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个更浩瀚也更丰富的世界。
②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③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④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⑤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
A.②④③⑤① B.⑤①③②④
C.⑤①③④② D.②④⑤①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善于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B.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我们要坚决杜绝前赴后继闯红灯的行为。
C.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D. 他的大名在音乐界早已如雷贯耳,爱乐者几乎无人不晓。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压榨(zà) 瑟索(sè) 渺茫(miǎo) 走投无路(tóu)
B.拮据(jié) 广袤(mào) 阴诲(huì) 鸠占鹊巢(jiū)
C.麻醉(zuì) 懦夫(nuó) 掺杂(chān) 不功自破(gōng)
D.秘诀(jué) 箴言(zhēn) 栈桥(zhàn) 根深蒂固(d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住宿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都是宾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成都的城市特色。
C.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D.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左右的花粉。
5、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胡心亭看雪》)
【乙】
杭人游湖,是夕好名。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①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②喝道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③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④。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有删改)
注:①魇:在梦中惊叫。②皂隶:差役们。③舣:停船靠岸。④靧面:洗脸。指湖面恢复明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_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三大白: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下列对语段【甲】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开篇写出了雪后西湖宁静清远的景色,一个“绝”字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中透露出寒意,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B.第1段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视线由近到远,景物由大到小,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前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
D.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写西湖雪景。即未游西湖时,先概括描写雪后的寂寥凄清;游西湖时,写西湖全景;最后以动态式具体勾勒,结构完整,笔调淡雅流畅。
【4】[甲]、[乙]两文都在写景中蕴含作者的情感,请结合两文的内容,简要概括张岱的性格特点。
6、过彭泽
解缙
青山围一县,隐隐见人家。
乱石江边出,孤帆带日斜。
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
不见陶彭泽①,湓城②起暮鸦。
[注]①陶彭泽:晋陶渊明曾官彭泽令,故称。②湓城:指九江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
B.诗中先写县城环境,次写城边水涯景色,再写官舍驿楼之景,层次分明。
C.本诗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由大景渐写小景。
D.尾联流露了诗人追慕陶渊明恨不能一见之情。
【2】本诗颈联中“添”“泛”二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7、语文综合实践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书法艺术,彰显中国汉字独有的文化魅力,丰富校园的文化底蕴,积极营造书香校园,凸显“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最中央”的办学理念。当日,河南省汝阳县外国语小学第一届千人书法大赛在校园中央广场举行。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开展千人书法活动,传中华文化,植家国情怀,塑人格魅力。
结合材料,为新闻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歌赋,激荡着我们仰慕先哲圣贤的情怀。课堂上,九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主题“先贤情怀”进行佳句竞答活动。请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写在横线上。
古人品行 | 佳句竞答 |
坚守 | 追梦理想,永褒初心。你要以“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的志向去坚守;也要以“_________,舍生而取义者也”的道义去坚守;更要以“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的爱国情怀去坚守。 |
不后退一步 | 路在脚下,梦在前方。你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的执着;还要有“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劲;更要有“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责任感。 |
追求理想 | 勇敢追求,实现理想。你要有“____________,归去,__________”(《定风波》)的乐观豁达;也要有“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的勇敢追求。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风
莫言
①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的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②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③田野里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④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⑤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⑥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⑦一文钱难倒了盖世的英雄……
⑧坦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⑨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⑩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⑪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⑫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⑬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⑭“爷爷,那是什么?”
⑮“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儿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⑯我们钻进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儿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也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⑱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⑲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⑳他慢慢放下车子,费劲儿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㉑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㉒“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㉓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有删改)
【1】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2】“坦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中,“爬行”一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1)“爷爷,那是什么?”“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儿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4】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定位清宁人生
①《老子》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大意是说,往昔曾得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清朝黄襛来《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天地贵得一,清宁以定位。”意思是说,天地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们得到过道,以清宁来定位自己。清宁就是清明宁静的意思。天地如此,推衍到人,一个人能将人生定位为清宁,并一贯保持,定是可贵之人。
②定位清宁人生,体现着甘于低调、清爽对人、光明做事的处世风格。清代廉吏于成龙在罗城当知县时,他与罗城百姓同甘共苦,由原来的日食两餐减成一餐。于成龙说:“我一个人在这里,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奉养你们的父母,就跟给我用一样。”于成龙把人生定位为清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他的人生追求。“官之于民,犹父之于子。父不慈则子不孝,官不清则民不良。”无论是他当知县,还是升任知州,以至后来的江南总督,于成龙不以身处高官为张扬,低週行事,一心一意关心百姓疾苦,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于成龙的廉洁,难得可贵,贵在持之以恒,贵在淡定如菊,视名利为类土,唯有心中那盏清宁的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54岁的诸葛亮给他8岁的儿子的告诫。淡泊与宁静,体现的正是人生清宁的两种状态。这几句话真切体现了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事实上,诸葛亮的人生清宁。具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静观世事变化,刘备的“三顾茅庐”才使诸葛亮出山,他抱定为刘备打江山的心愿,说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言,发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感慨,没有定位清宁,没有清宁的经历,诸葛亮怎能有如此大悟,怎么受后人敬仰?
④然而,现实总是充满诱惑,总是引人徘徊。定位清宁人生不易,守住清宁更难。一些人,打小受到良好教育,定位了清宁人生,工作初始还能言行一致,谨小慎微。可是,随着职务地位的上升,伴着外界的诱惑增多,清宁的初心渐渐远离,贪图安逸和享受,好大喜功,结果让自己身陷图图。新中国成立后的张子善贪污案就是例证,惨痛的教训,让人深思。
⑤回顾历史,坚守清宁的人给我们留下佳话。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由此可见,经得住诱惑是守住清宁人生的法宝,自以为天不知地不知,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邪恶终会受惩罚。
⑥定位清宁人生,保持初心不变,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路上,荆棘丛生,诱惑众多,唯有定位清宁,然后不懈坚守清宁,人生方向才不会偏离。这可贵的人生态度,必然助你的人生绘出别样的精彩画卷。
(选自张培胜《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最适合做文章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定位清宁人生。
B.一个人能将人生定位为清宁,并一贯保持,定是可贵之人。
C.淡泊与宁静,体现的是人生清宁的两种状态。
D.定位清宁,坚守清宁,必然助你的人生绘出别样的精彩画卷。
【2】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列举于成龙的事例,主要论证了清宁人生体现着甘于低调、清爽对人、光明做事的处世风格这一分论点。
B.第③段中诸葛亮的例子是论述人生清宁的两种状态淡泊与宁静。
C.第⑤段列举杨震拒贿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但要定位清宁,更要守住清宁。
D.第②③④⑤段的论证思路是“总分总”式。
【3】选文开头引用《老子》和清朝黄驁来《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生的考题
李建
①若干年前,我所在的公司招聘事务员,要求是法律专业毕业,负责公司内部法律文书的起草以及处理公司对外的各种经济纠纷。招聘启事通过人才市场发布后,收到了很多应聘人员的简历。
②一天下午,天气很热,一位年轻小伙子大汗淋漓地赶到公司面试。老板看过他的简历后很满意,因为他要的薪水很低,而且又是法律专业一本毕业的高材生。
③小伙子说,他家里很穷,上大学已经把家底掏空了,还借了不少债。所以他急需要一份工作,赚钱来帮家里还债。他恳求老板聘用他,他一定会努力做得很好。
④老板问了他几个问题之后,就拿出了试用期合同,打算聘用这个朴实的小伙子。
⑤可就在这时,办公室里闯进来一个人大吵大闹起来。原来,公司试用期合同上有一个条款,新招聘进来的员工,有两个星期的无薪试用期,如果在这两个星期内的表现没有令老板满意,随时都可以辞退,公司不用支付一分钱薪水。这个人就刚干了一个星期被老板辞退的员工,她来找老板要那一个星期的薪水,可老板以合同条款为由拒绝支付,所以吵闹起来。
⑥老板非常生气,对正在面试的小伙子说:“小刘,你是学法律的,你说说看,我该不该支付她这一个星期的薪水?”
⑦小刘以为这是一道面试题,便诚惶诚恐地说:“按照法律规定,你只要聘用了她,就该支付她的薪水,否则就触犯法律了。”
⑧这时,还有一个客户在办公室里和老板谈生意,也连连点头称是,说老板违反了劳动法,试用期也应该支付薪水。
⑨老板听到,脸色突然变了,叫来会计结算她的薪水。等客户走了之后,老板一把就将给小伙子的试用期合同扯过来,撕得粉碎。
⑩老板冷着脸说:“我招你来,是叫你为我说话的,而不是让你和外人一起说我的不是!如果你现在是律师,就算我是一个杀人犯,你也要为我辩护,你知道吗?”
小伙子血气方刚,认为自己没错,辩解道:“我学法律,就是为了维护公平与正义!”
老板哈哈大笑:“那就请你到别处去维护公平正义吧,我这里不需要救世主。”
小伙子一听老板说不聘用他了,顿时沉了,这才明白这并不是一道面试题。自己现在的身份只是一个到城市里来找工作的打工仔,他必须要找一份工作来糊口,帮家里还债。
可不管他再怎么苦苦哀求,赔不是,老板就是不愿再聘用他了。小伙子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办公室,在他走出房门的那一刻,老板说:“小伙子,你别怪我铁石心肠,社会就是如此现实和残酷,等你踏上社会后,就会明白了。”
小伙子听后什么话也没说,一副马上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小伙子走后,这件事情成了老板教育我们的典型案例。我和同事也都明白老板经常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每次我听到老板讲这个故事,就会想起那个姓刘的小伙子,他离开公司后,会去哪里?会选择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和美丽陷阱的世界里,他还会坚持他的人生原则吗?他还会和刚出大学校园时一样是非分明,坚持正义吗?
十多年后,老板因为窃取同行公司的商业机密,被对手告上法庭。律师对老板说,这个案子多半会输掉。老板不信,他要通过非正常渠道来赢得这场官司,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法庭上,桀骜不驯的老板一直趾高气扬,他坚信这场官司不会输,因为他已经暗地里委托律师给主审法官送了一个厚厚的红包。
可当他看到法庭上那个严肃的法官时,他愣住了。这个他似曾相识,想了好久,老板终于想起这位法官竟然就是他在故事里经常讲到的那个小伙子。老板一阵眩晕,他已经感觉到这场官司要输掉了,而且还会再多一条行贿的罪名。
后来,老板果然输了这场官司,受到了法律应用的惩罚。此后,我们也再没有听到老板洋洋自得地讲起好运个老套的故事。
(选自《2016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1】第②③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上下文推断一下第⑯段中老板经常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3】文段刻画老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概括老板的人物形象。
【4】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5】小说题目为“人生的考题”,你认为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想告诉读者哪些“人生”的道理?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正在成长,同时,青春的萌动和学习的压力导致我们与人的隔膜感和距离感也在加深。对父母,也许觉得太老套,和我有距离;对老师,也许觉得太严厉,和我有距离;对朋友,也许觉得太无情,和我有距离;对快乐,也许觉得太遥远,和我有距离……其实,我们可以制造距离,也可以拉近距离,关键在于是否有阳光的心态。
请以“距离”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②文章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能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③题目要书写在作文卷的第一行中间位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不套作,不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