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我迷恋它雕梁画栋的亭阁楼台,我更迷恋它朝晖夕阴中隶楷行草的万千气象:
①心驰神曳的,是光线将祖屋分明的棱角隐去,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
②赏心悦目的,是耀眼的光箭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照亮祖屋的身躯,优雅而颀长
③摄魂夺魄的,当是斑驳的树影中,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
④令人陶醉的,是道道金辉,铺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
A. ③④①② B. ④②①③ C. ①④③② D. ②④①③
2、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宋代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 “四书”。从明代开始,规定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必读书。
B.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C.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D. 《水浒》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 “与民同乐”的主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人类已知的探险活动中,很多壮举都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很多人前仆后继才能完成。
B.庄严的天安门城楼、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周边时尚的大厦,在瑞雪里相得益彰,共同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C.“快一步海阔天空,慢一拍山穷水尽”,想要实现目标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勇气。
D.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就需要附庸风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
②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融入改造自然、创造历史、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发挥了兴国利民的重要作用。
③《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稿,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
④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儿童劳动教育应谋求手脑相长。
⑥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
A.⑥④⑤③②①
B.⑥③④①⑤②
C.④⑤⑥③②①
D.④③①⑤⑥②
5、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西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1】解释下面的加横线字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__)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
(3)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________)
(4)即棹小舟入湖(_____________)
(5)已不觉目酣神醉(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4】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B.《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巴山楚水”指的是贬谪之地,“弃置身”点明了作者是被“放逐”的。
B.颔联通过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感叹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无限悲痛之情。
C.尾联扣住诗题,点明酬答之意,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D.因作者感慨自己的身世遭遇,所以“沉郁”与“悲怨”始终贯穿诗歌的始末。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包含什么样的哲理?请作简要概括。
7、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强饮三大白 (《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
(2)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___________)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___________)
(4)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 (___________)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 (___________)
8、默写。
如何在逆境中调整心态,古代文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1)________,________是重整沧海扬帆的勇气;(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是悟透人生悲欢离合的豁达;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3)________,________,是面对世事变迁的达观;(4)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是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5)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是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的伟大襟怀。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吹起蒲公英
①十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他一把红棉吉它。母亲是位乡村音乐老师,她轻轻找动琴弦,流淌出美妙的乐曲。他听得着了迷,缠着母亲教他识谱,教他弹唱。
②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指尖也能如蝴蝶般在琴弦间飞舞,那时日子虽然清苦,却有无数小快乐。可是,两年后,母亲因病去世。想念母亲时,他就抱着吉它轻轻弹唱,让琴声带走内心的悲伤。
③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父亲指着位个子瘦高的女人,说是他的继母。女人身后站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男孩,父亲说这是弟弟,他的心猛得一疼,难道父亲忘记母亲了吗?
④周末,父亲进家,从包里掏出两个苹果,红红的苹果又大又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馋得他直咽口水。父亲当着继母的面,把苹果都递给弟弟,扭身想对他说些什么,他赌气跑开了。他觉得父亲果然变了心,心里更觉悲凉。
⑤他躺在床上,想起刚才的一幕,泪水悄然滑落。这时,有人推门进来,是继母。他合上眼,假装睡着。继母在床边坐了会儿,给他掖掖被,随后,轻轻地离开。他侧过身,碰到凉凉的东西,一看,是个苹果。他心头一暖,委屈消散了许多。自那以后,每每父亲捎回些好吃的,继母总给他留上一些。
⑥继母无声的关爱,为他孤独的心灵,打开一扇亮窗。他和弟弟的感情日渐融洽起来,弟弟的成绩好得出奇,让他这个做哥哥的自愧弗如。
⑦那天,他和弟弟并排躺在田野上,周围丛生着一片片蒲公英,风轻轻地吹着,吹起了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飘飘悠悠,随风远逝。他们聊起各自的梦想,他说将来想当一名歌手,弟弟说愿化作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向广袤的天地。
⑧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憧憬时,不幸再次降临。父亲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病危之际,拉着他的手说:“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多年的误会和责怨,顿刻间烟消云散,他悲恸地呼唤,最终没能留住父亲,父亲走后,继母一下子苍老许多,她常坐在那里发愣,任忧愁爬满脸庞。
⑨他想了又想,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对继母说要到外边打工,挣钱供弟弟读大学。继母低声说:“我一个妇道人家,没能耐,让你跟着受苦了。”她用手指绞着衣角,泪水落了下来。
⑩第二天清晨,他留下一封短信,背起心爱的吉它,悄悄地离开家,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在飞扬的尘土里,抛洒辛勤的汗水。最困难的时候,他住廉价的出租屋,被成群的蚊子叮咬。为了省钱,他甚至连着一个月,每顿只吃盐水煮面条。他把节约下来的钱,寄往家里。
⑪偶然的一个夜晚,他看到有人在街头弹唱,生意似乎还挺火,心中一阵暗喜。弟弟正读高中,购买复习资料,需要更多的钱。他把吉它擦试一遍,调好弦,对着乐谱苦练了几十首曲子。
⑫他穿行在繁华的夜市,用心弹奏每一个音符。有的听众被他的歌声吸引,拍手叫好;也有的听众拿他取乐,推搡中将他撞翻在地。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转身离去。
⑬来到城市这些年,他学会了隐忍。不管人生的际遇多么黯淡,他从没有忘记当初的梦想,并用自身微弱的光芒,去照亮弟弟前行的路。
⑭就这样,他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到街头弹唱。终于盼到这一天,他收到弟弟的来信,弟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他接着往下读,读着读着,泪水浸湿了纸页。原来,弟弟曾到工地上找过他,工友们说,他下班后,到街头唱歌去了,弟弟转过几条街巷,看到抱着吉他弹唱的他。弟弟听得泪流满面,忍了又忍,没有喊出声来。弟弟说,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用最好的成绩回报哥哥。考上大学后,可以边学习边做兼职,这样哥哥就不用那么辛苦,弟弟还说,母亲很挂念他,让他有空多回家看看。
⑮那天晚上,他破天荒地买了酒,跟几位工友一起庆祝。大声地说:“我弟弟考上重点大学了!”他的语气是那么骄傲,那么自豪,仿佛考上大学的是他.。
⑯他生平第一次喝醉,倒在床边,微闭着眼,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就在半梦半醒之际,他感觉自己化作一缕清风,吹起洁白的蒲公英,飘向那不知名的远方。
【1】根据情节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把“他”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4个字)
母亲教学吉他,(1)____________——继母、弟弟进家,(2)____________——父亡外出打工,悲恸、隐忍——弟弟考上大学,(3)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思考第⑬段划线句中,“微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芒”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想把文章题目改为“兄弟情”,你赞同吗?请简述你的理由。
10、实用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古人如何点灯
础德
点灯点的是何物?说起中国古代的照明工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油灯。《楚辞》中有“兰膏明烛,华容备些”之句,说明战国时代就有油灯。当时油灯的燃料是动物油脂,原材料有限,注定只能为少数人享用。就像匡衡、车胤、孙康这些好学却穷得点不起灯的人,只能靠各种奇葩办法来照明,为自己换取夜里读书时间,如匡衡“凿壁偷光”蹭邻家灯火;车胤用纱布做口袋捕捉萤火虫来聚光照明;孙康借雪的反光来读书。
普通百姓点灯燃不起动物油脂,用的是植物做的灯芯,取材较为广泛。汉代以前是点柴禾照明。到了汉代,灯芯大都是麻秸等硬纤维。《齐民要术》里提到过“苴麻子”是“捣治作烛”的材料。古代名著《儒林外史》中的明代吝啬鬼严监生临死都不忘提醒家人: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太浪费啦!可见到了明代还是燃灯草芯。
为了节省照明费,老百姓开始追求“省油灯”。这种灯出现在宋代,原理很简单,就是在灯盏里放水,灯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灯体传递到水中,水受热蒸发,从而将热量带走,灯盏的温度和灯油蒸发的速率也因此降低,以此达到省油的目的。
(摘自“参考网”,有删改)
【材料二】
灯彩,民间也叫“花灯”,是人们在喜庆节日寓意吉祥的装饰品,特别是每年元宵时节,孩子们提着七禽六畜各种图案和形状的传统花灯,欢腾着,跳跃着,光与火,新奇与欢欣,给节日增添了几分喜庆气氛和文化氛围。
扬州灯彩多以小巧玲珑见长,色彩艳而不俗,形式有宫灯、折灯、走马灯、动物灯、花卉灯等,造型优美,灿烂多姿。扬州的传统花灯式样繁多,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久负盛名。
1972年,扬州首创“孔雀开屏灯”“金鱼吐泡灯”,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
1992年,中央电视台与扬州市政府联合在河北涿州唐城外景基地举办了“扬州灯会”,送展的10组大型彩灯和千盏各式宫灯,把唐城装点得灿烂辉煌。“琼花仙子”“霓裳羽衣舞”等大型组灯,以传统的“精、巧、细、活”绝技,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给灯会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观者人山人海。
在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扬州灯彩就榜上有名。
(根据“百度百科”改写)
【材料三】
灯不仅是照明工具,灯在出现不久后就成为灯俗文化的寓意载体。一盏盏灯的光焰将人类历史进程的漫漫长夜照明,也寄托了人们祈子、祈福、祈寿、祈财的美好愿望和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并世代传袭。
灯俗文化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发现了火之后,由火能驱赶凶禽猛兽继而认为火能驱赶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习,形成了举火驱鬼的风俗,后来逐渐演变成千秋万代传承不绝的灯俗。
灯俗不仅具有驱赶一切妖魔鬼怪的远古文化内涵,在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了其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周代,“镫”与“登”通用。“登”为谷物登场,又引申为上升、增加、增添,人们取“灯”“登”谐音喻五谷丰登。“丁”为成年男子,“灯”与“丁”谐音,人们为灯赋予“纳吉添丁”“人丁兴旺”的民俗寓意。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灯俗仪式成为平民百姓乃至达官贵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灯俗仪式数千年来在人生礼仪、年节时令中熠熠生辉,彰显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选自李贵龙《灯火阑珊话灯俗》,有删改)
【1】材料一按照_______顺序主要说明了______。
【2】材料二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中的相关信息,完成以下对话。
小江:现代科技已经使传统的灯具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灯俗文化也会随之而消亡。
你:小江,我认为你的观点不正确。灯俗文化不会消亡,因为:______。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就扬州灯彩的价值谈谈它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套忆
梁衡
①白居易忆江南,最忆的是红花、绿水、桂子、芙蓉。我却常想起西北的河套,想那里的大漠、黄河、沙枣、蜜瓜。
②1968年底,我从首都的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小县里,迎接我的是狂风飞沙,天地几乎整天整日混沌朦胧,嘴里沙土不绝。风头过来时,路上的人得转过身子,逆风倒行。那风也有停歇的时候,一天我们几个人便乘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走出招待所,穿过那些武斗留下的残墙断壁,到城外去散心。只见冰冷的阳光下起伏的沙丘如瀚海茫茫,一直黄到天边。没有树,没有草,没有绿,甚至没有声音。在这里好像一切都骤然停止。我们都不说话,默默地站着,耳边还回响着上午分配办公室负责人的训话:“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在这里自食其力,好好改造吧。”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这几个人本是有力量的,有天文知识、化学知识、历史知识,可是到哪里去自食其力呢?眼前只有这一片沙漠,心头没有一点绿荫。
③春天到了,我被派和民工一起到黄河边去防汛。开河前的天气是阴沉低闷的,铅灰色的天空,像一口大锅扣在头上,不肯露出一丝蓝天。长长的大堤裹满枯草蓬蒿,在风中冷得颤抖。那茫茫大河本是西来,北上,东折,在这里绕了一个弯子又浩浩南去的。如今,却静悄悄的,裹一身银甲,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而河的那岸便是茫茫的伊克昭沙漠,连天接地,一片灰黄。我一个人巡视着五六里长的一段堤,每天就在这苍天与莽野间机械地移动,像大风中滚动着的一粒石子,我的心也像石头一样的沉。我只盼着快点开河,好离开这忧郁的天地。
④一天下午,当我又在河堤上来回走动时,眼睛突然一亮,半天上云开一线,太阳像一团白热化的火团,挤开云缝,火团旁那铅块似的厚云受不了这炽热,渐渐由厚变薄,被熔化,被蒸发。云缝越来越宽,阳光急泻而下,在半空中洒开一个金色的大扇面。这时远处好似传来隐隐的雷鸣,我的心激动了,侧过耳朵静静地听着,声音却好像是从脚下发出的。啊,老河工说过,春气是先从地下泛动的。忽然我又发现,不知何时,黄河那身银色的铠甲裂开了一线金丝,在渐渐地扩宽。那是被禁锢了一冬的河水啊,正在阳光下欢快地闪出软软的金波。不一会儿偌大的冰河就破碎了,浮动了。黄河伸伸懒腰苏醒了,宽阔的水面漂着巨大的冰块,顺流直下,浩浩荡荡,像一支要出海的舰队。那冰块相撞着发出巨大的响声,有时前面的冰块流得稍慢一些,后面的便斜翘着,一块赶一块地压了上来,瞬时就形成一道冰坝,平静的河面陡然水涨潮涌。北国的春天啊,等不得那柳梢青绿,墙头杏红,竟来得这样勇猛。
⑤不知何时,堤外的河滩里跑来一群觅草的马,它们狂奔着,嘶鸣着,一会儿吻吻地下的春泥,一会儿又仰天甩着长鬃。我被感染了,不禁动了那在心头关锁了许久的诗情,轻声咏道:
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⑥我的心解冻了。
⑦一年后,我们自然是分配了,工作了,各自去自食其力了。去年夏天,我们这一伙河套人在北京的一个朋友家里小聚。主人说要给大家吃一件稀罕物,说着便捧出一个金黄如碗大的东西。众人一见,不觉齐声惊呼:“河套蜜瓜!”在北京见到这种东西,真如他乡遇故人,席间气氛顿时活泼。瓜切开了,那瓤像玉,且清且白,味却极甜,似糖似蜜,立刻香溢满室。老朋友们尽情畅谈,经历那场沧桑之变,各人终于又走上了自己的路。大家诉说着,互相安慰、祝贺、勉励。当然,也少不了忆旧,重又陶醉在河套平原那迷人的夏夜、火红的深秋,最后自然又谈到桌上的蜜瓜。那样苦的地方,怎么能产出这样好的瓜呢?我们这些在那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人自然知道,是因为经了那风沙、干旱和早晚悬殊的温差,这瓜里的蜜才酿炼得这样甜、这样浓。事物本是相反才能相成的。
⑧河套,我永不会忘记那个我刚开始学步的地方。
(有删改)
【1】文中作者对“河套”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①失望忧郁 → ②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3】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开河前的天气是阴沉低闷的,铅灰色的天空,像一口大锅扣在头上,不肯露出一丝蓝天。长长的大堤裹满枯草蓬蒿,在风中冷得颤抖。(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2)不知何时,堤外的河滩里跑来一群觅草的马,它们狂奔着,嘶鸣着,一会儿吻吻地下的春泥,一会儿又仰天甩着长鬃。(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有人认为,在梁衡的散文中,能明显地感受到他明朗的人生态度、对美好事物的不倦追求。请结合第④段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2、2019年被誉为晋商文化代表的山西乔家大院,因为被游客多次吐槽:门票价格高,服务质量差,过度商业化等,其5A景点的标牌被国家旅游局摘牌。同学们,你也曾是众多景点游客中的一员,请就你的游览所见所感,对你所游览的景点进行一次回顾吧,并给这些景点进行自己的简短评价。
要求与建议:(1)题目自拟,以自己曾经旅游过的经典见闻和感受为素材,写一篇游记(600字左右),为其他驴友做旅游参考。(2)文章内容主要以描写和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建议:客观公正,可以赞美也可以吐槽)(3)不要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等。(4)适当引用一些古诗文和故事,让你的游记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