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邵阳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B.青少年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度使用电子设备造成的。

    C.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很多学校正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D.目前,虽然每年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但是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光明小学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的主题读书活动。

    B. 新城区的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长方体凸起在地面上。

    C.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D. 面对各种突发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yán)(huī)(chù)  聒不舍(qiǎng)

    B.(jí)  (gē)  (líng)  不容发(jiàn)

    C.广(mào)  (dān)  (pīn)  自惭形(huì)

    D.(yòu)  (kè)  (jǐ)  抽丝(bāo)

  • 4、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蝉联                 旁鹜                  形销骨立                  李代桃僵

    B.恣睢                 诓骗                  走头无路                  莫名其妙

    C.寒暄                 鹤氅                  谈笑风生                  墨守成规

    D.松弛                 阴晦                  食不裹腹                  充耳不闻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龙井题名记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注)①会稽:今浙江绍兴。与下文“龙井”都是地名。②普宁:寺名,与下文“圣寿院”都是寺名。③篮舆:竹桥。①霁:雨后放晴。⑤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

    1书有以下四种解释。文中“以书邀余入山”的“书”意思是( )

    A. 书信 B. 文字 C. 著作 D. 书写,记载

    2作者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内容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2】请你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娇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代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自强不息精神最好的阐释。

    (1)画横线的成语中有两处书写错误,请找出来并修改,把正确的成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2)请从以下列举的名人中任选一位,用其事迹作为论据,写一段演讲词号召同学们学习他(她)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100字左右)

    ①范仲淹 ②邓稼先 ③居里夫人 ④海伦·凯勒 ⑤史铁生 ⑥张海迪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填空。

    (1)知困,_____

    (2)朔气传金柝,_____

    (3)黄发垂髫,_____

    (4)莲,_____

    (5)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

    (6)山气日夕佳,_____

    (7)与君离别意,_____

    (8)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

    (9)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

    (10)不知天上宫阙,_____

    (11)《醉翁亭记》中从花和树两个角度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磨砺始得玉成

    康 岩

    ①冰清玉洁、精金良玉、玉振金声、玉树临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玉”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优秀品质,彰显着东方美学的韵味。凝视一块美玉,看到的是柔美和温润;触摸一块美玉,感受到的是坚实和高洁。中国人从美玉身上,寻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追求,寄托着为人处世的智慧。

    ②《荀子·法行》中记载,子贡询问“君子贵玉”的原因,孔子答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谦谦君子,正如温润之玉,光华敛于内而不炫于外,清辉藏于身而气韵自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方志敏在狱中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依旧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这是革命先烈“_____”的坚韧气节。黄文秀为了让基层群众过上好日子,把韶华留在广西百色的大山深处,这是当代年轻人“_____”的责任担当。杨善洲常拿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为他们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却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办过私事,这是优秀党员干部“_____”的崇高风范。

    ③玉石藏于山中、埋于谷底,与普通石头不分轩轻,如何成为众所敬仰的美玉?坚固细密的玉石,必得经过一番艰苦的切、磋、琢、磨,才会露出质朴面目,显出纯美底色。“玉不琢,不成器",器与人皆通此理。只有历经雕琢磨砺,唤醒内心的道德律,淬炼信仰的主心骨,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大凡成就大业者、贡献杰出者、勇赴使命者、舍己为人者,无不是经历几番潜心学习、艰苦锻炼、奋斗打拼,才为世所识、为人所赞。磨砺始得玉成,笃行方能致远。拿出“燕子垒窝”“老牛爬坡”的劲头,在工作实践中战风雨、斗寒霜,在严峻复杂的斗争中砥砺心性、强壮筋骨、增长才干,才能琢磨成器、百炼成钢,最终有所成就。

    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每块玉都有独特的形态与气质,每个青年也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对玉的雕琢不能千篇一律,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也讲究因材施教。因材因性,把雕琢之功施于无形,方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广大青年也需要在干事创业的路途中,心怀真善美的追求,以不负韶华之朝气、激越沧海之胆气,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镌刻在灵魂深处,清白做人,踏实做事,让青春之花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胸怀锦绣,腹隐珠玑,时时砥砺,事事精进,必能成为栋梁之才。

    ⑤"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正如美玉经得起岁月的淘洗,美德懿行耐得住时间的检验和人心的评判。以人比玉,由玉及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更加勤勉,用时间和汗水雕琢自己,努力成为一块“美玉”,永远散发洁净通透的光泽。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1月9日)

    【1】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A.第①段以含“玉”字的成语引出论题:中国人从美玉身上,寻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追求,寄托着为人处世的智慧。

    B.作者认为,玉之所以被人们喜爱,是因为美玉既柔美又温润,既坚实又高洁,能发出耀眼的光华。

    C.“磨砺始得玉成”,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青年品格需历经雕琢磨砺,才能养成纯美底色。器与人皆通此理。

    D.“拿出‘燕子垒窝‘老牛爬坡’的劲头……最终有所成就”,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论述的道理形象易懂。

    【2】依次填入第②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内容(       

    A.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玉不琢,则南山之圆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B.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玉在山而草木润               美玉藏于深山

    C.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玉在山而草木润

    D.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冰清玉洁、白璧无瑕

    【3】有人认为,文章第④段删去后不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人认为不可删去。请谈谈你的理解。

  • 10、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各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①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②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③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④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⑤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⑥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⑦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莱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⑧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⑨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1】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

    【3】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4】作者在寻墨的过程中安排了“叶先生”这一人物,请你分析“叶先生”在文中的作用?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来到地球第一天

    ①大象公会的文章五花八门,从体育项目的阶级分析到毒品的社会建构历史,从离婚的经济学到草原帝国的兴衰,简直无所不包。但是,杂乱无章的主题背后,却似乎隐藏着同一种生活态度:对日常世界保持永不疲倦的惊奇。

    ②“惊奇”感我们肯定都有过。比如小时候,万事万物都令我们感到惊奇——长颈鹿是站着还是躺着睡觉?树叶为什么秋天会变黄而不是变黑?牛为什么不爱吃肉而狗为什么偏爱吃肉?人为什么有两个性别而不是一个或者三个?……神奇的事情简直太多,幸亏这个世界上还有《十万个为什么》,供我们睡觉前抱着研习。又比如出国旅行时——阿拉伯人为什么戴那种方格子头巾?埃及金字塔的石头到底是怎么运到顶上的?希腊的神庙是用来干什么的?同一个岛上,为什么多米尼加比海地建设得好?啊,还有印度人,都民主了为什么种姓观念还那么根深蒂固?

    ③然而,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似乎对世界----尤其是对自己所熟悉的世界----已经不再感到惊异。忙不过来呀。每天连滚带爬地早起上班,办公室里做不完的表格文书,下班后天旋地转的饭局,周末人山人海的公园……机械生活日复一日,大脑里的那只“发现之眼”早已不知不觉关闭。

    ④只是那样的生活有那么一点点无趣,仿佛在一片湖光山色中坚决窝在家里门窗紧闭。

    ⑤大象公会里聚集的,是一批试图打开门窗的人。他们像是来到地球第一天,看到什么都新鲜,都要把头探进去大喊几声“喂喂喂”。其实要见识人世无限风光,未必需要花5000块钱买张飞机票,去巴黎去埃及去古巴去意大利。还有一种更划算也更持久的方式:观察你周遭的世界,“点击”你自己的生活——而这正是大象公会的态度。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人“能喝”?河南人里真的“骗子”更多吗?中国人为什么偏爱赌博?解放军为什么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智商测试靠谱吗?长城到底是不是一个军事“花瓶”?现实中到底有没有“共产主义社会”?“龙”图腾的起源是什么?竟然还有,公章为什么是圆的!“打开门窗”不是对日常生活的逃离,恰恰是对它的智性激活,看见那些司空见惯的,听见那些充耳不闻的,挖掘那些习以为常的。真的,如果你打开那只“发现之眼”,会意识到我们目力所及,所有平淡无奇的事物之中,都埋着一朵小蘑菇,如果你像马里奥兄弟一样奋力顶顶顶,小蘑菇就会蹭蹭冒出来,再滚到你的嘴里去。

    ⑥某种意义上,大象公会所做的事情,是社科人文知识的“科普”。所谓“科普”,就是用理性破除迷信,用逻辑代替神秘主义,用论据代替“我觉得”。对“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人能喝”这种问题,相比“北方人就是豪爽呀”这种神秘主义的答案,大象公会的作者更愿意去追溯酒量与官本位文化之间的关联;对“二战中的上海犹太人应该感谢谁”这个历史问题,相比“中国人就是善良”这种直觉式回答,大象公会更多地是去分析日占上海时期日本人对犹太人的态度;对“为什么一个小女孩会残忍杀人”这个问题,相比我们“人性本恶”之类的感慨,大象公会的作者则去分析“镜像神经元”活跃程度与善恶的关系……用思考照亮混沌,在别人想当然的地方掘地三尺,所谓“理性”,一半是能力,另一半则是谦卑而已。

    ⑦但大象公会所做的,又不完全是科普。自然科学的知识,有相当的确定性,所以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就是把这些相对确定的知识搬运到公众头脑当中。但在人文社科领域,确定性的知识少之又少。今天被确定的知识,明天时过境迁之后,可能又会重新坍塌。从这个角度来说,大象公会所做的,与其说是普及知识,不如说是普及好奇心与理性意识——前者用以提问,后者用以释疑。在一个知识可能会和财富一样陷入“两极分化”的世界里,如果说平等的权利需要一个伦理基础的话,这个基础就是每个人知识与理性的进取心。

    ⑧我们的文化传统似乎热爱“道理”远甚于热爱“知识”,所以好奇心驱动的求知是逆水行舟。而对于普遍用“感情是否受到了伤害”衡量观点对错的人群,理性主义则甚至可能激怒众生。好在大象公会作者群似乎也不介意“小众趣味”,大约是已经建立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路自信”。当然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还是希望大象公会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群。在一个公共生活萎缩的世界里,求知是保全自我的工程。希望有一天,大象公会能够成为品位的象征,而品位则成为成功的通道。

    (文/刘瑜,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注]大象公会是一个以传播知识、见识、见闻而著称的新媒体,创立于2013年。

    1文章第③段写大多数……对自己所熟悉的世界一一已经不再感到惊异”。请简要概括“不再感到惊异”的原因。

    2联系上下文,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1)如果你像马里奥兄弟一样奋力顶顶顶,小蘑菇就会蹭蹭冒出来,再滚到你的嘴里去。

    (2)好在大象公会作者群似乎不介意“小众趣味”,大约是已经建立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路自信”。

    3读⑥⑦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对“大象公会所做的事”有怎样的评价?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并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希望?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时光,太匆匆,仿佛水一样从我们的身边流过,无声无息,渐行渐远……而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那些拼搏过、哀伤过、快乐过、感动过的片段,如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开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鲜艳的亮色。

    请以“开在记忆里的花朵”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1)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2)抄写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3)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