头”“行香子”“丑奴儿”“沁园春”,这些都是词牌名。

    D.古诗必须押韵,每句字数也要相等,而现代诗则可押可不押,每句字数不一定相等。

  • 3、下列句子中,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是大湾区首家港澳子弟学校,在推动粤港澳教育融合发展方面发扬示范作用。(将“发扬”改为“发挥”)

    B.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西海固人民响应国家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将“干沙滩”建成“金沙滩”。(在句末加上“的故事”)

    C.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如何实现全国“一码通行”,更好地利用健康码,是公众特别关心的问题。(去掉“在”)

    D.三星堆遗址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它是世界青铜文明的代表,同时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造成的。(把“造成的”去掉)

  • 4、教材13页的技巧点拨补白文章“怎样写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诗应该写出复杂的情感和性格

    B.写诗可以直抒胸臆

    C.写诗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

    D.写诗还要注意节奏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 )

    A.南潇湘 感而悲 登峰造

    B.国怀乡 扬长而楼空

    C.春和明 良宵美伤情

    D.不物喜 不为然 身报国

    【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3】请从第③、④段任选一段,结合具体语句谈谈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4】“以天下为己任”是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的理想追求。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以天下为己任”在苏轼和李贤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苏轼)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材料二: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选自《明史·李贤列传》)

    注释:①[大兵]大的军事行动。②[西方用兵]指对西夏的战争。③[江南织造]为宫中织造丝织品的皇商。④[锦衣狱]明朝特务监狱,由锦衣卫管理。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船只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可见这并不是少数人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人集体闯红灯的行为石家庄和沈阳均出台政策整治陋习,请阅读下面材料,概括两市整治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不文明交通行为的两个相同的措施。

    【材料一】:为有效引导市民出行行为,石家庄市交管部门在市区示范路口整治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在大路口,对群体性闯红灯的,要处罚前三名;在小路口,对闯红灯的人,将全部处以50元以下罚款。此次活动中,对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或家庭困难者,交管部门也准备了几项辅助措施,如罚款可以改成在自愿的基础上当两个小时的交通志愿者,也可以改成让他所在单位领导或者社区管理者到场现场共同接受教育等。

    【材料二】:为强化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通行秩序管理,沈阳市启动了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的“全警执罚”工作。记者在一份处罚标准说明上看到,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违法的处罚标准分为:5元、10元、20元、30元、50元……警方告诉记者,违法后想逃避制裁是不可能的。不罚款还有很多有效的处罚方式,违法者还可以选择路边罚站观摩交通执法,或者选择做交通执勤志愿者参与交通治理。

    (1)相同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10月,全国因行人闯红灯肇事造成798人死亡,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闯红灯”。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危险行为,请你拟写一句劝诫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语。(不超过15个字)

    宣传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

    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关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史记》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皮囊

    蔡崇达

    (1)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2)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

    (3)众人皆喑哑。

    (4)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5)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

    (6)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待,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

    (7)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起了阿太的故事。

    (8)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9)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10)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11)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九十二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12)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13)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14)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

    【1】文章中的阿太有一句话“因为我很舍得。”请结合上下文,说一说阿太“舍得”的事件有哪些?

    【2】文章第(5)段中说“因为我很舍得”,第(6)段中也说“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请结合上下文分别说一说这两处“舍得”的不同含义。

    【3】赏析第(11)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

    【4】请分析文章第(8)段的作用。

    【5】文章结尾写出了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文章第(9)段中也说“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读完本文,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阿太生活观的理解。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方言里找寻地域文化自信

    李晓

    贺知章耄耋之年,告老还乡,见物是人非,不禁生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乡音是一枚镌刻在我们身上独有的印记,生生不息、根脉相传,它是来自故乡的慰藉,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底色。

    方言与一个地域的气候、地貌一样,历经千百年,不断被筛选、吸收、同化而形成。这些夹杂着泥土气息的话语,或源于市井生活的寻常琐事,或源于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它收纳了民间的智慧,采集了地域的精华。翻过一座山,音调就转变;走过一陇田,意义大不同。你可以讲着吴侬软语,夜话闲谈;也可以侃着东北话语,把酒言欢。正是因为这种特色,才赋予了方言承载文化的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个载体,我们的文化才得以遍地开花、异彩纷呈。以融入了方言的地方戏曲为例,无论是秦腔豫剧,还是京剧黄梅,那些生动鲜活、合辙押韵的戏词,唱出了亦俗亦雅的风情,也唱出了中华文化的特色。试想,如果唱词千篇一律,那么何来不同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何来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正是因为方言的异质性,才带来它的不可替代性,这是地理与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价值连城。

    而今,传统的乡音却变了味道,它被贴上了土、俗的标签,并成为有无文化的衡量标尺。打工返乡的青年们羞赧于它的腔调,刚刚入学的孩童在学会标准发音的同时,也在遗忘着自己曾经熟悉的语音。方言的日渐式微,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乡愁,它折射的是一种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这或许是我们最该扼腕叹息之处。

    文化不能简单地用优劣二字加以评判。你可以津津乐道上海方言的机智敏捷,也可以大加赞赏天津方言的诙谐幽默,还可以对齐鲁方言的纯粹耿直加以欣赏,它们是多元、独特而又平等的。对于方言的流失,我们更应从大众心理的角度来考量。今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频繁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员流动日见增多,这种流动对方言的冲击显而易见。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碾压式的优势显现,使包括方言在内的农村文化不断被漠视,而这种文化信号的衰减很可能是无可补救的。

    方言早已成为与故乡这片土地难以割裂的一部分,任何语言不假思索地堆砌于此便会显得水土不服、格格不入。好比我们的容貌与声音,与生俱来,独一无二,倘若真用人工的方式加以改变,自会有它的蹩脚与尴尬。方言就是那告知了我们从何处而来的文化源头,我们在奔波忙碌中找寻地域文化自信,却不以为然地忽视了它。它以自身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因素汇集起来,无论是民俗故事,还是戏曲民谣,以及属于这个地域的秉性与品格,这都是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是地域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选自2016330日《光明日报》)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3】说说第段划线句的含义。

    而今,传统的乡音却变了味道,它被贴上了土、俗的标签,并成为有无文化的衡量标尺。

    4】请简述第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列举各种方言,提出方言本该是多元、独特而平等的,不能简单用优劣评价;

    然后  

    最后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思客早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众的读书习惯,累计回收有效问卷6660份。调查结果显示,43%的受众认为,大部分读书时间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截至2021年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刷短视频已经成了“杀时间”第一利器。被短视频“霸屏”的你,有多久没读书了?我们分析了这6660份调查数据,为你描绘短视频冲击下读书人的变与不变。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并非如此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71.45%的受访者表示读书是为了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最近登上热搜的中科院博士的致谢,让我们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读书主要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有受访者说,“读书是认识世界的捷径”。

    想读书,但多数受访者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79.91%的受访者认为,读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影响阅读完成率。有受访者说,“下班回家还要做饭看孩子,没时间念书”“阅读要动脑子,但有时候累了脑子就不转了”。

    51%的受访者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低于1小时。30~60岁的中年阅读群体,平均每天阅读时长在1~2个小时的比例较高。

    43%的受访者表示空余时间被短视频、游戏等活动占据,读书成为“相对靠后的选择”。有受访者说,“不是不想读书,实在是短视频太吸引人”“手机刷着刷着,天就黑了”。但也有受访者表示,“短视频里别人分享的书,我会找来读”“玩手机虽然占用时间,但也为读书提供了新入口”。

    受访者中,超八成是“地铁读书人”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电子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首选。调查显示,82.18%的受访者选择用手机读书,70.39%的受访者会读纸质书,有声书阅读的比例则超过三成。《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比2019年减少2.6本。2020年电子阅读付费用户中,26.8%的人每月平均花费100元及以上,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高质量内容买单。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书成了通勤路上最好的陪伴。调查显示,85.4%的受访者会在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阅读,且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城市化的进程滚滚向前,人们通勤的时间也有所增长,在每日枯燥无聊的上下班路上,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人们通过读书来“充电”、放松。

    17~22点是阅读的“晚高峰”,超七成受访者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对多数人来说,白天的阅读时间趋于碎片化,晚上时间相对完整,没有太多社会活动,在这个时间段用来读书的,人也更多。75%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13%的受访者每月能读完至少4本书。2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每月读完1~3本书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83%。

    “硬核书籍”与“心灵慰籍”是多数人的阅读选择

    过去的一年,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书单。据京东大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小说、文学、励志与心理学类书籍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中都更受欢迎。法律类、童书教辅、学与自然、历史政治、理财投资等“功能型”或“学习型”书籍也在不同人群中各有增长,且集中度更高。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追求新知识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思客调查显示,20~29岁的年轻人,更偏好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习资料书籍。

    2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文学艺术类、娱乐休闲类、专业学习类资料书籍更受青睐。90.95后的年轻人爱读哪些红色著作?京东大数据显示,《红星照耀中国》《苦难中国》等书籍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1985年以后出生的读者越来越愿意读《毛泽东选集》等著作。无论是寻求心灵慰藉还是追求新知识,读书的真正目的,都要回归生活来观照。在充满诱惑与忙碌的时代,读书对于你的意义,或许时间能给出答案。

    (摘自《新华网》,2021年4月23日,略有删改)

    [注释]①受众:新闻媒体的传播对象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等。②通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1】下面结论与上文信息不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A.短视频“霸屏”,影响了人们的读书习惯。

    B.中年群体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低于1小时。

    C.通勤者主要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读电子书。

    D.年轻人有着较为集中的阅读方向和兴趣。

    【2】“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题目中藏着奥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有同学认为,上文只呈现客观事实,没有体现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结合上文,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4】联系上文和下面资料,结合你阅读教材中某一部名著的真实体验,写出你对“硬核书籍”的理解。

    [资料]硬核: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如“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硬核玩家”“硬核人生”等等。

    (摘自《201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20年第1期)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本单元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人物描写有血有肉,如果于勒又去找菲利普夫妇,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续写,字数600-800。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