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茂名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繁星》、《春水》是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集中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

    B. 《水浒传》中,武松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是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C. 《格列佛游记》中的飞岛国国王是一位博学、理智、仁慈、治国能力很强的开明国君。

    D.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它为我们真实地描绘了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 2、下列句子对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艾青诗选》的作者原名为蒋正涵,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诗人,代表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B.《艾青诗选》中有两个典型意象,那就是太阳和土地。

    C.《水浒传》塑造的被逼上梁山的众多好汉中,林冲的经历最为典型,他曾因误入白虎堂而被发配沧州,途中大闹野猪林,最终一步步被逼上梁山。

    D.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没有掺杂个人恩怨,专为打抱不平;武松醉打蒋门神是“义”字当前回报施恩的恩情。

  • 3、下列相关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宋代——香山居士

    B.《水浒传》——武松——大闹飞云浦

    C.三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伏羲、女娲、神农

    D.《战国策》——国别体——刘向

  •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穿过寒冬拥抱你》在弘扬人性之善的方面可以说不遗余力,是全方位、全景式地呈现了所有人的善。

    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普通人联起手来同舟共济。

    ③《穿过寒冬拥抱你》传达出善的力量。

    ④善是传统美德,传统的中国文艺作品里,人物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最终的化解方式,善都是其中最重要的解码。

    ⑤ 影片中的这份友善扑面而来,贯穿始终,直击观众心底。

    A.③①②④⑤

    B.③④①②⑤

    C.①②④⑤③

    D.①④③②⑤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 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上下白 (2)从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

    (3)武林门而西   (4)棹小舟入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3用“/”为画线一句断句。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4两篇文章在写景上有何不同?)

    5《湖心亭看雪》中的“痴”与课文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读诗。

    (1)诗歌朗诵要把握诗句的感情,应用_____的情感基调朗诵上面表格序号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

    A.激昂   B.欢快   C.感伤   D.悲愤

    (2)用典是古诗常见写作手法,请你阅读关于典故的知识链接,完成《行路难(其一)》诗歌艺术效果的鉴赏。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识链接)

    典故,指的是诗文中引用古代的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典者,典范也;故者,故事,成例也。”典故与作者思想情感巧妙融合,可以使诗歌作品言简意赅,生动典雅。

    (诗歌鉴赏)

    诗句

    典故

    艺术效果

    闲来垂钓碧溪上

    相传姜尚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礴 溪垂钓,后来遇到文王,得其重用, 最终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

    以姜尚和伊尹自喻,希望得到像周文王和商汤那样的明君赏识,表达诗人对建功立业大展宏图仍心存希望。

    忽复乘舟梦日边

    相传伊尹受商汤重用前,曾梦见乘船 从太阳边经过。

    长风破浪会有时

    南朝将领宗盘从小有雄心壮志,其叔父宗炳曾问他志向,他用“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回答,后来他带兵打仗,建功立业,实现抱负.

    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虽然这些风流人物的生命早已消逝,但他们感人的故事、不朽的业绩、博大的情怀、尚的品质,却长久地留在我们心中。假如你班要开展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安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众多的风流人物除下面给出的人物外,请你再写出两个你心目中的安徽名人。

    管仲、曹操、包拯、朱元璋、吴敬梓、陈独秀、胡适、朱光潜、张治中、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排风流人物座次”时,假如你把诸葛亮排在第一,请说说你对诸葛亮重要精神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下面文段内容,选择历史名人在横线上补写句子,构成排比。

    古代许多杰出人物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词: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他倔强自信、乐观豁达的豪迈气概,鼓舞后人昂扬奋发;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他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激励过无数热血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对千古风流人物的真实写照。下面是关于“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手抄报内容。请按要求修改。

    [A]古往今来,风流人物屈指可数。这些英雄一次又一次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昂首自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都是铮铮铁骨,舍生而取义;他们个性张扬,从不谄媚权贵……

    在大宋已经山河破碎,江山摇坠的时候,[B]文天祥如果有着赤胆忠心,也不得不长叹。多年的抗金救国,失败一次次呈现在眼前,他心中更是万分凄凉。他,一介书生,又怎能换来大宋以往的辉煌?但是他面对敌将的劝降心中顿时怒气腾腾。虽然他知道必死无疑,但他又怎么能叛国投敌?于是他选择从容就义,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①[A]处画线句子词语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子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4分)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1分)

     (2)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分)

     (3)请用正楷或行楷将相对应的诗句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田字格内。(2分)

     王维在《使至塞上》描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阅读内容愈加丰富、方式也日益多元化,从读纸质书到读电子书,再到如今的“听书”(即有声阅读),当碎片化的时间成为互联网争夺的重点后,用耳朵代替眼睛,正在让阅读有了更多可能。记者采访读者和业内人士了解到,有声阅读确实被越来越多的人欢迎,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

    何谓有声阅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说,是指通过有声方式,包括通过录音带、CD、有声读书机、广播、网络语音播报如移动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包括图书朗读、故事、外语学习、书评与图书介绍等”。

    (材料二)

    近年来国内有声书市场也表现惊人。据业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中国听书市场规模为32.4亿元,同2016年相比增长36.7%,粗略估算,2018年有声阅读的市场规模约45亿。该负责人介绍,“在我们平台上,目前的有声书付费的活跃用户每天听书时长达3个小时,高频用户一年听书15本以上,‘听书’这一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不过,仍有一些读者不习惯这种阅读方式。蒋斌(化名)说,自己一直以看纸质书为主,“我习惯在看书的时候前后情节对照着来看,经常要往前翻,纸质书是看着最舒服的,有利于集中精力。而且‘有声读物’内容不全,有些书没有,有些课程设置不科学,听起来不好理解”。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亦显示,当被问及“不听书”的原因时,“没有听书习惯”是首要原因,超过半数的国民选择这一选项,“不喜欢听书的形式”“没有感兴趣的内容”“不了解有什么听书渠道”“听书付费比较高”“听书平台技术不过关” ,也是制约国民听书的因素。

    (材料三)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有关“听书率”的调查数据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不仅局限于纸质阅读。

    B.“听书”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可以用耳朵代替眼睛,更好利用碎片化时间。

    C.读者不习惯听书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原因是不喜欢听书的形式、听书付费比较高、不了解听书渠道。

    D.2016-2018年,有声阅读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达30%以上,发展态势很好。

    2阅读材料三,请简要说说未成年人群体的有声阅读情况。

    3如何让更多人接受“有声阅读”?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

  • 10、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科学经典是传承科学文明的必由之路,是塑造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环节。人才和科学都有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时。孔子时代早在2000多年前就结束了,我们今天还需要阅读《论语》;牛顿时代过去200多年了,我们仍然需要阅读《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科学经典是划时代的科学成就、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最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灯塔和里程碑。中国正在为民族复兴不懈努力,倡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要让科学思想融入民族之魂,一定要让青少年与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直接对话。毫无疑问,在21世纪中国兴起的全民阅读中,科学经典应该占据而且必须占据重要位置。

    科学经典不是教科书,不需要按部就班地预修某一门课程,不需要做成千上万的习题,需要的只是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深度阅读的耐心。接受中等教育的孩子都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在科学大师生活的背景之中,以自己的方式,读懂那些独一无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了解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动态过程,理解那些改变人类生存状况、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成就。

    (选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年6月24日,有删改)

    【材料二】

    作为一种独特的观看方式,弹幕引入评论与社交功能,看剧的同时还能找到认同与归属,弹幕上,既有“红楼迷”补充原著知识、讨论剧情观点,也有剧迷在三打白骨精、隆中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经典片段打卡留念。有网友说,打开弹幕看四大名著电视剧,有种与几千人一起重温童年的感觉。还有网友说,在弹幕陪伴下再看四大名著,重要的不只是剧情,还有许多人组团观剧的快乐和感动。经典一直都在流行,不同年代的追剧方式则各不相同。互动化的传播形态,是借助技术和创意,对经典的又一次升级:技术和创意穿针引线,经典内容焕彩出新。

    放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互动化传播形态也在为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在“观众弹幕席”发送温暖祝福,在视频平台观看互动影视剧,在手机应用里搭榫卯结构、画京剧脸谱……在技术支撑下,互动的概念更加丰富,内容与形式深度融合,用户之间即时交流。新的传播方式让经典流淌记忆与共鸣,也让文化传承从屏幕滑入心田。

    (选自张子晗《这样拥抱经典,挺好》,有删改)

    【材料三】

    ①“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我步步行来你步步爬……”舞台上正上演京剧《西厢记》经典桥段,红娘扮相俏丽、身段流畅、唱腔纯正。

    ②卸下妆面,“红娘”不过是一个1995年出生的清秀的大男孩——他叫泽昊(化名),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曾是武汉大学京昆社团的负责人。他并非职业演员,这次表演只能叫“票戏”,也就是戏曲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演出。而他凭借热爱,把“玩票”玩出了高水平。

    ③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不少当代青年人沉溺于碎片化的内容,没有精力和兴趣深钻经典文学、经典戏剧、古典音乐。关掉偏见的“滤镜”,人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用心追经典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并且越来越多,他们眼中,经典就是时尚。

    ④在经典艺术作品中寻求精神共鸣,在现代生活方式下品尝跨越时空的精神食粮,用自己独特又有创意的方式学习着、守护着、热爱着历经时光沉淀的人类精神财富,是当下很多青年人热衷的事。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1月26日,有删改)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经典不是教科书,所以都不需要细读,只要读懂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成就,并了解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动态过程就可以了。

    B.观看经典片段打卡留念,也就是对原著知识进行补充,对剧情观点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看剧时找到归属与认同。

    C.互动化的传播形态,使传播经典的内容与形式深度融合,让经典流淌记忆与共鸣,也让文化传承从屏幕滑入观众心田,还能使用户之间即时交流。

    D.有很多像泽昊一样的当代年轻人,虽然沉溺于碎片化的内容,但也有精力和兴趣深钻经典文学、经典戏剧、古典音乐。

    (2)结合材料一,说说我们应该多读科学经典的原因。

    (3)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生活实际,说说作为新青年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经典文化。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过野

    ①故乡的秋风,之所以走向笔端,是因为,昨夜它入我梦来。随之入梦的还有老家的柴门鸡啼,以及母亲灶头那缕青青炊烟。

    ②对于远离故土的游子而言,故乡就像一块心灵基石。因了它,灵魂才有了分量。人的一生,概而言之,是在漂泊中度过的。漂泊中的人生,或轻浮,或沉淀,常常取决于故乡的风水。我说的风水,与人的道德趋向有关,而与物质无涉。

    ③我的故乡,四季分明冷暖适宜。然而我的喜好,偏袒于金秋。这,与母亲入秋即绽放的那一张笑脸有关。我总是揣摩,秋风吹过的故乡田野,是不是母亲笑脸的另一模样?

    ④春天,属于播种。这时的母亲,沉静而寡言,似乎,除了播种,心中再放不下其他什么。因为,播种即希望,是生存之需。到了秋天,当她看到自己辛勤侍弄而获得的累累果实,脸上即刻浮现甜甜的笑意,蜜一样的笑意。这样的时候,她总是喜欢迎风而站,任秋风吹动她黑白相间的长长的发丝,像一株老桑。这是她内心的喜悦,所营造出的真实写意。秋庄稼丰收,对她而言,意味着这一年,养育儿女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

    ⑤故乡的秋风,厚重,醉人,充满禅意。我想这与“道”的自然法则有关。秋风一起,故乡的田野便生动起来。这时的秋风,醇若老酒,灌得秋庄稼前仰后合,摇摇摆摆,醉态十足,所散发的酒香,飘满了五颜六色的广阔田野。惹得周边的山光水色,亦随之魔幻起来。而那些红高粱、白荞麦、黄谷子,成块成片的,像丹青手们随意涂抹的画幅。初看有些散乱,再看却井然有序,远近都是暖人的景致了。更何况,如此巨大的一幅彩色画面,与天地有机地相连着,不分彼此。而那一缕垂空的墨云,像是谁的题款,游动于高空,笔法纹丝不乱,且具神韵。秋风吹过田野,醉人的清香便四处漫溢。那种自然酿就的香味是独特的,任何别的人造香味都无可比拟。我觉得,那种醇厚、浸入肺腑的香气,只有辛劳的农家才配有。或许,这是上苍的一种酬劳方式。

    ⑥当秋风漫过了田野,那些犁杖和锄耙,当可休养生息,和衣而眠了。如斯,一切的辛劳,都在它舒坦的鼾声里,得以消解。之后,它们又被农家擦拭得干干净净,系上红布条,被置于墙角或屋壁。这是农家对于功臣的一种感恩方式。在它们的周边,红辣椒、黄玉米、紫皮蒜,一串串的,画面感极强,亦喜人。然非妆饰,而是奖掖。这一种浓情蜜意,只有农家才可体会得到。那些没有在烈日下汗流浃背过的非农家人,只是观客,是读不懂它的。包括今日,完全机械化的农田操作手们,也不会有这样的经历可体会了。

    ⑦再想去体会那种付出与辛劳,或许只能求助于唐代李绅的古风二首《悯农》了。一个“悯”字,道出诗人对于田家的万般疼惜。笔落如石,让人轻吟再三。这是一首极为质朴的农耕谣,它早已渗入我们的心灵深处,化作了良知与感恩之情。乡愁,即是其中一例。但在课堂上朗读它时,农家子弟和非农家子弟的体会,是大有差异的。当我升入初中,听老师讲解此诗时,心中便有了一阵阵痛感。那是因为,想起了我家二哥,躬着紫铜色的脊背,在酷阳下辛勤锄禾的情景。

    ⑧现在想来,二哥的一生,可以说是春耕秋收的一生。那一粒粒粮食,就是由他的一滴滴汗水,所滋养而饱满起来的。如今他已是一位白发老人,春耕秋收之劳,已与他无关。但他,每当傍晚时分,喝了几盅家乡老酒之后,便离开家门,走向田野,背抄手,来回溜达。有时停步,手搭凉棚,凝望田野,一站即是个把小时。子女们远远地议论:老爸,又想念他的田野了。调皮的孙子,有时去逗他,跑去递过一把老锄,一把系着红布条的老锄——那是他的老伙计,陪伴了他一生。他先是一愣,然后回味过来,佯装追打他的心肝儿孙子。接着,在田垄里挥一挥老锄,就又乐滋滋地荷锄而归。侄女用手机录下这个画面,发给我,使我久久回不过神来。他,我的二哥,是我们家的一头老黄牛,操持农活的行家里手,对我有着养育之恩。

    ⑨故乡,还有一个应施于浓墨重彩的景象。那就是当秋风荡至田野,所有的秋庄稼,便亢奋起来。它们那些厚重的叶片,窸窸窣窣地迎风飘动,我谓之——秋声。假如哪位游子,想要回家,顺着这秋声漫步而行,便可到达心灵之地。

    ⑩秋声,即天籁。它使你的灵魂,即刻安静下来,恰似躺入童年的摇篮。与秋声唱和的,还有万千昆虫此起彼伏的叫鸣声。那鸣声,时近时远,一直推向苍阔天涯。尤其在月明之夜,那种和声,会使你的每一节骨骼、每一条血脉,都充盈起来。而那些蛙鸣之声,则起于田边地头、河塘湿地,使秋声更加丰厚和饱满。在这样的季节,故乡人习惯开窗睡觉,是为了聆听安神的虫鸣。前提是,要燃一圈艾绳于窗下,以防蚊虫袭扰。而开镰前夜的那一片家家磨镰声,也是在这样的月夜、这样的秋风中发生。“唰唰唰”的磨镰之声,正好与秋声合辙,使每一扇窗棂前多了一层喜庆氛围。

    (选自《解放日报》,有改动)

    【1】“我的故乡,四季分明冷暖适宜。然而我的喜好,偏袒于金秋”,作者为什么偏袒金秋及秋风?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这时的秋风,醇若老酒,灌得秋庄稼前仰后合,摇摇摆摆,醉态十足,所散发的酒香,飘满了五颜六色的广阔田野。

    【3】作者主要写家乡的秋及秋风,为什么在第⑧段写了我的二哥?

    【4】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露珠对湖水说道:你是荷叶下的大露珠,而我是荷叶上的小露珠。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那些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