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一首散曲,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聚”字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山峰以动感;“怒”字运用拟人,生动表现黄河的奔腾之势。“山河表里”四个字暗示了潼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两句话暗示了只有改朝换代,老百姓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2、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游泳》“游泳”是题目,“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B.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名称亚元;殿试中举第一名是状元,第二是榜眼,第三是探花。
C.《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章回体白话小说,为施耐庵所作。
D.《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羊脂球》都是 “短篇小说巨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般而言,诗歌节奏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本身固有的节奏;另一种是随着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变化而出现的节奏。
②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把握好节奏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
③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
④在现代诗歌朗读中,节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⑤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朗诵出来的节奏也会不尽相同。
A.②①④⑤③
B.②④①⑤③
C.④②①⑤③
D.④①②⑤③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一词写景、抒情、议论水乳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映,巧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B.《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C.“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的是《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林冲,《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D.《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作者是吴敬梓。《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 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以:因为
C. 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 扶风二郡而丰不召 而:表转折
【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断三处。
是 时 丰 为 黄 门 郎 明 帝 问 左 右 安 国 所 在 左 右 以 丰 对。
【3】翻译文中的画线语句。
(1)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
(2)丰名乃被于吴越邪?
(3)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6、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小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 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 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 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2】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 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 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 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7、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没有声嘶力竭的歌唱,只有安安静静的书写。节目开播以来,全国刮起了一股汉字听写风潮,还催生了一批“听写族”。
材料二 2018年,央视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一开播就得到了观众好评。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带领观众在众多歌手的演绎中领略了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和文化之美。
材料三 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目《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接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观众继续烹调这场越炒越火的中华文化盛宴。
(1)从以上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信息?
(2)学校决定举办“走进传统文化”的大型活动,假如你是主持人,请写出你在活动开幕式上的致辞。(80字左右)
8、用课文原句填空。
(1)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
(2)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3)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4)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5)李煜的《相见欢》中一句 “ ”,道出了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6)晏殊的《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暗寓了人事无常的感慨的句子是“ _。”
9、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香味
(1)几年前,我突患大病:下肢僵直,麻胀难忍,肌肉痉挛,无法行走,每天都要父亲和妻子各抱着一条腿按摩好几遍。
(2)奇怪的是,妻子一抬起我的腿,那条腿便硬得木杠一样,用再大的力去弯也弯不动;而父亲无论帮我活动哪条腿,最多只是开始的几下有些紧张,后来便灵活了,妻子一接手,就又僵硬了。妻子开玩笑说:“你这家伙,连腿都知道跟爹亲啊!”我知道,实际上是因为我的腿太沉太僵,她晃不动;而爹的劲儿大,当年在生产队,给牛犊穿鼻子,人家都是几个人,而爹自己就能把牛犊摔倒!
(3)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跑遍了全国各大医院,我的病依然看不到康复的曙光,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回家坚持锻炼。半年后,我一手握着父亲的手,一手拄拐棍可以走上几十米的时候,妻子下岗了,我们家很快陷入了无米可炊的窘境。为了生活,妻子把我和七岁的孩子托付给了父亲,出去打工了。
(4)家庭的难,让我越发渴望赶快好起来。征求了医生的意见之后,我们决定爬楼梯来加大训练量。我坚信,等我一口气可以把六层楼上下两个来回的时候,我的病就好了。
(5)大院里有个纸箱厂,那段时间特别忙,常常半夜还有大车来拉货装纸板儿,又累又不挣钱,还没个正点,虽说当时结账,可还是没人愿意装,只有我父亲去干,不管多晚,只要有车进大门,他保准能醒。我有时候劝他别去,他却摆出一副轻松的样子说:“干这点活算个啥?爹干惯了,力气又攒不下……”我的嘴张了几张,却只是叹了一口气 。
(6)又入冬了,我没多大进步,天天还是爬楼梯一手扶着栏杆,另一只手握紧父亲的大手,一阵阵刺鼻的香味儿钻进鼻孔,从父亲身上传来的,是那种廉价的雪花膏的气味,父亲一辈子也没用过这东西。啊,大概是每天早晚骑自行车接送孩子,手脸皴裂了吧?
(7)那晚,大概是太累了,父亲给我按摩过以后,双腿还是突突地抖,无法入睡,而父亲以为我睡着了,才去脱衣服。灯光下,父亲的背上、腰上、胳臂上赫然贴了好几张止痛膏!我一下明白了,父亲怕我闻到了又要难过,是想用雪花膏来遮住止痛膏的气味儿!
(8)是啊,父亲老了,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能摔倒牛犊的父亲了,取代那一块块结实肌肉的是松皱的皮肤、凸显的骨架和几张大大小小的止痛膏!
(9)黑夜里,我紧咬被头,任幸福和苦涩的波涛把我淹没…
【1】请简要分析本文题目“父亲的香味”的作用
【2】为应对家庭的困难,一家人都在努力。请分别概括“我”、妻子和父亲为家庭所做的努力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我有时候劝他别去,他却摆出一副轻松 的样子说:“干这点活算个啥?爹干惯了,力气又攒不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灯光下,父亲的背上、腰上、胳臂上赫然贴了好几张止痛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5】文末“黑夜里,我紧咬被头,任幸福和苦涩的波涛把我淹没……”中的“幸福”和“苦涩”是否矛盾?为什么?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给儿子一个骄傲的背影
①他是那种连一阵风都能吹走的小老头,工地还没开工,他便三番五次地找到我,还打来了村里的特困证明,让我无论如何给他一样活儿干。我拗不过他,只好将负责看管搅拌机的差事交给他。
②他对我连声道谢,然后,扭头跑回村子。那时候,我正打算向他介绍搅拌机的操作方法,他居然不听我一声解说,就走掉了。正在我气恼的时候,他又回来了,身后还拖着个脸蛋红红的小男孩。他老远便指着我身边的搅拌机大喊:“这是爸爸要开的机器!”
③我大吃一惊:这老头居然有这么小的儿子!但很快想到这是在农村,晚年得子的现象多着呢,何况农民都显老,看起来像个小老头的他说不定只有40来岁。
④小男孩不知什么时候蹿到搅拌机边,将整个脑袋探进搅拌机内。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大声斥责孩子。孩子躲到一边,我又开始训斥他,怎么将孩子带到工地上来,要知道工地上处处充满危险!他跟儿子一起低下了头,好半天,才嗫嚅道:“我只想让儿子开心一下,爸爸终于找到工作了!” 我懒得听他解释,冲他摆摆手说,我来教你怎样开搅拌机吧。
⑤他很快学会了怎样操作搅拌机,在搅拌机的轰鸣声中,他儿子挥舞着小手喊:“爸爸,好厉害!”我看见他笑了,脸上的皱纹拧成一块块。距离开工还有两三天,可他次日一大早就来到工地上了,拿着一块抹布,一点点地抹去搅拌机上的水泥灰,有些硬块抹不去,他就用指甲一点点地抠掉。我说搅拌机上的水泥灰就不要弄了,反正一开工就又脏了。他却嘿嘿地笑着说,他要给儿子一个惊喜:“昨天还是旧机器,今天就变新了。”望着认认真真清洗搅拌机的他,我忽然不知说什么才好。
⑥工地开工那天,他竟然穿了件崭新的衣服来。启动搅拌机没多久,四处飞扬的水泥灰,就在他新衣服上厚厚地蒙了一层。一转眼,他就跟其他工友没啥区别了。他显然发现了这一点,赶紧腾出一只手拍打身上的水泥灰。我从工地的一侧转到另一侧,回来时,看到他的那只手还在拍打身上的水泥灰。
⑦紧挨着工地的是一所小学,尽管隔了用铁片搭成的围墙,校园里的嘈杂声还是清晰地传来。每当上下课的铃声响起,他都要情不自禁地用手拍得更加紧促。看管搅拌机,原本挺轻松的活,他却累得满头大汗。我知道他是被那只不停拍打的手累的——他既然怕弄脏新衣服,为什么又穿着它来工地;新衣服脏了洗洗就可以了,这样不间断拍打,再好的衣服也容易坏呀!
⑧铃声又一次响起,工地外面传来孩子放学的嬉笑打闹声,他忽然触电般脱下新衣服,使劲地甩两下,然后迅速穿回到身上。他那件被抖落水泥灰的衣服,看起来又跟新的一样了。然后,我听见一个甜甜的童音传来:“那个穿最漂亮衣服的人,是我爸爸。”接着又传来另一个孩子的声音:“你爸爸是不是这里官最大的?”循声望去,两片铁片的缝隙中,探着两个小脑袋,其中一个正是他的儿子。
⑨我看见笑意漾满了他的嘴角。原来他拍打了一个上午衣服上的水泥灰,只想留给儿子一个干净的后背,只想让他的儿子在小伙伴面前能多少拥有些骄傲!
⑩儿子哼着歌儿走远后,他才像忽然记起了什么似的,赶紧用另一只手去揉那只一直拍打衣服的手,边揉还边吁吁地喘气。我忍不住说,你儿子真可爱。他忽然间涨红了脸,他说儿子其实是抱养的,可小家伙一定要喊他爸爸,怎么教都改不了口。他又接着说:“我上了年纪,干不了重活,以后你这边负责看管搅拌机的活都交给我做好不好,我多少要给儿子留些钱啊!”
⑪我使劲点头,那一刻,我的眼泪不可遏止地落下。
【1】第④段加点词“嘎嚅”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老头”能找到工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第⑤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老头”很能干,很快学会了操作搅拌机。
B.儿子对他的大声赞扬让“小老头”十分开心。
C.“小老头”有洁癖,看不得搅拌机上有灰尘。
D.“小老头”工作很认真,清洗搅拌机很负责。
【4】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5】请说一说本文题目的作用。
11、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14分)
顾晓蕊
①那个深秋,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支教。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田。但是,事实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③我在讲台上念课文,抬头见他双目游离,明显是在走神。我的火气“腾”地冒上来,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
④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这才醒觉过来,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学生哄堂大笑。
⑤除了不认真听课,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他怎么回事,他却始终不肯说。
⑥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他昂着头,泪水在眼眶里晃,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孩子们一哄而散,转眼没了踪影。
⑦我走上前,想问他为什么挨打。他看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地走了。我觉得心里很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⑧一个周未,我到他家走访。一进门,鼻子就酸了。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沉。原来,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⑨“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
⑩老人叹着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⑪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⑫又过了几个月。一天,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伤。
⑬原来,他的父母坐车回家,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便回了家。
⑭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⑮走到院子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你一滴眼泪都没有?”
⑯李想倚着门框站着,默不作声。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⑰母亲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年后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后来变成了嚎啕大哭。
⑱我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多悲伤!所谓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
⑲第二天语文课上,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下午是体育课,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倾洒下来,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⑳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摘自《博爱》)
【1】本文的题目“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结合全文,请你概括李想的这一滴眼泪掉下来,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4分)
【1】文章第②段“头疼”的意思是 ,李想让作者头疼的事情是指 , (3分)
【1】第⑦段中“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的走了”一句,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李想怎样的心理?
【1】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补充完整下面一段关于本文主旨点评的文字。(4分)
李想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形象,父母为生计外出打工,导致 严重缺失,使他心理变得 ,而一旦这种缺失得到弥补,他便很快恢复儿童 的天性,就像花蕾得到阳光的普照和雨露的滋养,瞬间便可以绽放它美丽。文章启示我们: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声音,也许来自天籁: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声音,也许来自生活: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声音,也许来自情境: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很多生活影像也许已经泛黄,模糊。然而,那些曾经叩击我们心灵的声音,会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的耳畔深情地响起,潮湿我们的双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有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