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B.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是间不容发,关系密切如一人。
C.游泳课上,陈一坤同学一气呵成地游完了400米自由泳。
D.最近这几天王林有点感冒,每顿饭他都吃得味同嚼蜡,感觉不到任何滋味。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②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
③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④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
⑤与这种孤独相比,社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儿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
⑥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
A.⑤②③①④⑥ B.⑤③②④⑥① C.①③②④⑥⑤ D.①②③⑤④⑥
3、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王君给外地打工的父亲寄了一张生日贺卡,上面写道“犬子恭祝父亲生日快乐!”
B.李芳在招聘会上介绍自己:“足下英语专业毕业,成绩优异,能胜任贵公司工作。”
C.孙娟把自己准备的参赛作文交给老师修改,她很诚恳地说:“敬请老师不吝赐教。”
D.同桌三年,即将初中毕业,张莉依依不舍地对同桌说:“你送一张照片给我惠存吧!”
4、下列说法,有错误的项是( )
A. 艾青,原名蒋正涵,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自称 “悲哀的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
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其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它塑造了数百个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红楼梦》 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C.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前期普通百姓及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入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ニ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ー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辄复不遂 (4)鲁直所谓
【2】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B.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C.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D.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4】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两点。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用夸张的修辞,营造欢乐的氛围,表现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B.“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C.“闲来”一句连用两个典故,展现出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本诗中连用四个三字短句,节奏跳跃,用语言的变化来体现心理变化。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报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来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内容,不超过15字。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二十四节气”的一个特点。
8、古诗文名句填写。
(1)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2)汉文有道恩犹薄,_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思乡是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借月流露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借“乡书”“大雁”传递着对亲人的关怀与思念。
(5)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6)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我们不应生气,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那就如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
(8)“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这句话与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义相似。
9、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官亦鸣
①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②曾听一位哲人说,天边新出的一抹云,是天堂新进的灵魂。抬头看那天边的云,不,那分明是逝去不久的母亲。那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云层中,清晰地变幻着一个胖胖的身影,依旧是那样一如既往地来去匆匆,依旧是那样摇晃着身躯——那是岁月无情,给你留下的永恒。
③母亲是那个一年中最冷的清晨离我们而去的。远处隐隐地响着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已是充满了年的气味了。而我们最亲爱的母亲却悄然闭上她那永远透着暖暖春意的双眼,胖乎乎的脸上依旧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态可掬的神情。她是睡去了吗?可四周悲怆的哀乐声和透骨的恸哭声却庄重地提醒着我们,母亲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懵懂中,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怎就不等我们回来。她是知道她的子孙们是要回来陪她过年并庆贺她老人家八十七岁华诞的。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腐粉条,看着里屋外间团团围坐在整整三张大圆桌旁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么就忍心去了呢?怎么说走就走了,仅仅差十一天啊!
④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人在离世的瞬间,体重减少21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重21克。守着母亲的灵柩,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从里到外的重,重得喘不过气来。是啊,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扶摇直上九天, 飘忽在天边云端……
⑤母亲是农家女,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她深深地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半个多世纪的辛劳操作,如今她是功德圆满,仓满斗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伴了几十年的爱人——我们的父亲,去把她一生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美美地相倾相诉。看那云层后面的影子,竟是大步连天,急不可待的了。是的,那云层深处,有着另一个灵魂在等她,那是离我们而去十七年的父亲。母亲是轻松的,快乐的,一如七十年前坐花轿上路般的轻松,快乐。
⑥英国一位超心理研究者曾说:“灵魂可呈现为实体的,栩栩如生的,有时可投下一片阴影或是遮住一盏灯……”我相信,母亲的灵魂是栩栩如生的。看那天边的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分明是半透明的,甚至真的投下了一片阴影。
⑦此时,我想,那天边云层里的母亲的心里,是喜悦的。那轻轻舞动着的身影,便是证明。因为她看见了子孙们个个鲜活如出水芙蓉,楼房前停放着私家小车,她可以告诉父亲,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再也不用了;看着我们个个衣着时尚,皮鞋锃亮,天天像过大年一样,她可以告诉父亲,再也不用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浆补,直忙到大年三十才能个个穿上新衣新鞋。此时的母亲,肯定笑得比那时更暖,更轻松。
⑧这样想着,看着,突然发现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变成了一抹淡淡的玫瑰红,并向大地投下了一片暖暖的光。噢,我明白了,母亲是知道灵魂有时能遮住一盏灯的。此时的她,唯恐遮住了那一片暖暖的阳光。她知道她的子孙们分散在五湖四海是多么需要阳光,于是她匆匆地走了。
⑨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幻化成一片玫瑰红,暖暖地……
【1】结合第④段文字,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点的字。
(1)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
(2)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
【2】文中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定位清宁人生
①《老子》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大意是说,往昔曾得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清朝黄襛来《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天地贵得一,清宁以定位。”意思是说,天地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们得到过道,以清宁来定位自己。清宁就是清明宁静的意思。天地如此,推衍到人,一个人能将人生定位为清宁,并一贯保持,定是可贵之人。
②定位清宁人生,体现着甘于低调、清爽对人、光明做事的处世风格。清代廉吏于成龙在罗城当知县时,他与罗城百姓同甘共苦,由原来的日食两餐减成一餐。于成龙说:“我一个人在这里,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奉养你们的父母,就跟给我用一样。”于成龙把人生定位为清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他的人生追求。“官之于民,犹父之于子。父不慈则子不孝,官不清则民不良。”无论是他当知县,还是升任知州,以至后来的江南总督,于成龙不以身处高官为张扬,低週行事,一心一意关心百姓疾苦,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于成龙的廉洁,难得可贵,贵在持之以恒,贵在淡定如菊,视名利为类土,唯有心中那盏清宁的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54岁的诸葛亮给他8岁的儿子的告诫。淡泊与宁静,体现的正是人生清宁的两种状态。这几句话真切体现了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事实上,诸葛亮的人生清宁。具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静观世事变化,刘备的“三顾茅庐”才使诸葛亮出山,他抱定为刘备打江山的心愿,说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言,发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感慨,没有定位清宁,没有清宁的经历,诸葛亮怎能有如此大悟,怎么受后人敬仰?
④然而,现实总是充满诱惑,总是引人徘徊。定位清宁人生不易,守住清宁更难。一些人,打小受到良好教育,定位了清宁人生,工作初始还能言行一致,谨小慎微。可是,随着职务地位的上升,伴着外界的诱惑增多,清宁的初心渐渐远离,贪图安逸和享受,好大喜功,结果让自己身陷图图。新中国成立后的张子善贪污案就是例证,惨痛的教训,让人深思。
⑤回顾历史,坚守清宁的人给我们留下佳话。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由此可见,经得住诱惑是守住清宁人生的法宝,自以为天不知地不知,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邪恶终会受惩罚。
⑥定位清宁人生,保持初心不变,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路上,荆棘丛生,诱惑众多,唯有定位清宁,然后不懈坚守清宁,人生方向才不会偏离。这可贵的人生态度,必然助你的人生绘出别样的精彩画卷。
(选自张培胜《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最适合做文章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定位清宁人生。
B.一个人能将人生定位为清宁,并一贯保持,定是可贵之人。
C.淡泊与宁静,体现的是人生清宁的两种状态。
D.定位清宁,坚守清宁,必然助你的人生绘出别样的精彩画卷。
【2】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列举于成龙的事例,主要论证了清宁人生体现着甘于低调、清爽对人、光明做事的处世风格这一分论点。
B.第③段中诸葛亮的例子是论述人生清宁的两种状态淡泊与宁静。
C.第⑤段列举杨震拒贿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但要定位清宁,更要守住清宁。
D.第②③④⑤段的论证思路是“总分总”式。
【3】选文开头引用《老子》和清朝黄驁来《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1】文章③~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其作用。
【3】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4】请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
12、请以“平常的日子也芬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