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艾青诗选》和《水浒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他武艺高强,安分守己,但懦弱隐忍,逆来顺受,因被高俅陷害,被一步步逼上梁山。
B.艾青的诗歌创作高峰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是1978年以后。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诗风自由;“归来”后诗句更整齐,诗情更深沉,诗意更警策。
C.武松武艺高强,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野猪林”“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一步步走上向反抗的道路。
D.《水浒传》中的人物大都有绰号,而这些绰号能反映出其人特点,如吴用是“智多星”,宋江是“及时雨”,孙二娘是“母夜叉”。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喷薄(bó) 飞窜(cuàn) 逮捕(dǎi) 怆然(chuàng)
B.挣脱(zhēng) 旌旗(jīng) 两栖(qī) 违背(wéi)
C.胆怯(què) 勒紧(lēi) 赋予(yǔ) 拘泥(nì)
D.折本(shé) 脑髓(suǐ) 戏谑(xuè) 契合(qì)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歌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每一个人都可以读诗。读诗要读透饱含情感的意象,要品精炼优美、新颖别致的语言,更要悟情感、析哲思。读诗不能断章取义,更不是附庸风雅。每一个人也都可以写诗。写诗要注意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情感美和理性美。一首诗的优劣取决于他们的搭配是否相得益彰。写诗不仅濡养生命,更是生命的本能。
A.可望而不可即
B.断章取义
C.相得益彰
D.濡养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是递进复句。
B.《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作者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的长诗,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了诗坛。
C.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D.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是一位快意恩仇的好汉。
5、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含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材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遺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jì)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鸲(qú),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②,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唐代顾况③《仙游记》)
(注):①象耕鸟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一说,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啄食,早期吴越之地的耕作方式。②袁晁贼平未: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③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恒山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中人语云 卒中往往语
B. 不足为外人道也 或异二者之为
C. 百废具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语段(一)结尾两段为什么要反复写桃花源的“寻而不得”?
【4】钱钟书说顾况的《仙游记》是“刻意拟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析钱钟书作此评价的原因。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2】【2】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年初,国家批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堪称教育部“史上严减负令”正式出台。两个多月过去了,人们正为此拍手称快、一片叫好之时,却发现社上的培训机构毅然挺立,家长们仍乐“培”不疲,学生们依然“负重”前行。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减负”的现状,学校决定组织学们开展以“中学生减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们小组正在研究“导致中学生减负难见效的原因”,请以精练的语言从三个不同方面表述你们的结论。
【2】请写一段话,谈谈中学生减负的价值和意义。(120字以内。)
8、默写。
(1)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2)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________,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4)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5)树绕村庄,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7)《岳阳楼记》中体现博大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文学性文本阅读
善 念
[新加坡]尤金
①那天,我和好友阿展去吃叉烧面,吃着,吃着,阿展突然动情地向我讲述了一桩陈年往事。
②读中学时,阿展的父亲失业,在贫穷的夹缝里苟延残喘的母亲,无法挤出多余的钱给阿展买午餐。每天上学,母亲仅仅给他两片面包,撒点白糖,让他就着自来水草草果腹。
③他对我说:“不曾试过‘饥火中烧’的人,绝对难以想象饥饿的可怕。起初,你看到什么都想吞,桌子、椅子、书包……甚至,风和雨,你都想吃想喝。接着,痛来了,就像有人在你胃里挂了个鱼钩,然后死命拉,每一寸胃壁都在狂喊疼痛!母亲教我喝大量的自来水,胃沉甸甸的,便感觉不到痛了。”
④学校里一个卖叉烧面的中年妇人,从其他学生口中知道了他的窘境。有一天,她主动找到他,温婉地对他说:“我每天准备的食材都有剩余,带回家去,嫌麻烦;倒掉嘛,又太浪费了。以后,你每天来我的摊子,我给你煮碗面吃。”
⑤纵然是傻子,也知道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阿姨想保护阿展的自尊心,可阿姨不知道,阿展的自尊心早就被饥饿吞噬了。阿展在心里默默地说:“阿姨,谢谢您。这份情,我记在心上了。”
⑥每天扎扎实实一大碗叉烧面,给了他活力、精力和动力。他埋头苦读,凭借奖学金读到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任职。他始终没有忘记学校里那个善心的面摊阿姨。
⑦终于,这一天,他带着一张支票,返回当年的学校。面摊还在,阿姨还在,叉烧面的香气依旧,只是阿姨老了,皱纹如叶脉细细铺在脸上。
⑧阿展报上姓名,面摊阿姨非常高兴,一个劲儿地喊道:“啊,我一直都记挂着你!你长高了、变壮了,我差一点儿不认得你了!”
⑨阿展简单地述说了自己离校以后的情况,末了,取出支票,请阿姨收下。阿姨看也不看,便把支票推回去。阿展以为她客气,坚持要她收下,双方推来推去,相持不下。最后,阿姨叹了一口气,决定坦陈真相:“老实告诉你吧,当年,是你的年级主任韩老师要我这样做的。几年来,你在学校吃的每一碗面,都是由她付钱,每个月结一次账。不过,她再三交代,绝对不能让你知道,所以,我才一直保守秘密。现在,时过境迁,告诉你也无妨。”阿姨顿了顿,又补充道,“再说啊,韩老师如今也不在了。”
⑩阿展错愕地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的面摊阿姨,心里像有只受惊的麻雀,一下子被搅乱了。韩老师的形象,也快速浮现于脑际——黑白掺杂的头发直直地垂着,眸子含笑,说话慢条斯理的,有着用不完的耐心。她是他的语文老师,但只教了他一年。他毕业离校后,韩老师便因罹患乳腺癌而去世。记得曾有同学问他要不要去吊唁,他当时为了应付初级学院的考试而忙得天昏地暗,就没去。只是想起韩老师的孜孜不倦、鞠躬尽瘁,心里未免有些许遗憾和难过。
⑪如今,他和韩老师已阴阳两隔,才知道,韩老师一直像个慈母,默默地关注着他,照顾着他,直到他毕业。
⑫离开面摊后,阿展走向校长室,征得校方同意后,以校友的名义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资助贫寒学生用餐。
⑬当年老师的一个善念,点燃了一个少年心中的火种——直到多年以后的今天,阿展还是学校里那个匿名的赞助者。
(选自《新民晚报》2021年4月21日,有删改)
【1】本文围绕“善念”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充情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阿展带着支票去感谢面摊阿姨。
③面摊阿姨道出真相:韩老师让她每天为阿展提供免费叉烧面,并保守秘密。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阿展错愕地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的面摊阿姨,心里像有只受惊的麻雀,一下子被搅乱了。
【3】面摊阿姨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有何作用?
【5】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改成“免费叉烧面的秘密”更好,你的意见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10、请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涂口红的女老师
(1)年轻的女老师涂着口红上课,没什么稀奇。稀奇的是眼前这位已年逾不惑的半老徐娘,还要拼命揪住青春的尾巴不放,每天涂着口红前来给我们上课,而且涂得是那么的鲜艳,红得似乎在滴血。更过分的是,她似乎还担心人家看不到她涂了口红,还特地用赭色的线条在嘴唇四周精心地细细地勾勒了一圏。乍一看:闭着,活像两片鲜红的花瓣;张开,这形容词就难听了,那就是一张血盆大口了。
(2)这就使我们这批刚升入初一的同学,有了一种少见多怪的惊讶,甚至有了一种莫名的不满:你这是干什么呀?一把年纪了,俩眼角都铺满放射状的鱼尾纹了,还涂什么口红、装什么嫩呀?也许你对自己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化妆自我感觉良好,可知不知道底下就坐的观赏者们早都一个个不忍卒睹了呀!
(3)于是,课余班后,就有忍无可忍的同学们一拥而上,七嘴八舌地向我这个课代表大提意见。有的要我代表大家向女老师提意见,请她以后上课再也不要用涂口红的形式来哗众取宠,惹人讨厌和恶心;有的干脆要我直接向学校教务处反映,再由教务处直接向女老师下令,彻底纠正她那种顶着石臼做戏——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4)面对同学们一片几近声讨的请求,我略一思考,打算代表大家给女老师写一封匿名信,用这种巧妙的方法来试着达到我们劝谏的目的。同学们一致赞同。
(5)然而,就在我挑灯夜战准备起草匿名信的当天晚上,出事了。晚间新闻中,本市电视台播放了一条感人的新闻:一位老交警为抢救一位横穿马路的孩子,居然被肇事车辆撞飞,当场壮烈牺牲。随着新闻画面的转切,荧屏上出现了老交警的亲属与同事们。令人目瞪口呆的是,老交警那位伤心欲绝的妻子不是别人,竟是我们那位涂口红的女老师!
(6)匿名信暂时不能写了,我不能在人家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我相信所有看到这条新闻的同学们,都是能理解的。
(7)老交警因公殉职的第二天下午,有节英语课。上课铃响后,正当我们猜度着今天会由谁来代替女老师上课时,忽然,教室门外出现了脸色苍白、神情憔悴的女老师。然后,不等同学们中一片低低的惊讶之声平息,女老师已摇摇晃晃地走到了讲台前。
(8)“Good afternoon,everybody!”随着女老师一声英语问候,全班同学的眼睛顿时全都睁了个滴溜圆,因为女老师今天非但依然涂着鲜红的口红,而且口红四周居然仍旧细心地勾勒着赭色的线条!丧夫的打击太沉重了,致使她的脸色异样苍白,把她那两片用浓墨重彩化妆过的嘴唇,衬托得格外刺眼。
(9)全体同学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对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任何人在服丧期间,是绝对不能穿红戴绿与涂脂抹粉的!然而她竟……顿时,满堂鸦雀无声,唯有我们困惑不解的呼吸声。
(10)“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了。请大家在听我发音时,同时注意我的口型。”女老师苍白的脸上努力挤出一丝笑容,用她那嘶哑的声音说道,“学英语,听的目的是让你们能够去模仿老师的发音;而注意老师的口型,则会帮助你们快速形成发音的习惯和英语的思维……”
(11)“轰”一下,不等女老师话音落地,满堂忽然由缓渐疾、由轻而重地卷起了一阵春潮涌来般的呼嘯声。啊,那是恍然大悟的惊呼声,是如梦方醒的叹息声呀!春潮涌动过后,还传来了女生们感动至极的啜泣声。
(12)突然,不知是谁领了个头,顿时,满堂的同学们面向讲台齐齐站起,爆发出一阵发自肺腑的鼓掌声。在这一片雷鸣般的掌声面前,女老师总算明白了,她使劲地举起双手向下按动着,两片鲜红的口唇快速翕动,不如在说些什么。
(13)然而,此时此刻,在全体同学的眼中,她那两片涂着口红的不停开合的嘴唇,就像一朵在春风中摇曳的鲜花,格外美丽动人。
(作者:汤相来源:《吐鲁番•小说天地》)
【1】怡宝同学提出,文中同学们对涂口红的女老师由误解、厌恶到理解、感动,情感跌宕起伏,读来感人至深。请你简要概括:有什么“误解”?又“理解”了什么?
【2】艾扬同学想摘抄出“丈夫的牺牲让女老师伤心欲绝”的词句,请你帮看补充四个词语或短语。
答:艾扬的摘抄:脸色苍白
你的补充: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
【3】文中女老师涂口红有两点特别,一是涂得很鲜艳,“红得似乎在滴血”;二是“特地用赭色的线条在嘴唇四周精心地细细地勾勒了一圏”。你能看出她这么做分别有什么用意吗?
【4】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赏析”,试从谋篇布局、表现手法、修辞运用、语言特色等任选一项,对这篇小小说进行“赏析”。注意要依据文章内容列举具体的例子。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攥一把芳香的泥土
厉彦林
①故乡三面环山,土地不贫瘠也不肥沃,依然保留着传统农耕文明的习俗和风貌。置身故乡的田间地头,格外兴奋踏实。泥土的故乡,扎满我生命的根须,是我心灵皈依和朝拜的圣地。
②我和妻子借假日回到地处沂蒙山区东部的老家。早饭后,跨进父母精心打理的菜园,只见一片片韭菜、大蒜、小葱、白菜、生菜,你挤我,我挨你,长得亲密而兴旺。夜晚与爹娘拉呱半宿,像品尝味道醇正的陈酿,甘美香甜,余味悠长。盖着母亲提前晾晒过的被子,有一股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勾起许多记忆。
③难忘童年时代,我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沟底岭剜菜、割草、放羊。麦苗浇过返青水,麦苗间弥漫着薄薄的雾气,伴随各种野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夏季,田间、沟底、河沿上的野草紧紧抓住大地,长得墨绿、茁壮、坚韧,那是上等的牲畜饲料。
④我深爱土地,缘于我的祖辈,尤其是我的爷爷。爷爷一生坎坷,七八岁时就为富裕人家放牛。后来,有了自己的土地,便把土地当作命根子,无论是耕种、管理、收获,都精掐细算,妥妥帖帖。每次下地,必须先把鞋脱了,直接光着脚板。爷爷说,地是通人性的,可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了,庄稼也就不爱长了。因而全家人把土地当作恩人、亲人,春夏秋冬,义无反顾地爱惜、保护着。
⑤父亲就像能感觉到土地的体温和脉动。他经常把责任田深翻整平、刨垄调畦,体味土地苏醒的喧哗与冲动。记得那年播种前,父亲走到地中央,深深刨了几镢头,轻轻跪下右腿,将十指插入泥土中,用力攥一把,看一看土地的墒情,放到鼻子前闻一闻,口里念叨着:“这土,多润呀!这土,多香呀,这土,多肥呀!肯长庄稼,种啥都成!”那是父亲一生重复了许多次的庄重礼仪和独特享受。人勤地不懒。那普通的土坷垃,在串串汗珠的浸润下,长出一茬茬小麦、地瓜、苞米,点缀着全家人幸福的鼾声。那把弯弯的镰刀,在父母布满老茧的手里,飞快地收割生活的希望。
⑥记得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捏泥巴、塑泥哨、摔跤等游戏,每项游戏都离不开泥土。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大家沐浴着温煦的阳光,手里抓满温软的浮土,让土从指缝里慢慢漏下来,看细土在头皮上、脖子上、肩膀上、胳膊上水一样流淌,挂在密密的汗毛上,一会工夫,个个除了眼睛外,都成了“泥娃娃”。然后跳到池塘或河溪中冲洗干净,周身光滑。那是多么惬意和幸福的童年!
⑦游子在外,根依然扎在故乡的泥土中,血液依然流淌在那片土地上。因为心里装着乡村的碾磨、土坯房、庄稼地和亲人,于是就有了根深蒂固的乡情和刻骨铭心的故园情结。
⑧年复一年,土地一声不吭地奉献着。只要用犁深翻,依然露出一层层新土。万物生长于泥土,又回归于泥土。故乡的土地上,有我的祖辈辛勤耕耘的足痕和生活艰辛的泪滴,记载着一代代人的苦乐、荣辱与辉煌,包括安睡在山坡上的坟墓;又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新生命,常有婴儿清脆的啼哭划破山乡的黎明……
⑨赤脚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攥一把芳香的泥土,一股地气从脚底板一下传遍全身,顿增许多昂扬向上的力量。
【1】爷爷、父亲和童年的“我”对土地的感情都很深厚,请结合内容,分别概括爷爷、父亲和童年的“我”与土地间的事情与所表达的感情。
人物 | 事件 | 感情 |
爷爷 | ① | 当作命根 |
父亲 | 父亲经常把责任田深翻整平、刨垄调畦。 | ② |
童年时的“我” | 我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沟底岭剜菜、割草、放羊。 | ③ |
【2】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标题中“芳香”一词的理解。
【4】⑨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在谈论这篇文章时,两位读者对“是否支持作者回到故乡生活”这个问题产生分歧,你支持谁的观点?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读者1:作者热爱自己的故乡,我支持他回到故乡生活。
读者2:我不支持,虽然他热爱故乡,但异乡的生活更好。
12、写作。
在成才这个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古人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才;也有人认为有好的条件才能成才。
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围绕这个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观点鲜明,说理充分。2.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