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B.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
C.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D.凤姐儿听说,便回身和李纨探春,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喷薄(bó) 恐吓(hè) 顿开茅塞(sài)
B.掂量(diān) 阴晦(huì) 自惭形秽(huì)
C.停滞(zhì) 遁词(xùn) 如坐针毡(zhān)
D.侥幸(jiǎo) 筵席(yàn) 伤痕累累(léi)
3、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折本/折扣 桑梓/孜孜不倦 B.诓骗/游逛 中伤/空中楼阁
C.坍塌/糟蹋 玄虚/面面相觑 D.调停/调和 反省/不省人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一项是( )
A. 张教授评点了历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可谓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B. 在母亲生日的当天,他寻遍京城,终于在王府井一家商场探骊得珠,买到了生日礼物。
C. 这位老人精神矍铄,一年四季都坚持游泳,从未间断。
D.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母校的思念不但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
5、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 (2)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野芳发而幽香。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分别摘写出来。
【4】[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5】就以上两段文字分析《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语言特色方面的不同。
6、阅读下面-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赏析“清影”这两个字运用的妙处?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自古至今脍炙人口?
7、第五中学雨林文学社为喜迎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文学沙龙活动,你作为学生嘉宾被邀请参加。请你完成下面相关任务。
(1)(活动一:专题讲座)文学社拟于9月20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我和我的祖国”文学创作专题讲座,准备邀请市作协主席万宁老师担任主讲人。请你代表文学社前去邀请万宁老师。见面时你该怎么说?
(2)(活动二:名家访谈)万宁老师即将来校。在讲座前,学校文学社拟向万宁老师开展一次访谈。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围绕此次活动主题预设两个访谈问题。
(3)(活动三:铭记使命)活动结尾,万宁老师借用习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座谈会上寄语各界青年优秀代表的话“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来激励大家。请你认真体会其含义并用楷书将这八个字抄写于下方空格内。
(4)(活动四:文学创作)讲座结束后,文学社成员婷婷同学创作了一篇讴歌邓稼先心系祖国、鞠躬尽瘁精神的文章,请你点评。她的文章里引用了以下诗句,你认为不切合邓稼先人物特点的一项是( )
A.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B.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8、按提示默写句子。
(1)词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中由写景过渡到议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周飞亚
①剧场里,欣赏传统戏曲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校因里,相声、戏曲等学生社团广受欢迎;电视和网络上,《国乐大典》《角儿来了》《青春京剧社》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手机APP上,我要笑出“国粹范”“谁说曲艺不抖音”等活动吸引数亿人点赞……近年来,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
②年轻人爱上传统艺术,折射出时代的文化风貌。与“国风”“国潮”的兴起一样,传统艺术在青年群体中走红,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东方美学”激发出青少年心中强烈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也产生了更强烈的文化自信,成为引人注目的时尚代号。同时,欣赏传统艺术是有门槛的、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审美水平,这也促使青少年更加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少孩子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也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投入,比如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等项目。在这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有着更高的艺术素养,自然能够深入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③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传统艺术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密码,并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成为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一些戏曲在年轻人中特别“火”,比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原因之一便在于,这些剧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有600多年的历史;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历史长达800多年,其剧种美学之精致曼妙、表演手段之丰富完善,年轻人一旦了解便容易沉醉其中。古老传统蕴含的精神密码和艺术魅力超越时代,赓续传承,于此可见一斑。
④当然,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创作上,不能一味复古守旧,要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传播上,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比如,京剧名家尚长荣的代表作之一《曹操与杨修》,突破因有的标签化形象,塑造了一个既有宏图大志、又有人性弱点的戏剧形象,后来还拍成3D电影,以电影的形式传播京剧,很受年轻人欢迎。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通过演奏流行乐曲以及电影、游戏主题曲等方式,在年轻人心中留下时尚“酷”的印象,进而引导他们走进音乐会现场,领略民族乐器技艺之精、音色之美。
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要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创造让年轻人走进传统艺术的契机,从而赢得更多年轻人,也让传统艺术的传承代不乏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B.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
C.近年来,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时尚。
D.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2】下列对选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列举生活中传统艺术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现象,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画线句中的“一定”表示程度,指欣赏传统艺术不是毫无条件的,需要适当的知识背景和审美水平,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③段首先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的观点,然后主要运用道理论证来证明。
D.第④段画线句列举了“中国民乐开辟网络秀场”的事例,证明了“传统魅力也需要当代表达”的观点。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戏曲进校园”不能够使青年一代深入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B.传统艺术要赢得更多年轻人,应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并创造契机。
C.传统艺术吸引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原因是只包含着民族精神密码。
D.传播传统艺术不必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
10、 【材料一】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为什么用得好?为什么“三味书屋”那么吸引人?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和朱自清对父亲的怀念有什么不同?《黄河颂》和《回延安》同样是表达对祖国的赞颂,为什么前者选用的是大合唱的诗歌形式,而后者则仿照陕北信天游的民歌形式?
初中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育学生对语言即母语的理解与运用。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现代文,每篇的语言都有自身的特色。在《最美汉语》一书中,文贵良就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从完整的作品切入,细读初中语文27篇现代文,对每一篇美文进行抽丝剥茧的放大镜似的解读,从而得以品味名家名作独特的艺术创造过程,带领读者领会经典美文的汉语之美。
谈及为什么会想到要编写这么一本书,文贵良表示,他在上世纪80年代从中师毕业后,被分到农村初中教授语文。这一教就是7年,对初中语文文本产生了一定的感情。“我的专业是现当代文学,读的博士学位也是现当代文学,所以就想做一个语言分析项目。”为什么做语言分析而不是其他呢?主要是基于两大原因,一是文贵良多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问题研究,尤其关注从晚清以来中国的文章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现在的白话文到底是什么情况;二是他意识到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从我的角度理解,就是要从语言、字词句入手,这才是文本细读。”
基于这样的原因,文贵良希望通过这本书籍,为初中语文教学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一篇篇、一句句分析名家名作;也希望给备课的语文教师提供一个参考。而在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陈思和看来,这部书中学生也一定会很喜欢。陈教授说,汉语的美首先就表现在其丰富性上。对于13、14岁刚刚接触世界的中学生而言,他们的世界观刚开始形成,此时学习语文就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会给予孩子们一种“心灵的知识”。这时候的教育特别难,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对世界也有了要求,许多朦朦胧胧的感情也开始出现了。“这时候的语文教学,就绝不仅仅满足于识字、疏通句意、划分段落了,中学语文还必须满足孩子的灵魂的需要、心灵的需要。”这就是人文的知识。在陈思和看来,人之所以成为人,精神会在灵魂中慢慢支撑起来,这就是人性的力量;文贵良的这本书,恰恰好普及了这些知识,也积蓄着这份力量。
(节选自《语文要满足孩子灵魂的需要》)
【材料二】
考生在中考冲刺复习时,既要重视全面复习,力求学科间平衡;同时又要重点突出,为自己量身打造复习重点,力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对好多考生而言,语文写作是个不小的难点。那么,作文如何重点突击呢?
最重要的,考生应洞察作文中考命题思路和方向。中考试题呈现三大特征。一是作文题重道德评判更重性灵抒发,主张考生“以我为圆心,以自我的生活历练为半径”创作;二是重关注理想更重关注现实,考生要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识,牢记“人情练达即学问,世事洞明皆文章”;三是重理性思考更重感性抒情,考生应着重训练描写、抒情的能力,让自己的文章由理性走向感性,由枯燥走向丰盈。
所以,考生要重视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立意、素材、语言和技巧。下面,向各位考生简介两种让文章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描写技法。
一、细节特写法。
要写好细节特写法,考生要重视如下要领。第一,合理想象。考生要通过回忆展望、合乎情理地想象场景与画面,让描写具有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第二,惨透真情。特写的细节往往是烙刻于心中挥之不去的细节,必然也是牵动心弦的真情告白。第三,运用技巧。比如采用“蒙太奇手法”,如果前半部分的叙述是对过去的回忆,那后半部分则完全可以营造恍如梦境般的体验。
二、细节集群法。
细节集群法的写作要领如下。第一,细节典型。段落中所选细节是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都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可以产生以一当十的效果。第二,含蓄隽永。尽管每个细节都言简意赅,但却能给读者以极丰富的回味空间,意味深长,很有嚼头。第三,语言整饬。写作细节集群法时,要重视语言的整体性,努力追求片段在形式上的美感。
(节选自徐丽桑《2022年中考语文冲刺复习》)
【材料三】
模块 | 试卷占比 | 得分率 | 模块 | 试卷占比 | 得分率 |
背诵默写 | 10% | 92% | 课外诗文 | 12% | 32% |
字句基础 | 5% | 89% | 语言运用 | 5% | 51% |
课内诗文 | 8% | 74% | 作文 | 60% | 64% |
(某校某次初三语文考试试卷分析)
【材料四】
(《某种教育》,作者丰子恺)
【1】初中的语文学习即将告一段落,中考却是怎么也绕不开的一道坎。为了提升成绩,小延找了一些涉及当下语文学习与测验的资料并做了简单分析,其中分析相对得当的一项是( )
A.文贵良从事语文语言研究,既有感性的原因,也有理性的原因,这些都与其个人经历相关。
B.“人文的知识”,可以支撑人的灵魂,因此不包括识文断句等小学时候强调的语文学习内容。
C.【材料二】的写作对象是2020年的中考生,文章在行文上思路上尤其清晰明确,语言干练。
D.从【材料三】的数据看,就平均值而言,该次考试考生在背诵默写模块上能获得更多分数。
【2】小延认为【材料一】这个片段在行文思路上条分缕析,值得借鉴。请你协助梳理一下这则材料的行文思路。
【3】到底什么是【材料二】中提到的“细节特写法”和“细节集群法”呢?小延找了一个记叙片段找你请教,请你帮忙做个判断,并解释清楚理由。
清晨的湖边,两个老人依河散步,回忆已逝的时光。面对初旭依旧相视而笑,仿佛生命不会终止,执子之手与子共天涯。
午后的凤槿花下,看着熟睡的恋人,为她拉紧外套。恐秋风吹走这安然的睡颜一般,任时光在这刻停止、守候。
夕阳下,大手牵小手。缓慢的步伐,听孩子新学的歌曲,扑朔的眼睛中仿佛折射着这片阳光。
幸福,从未停止。
【4】无意之中,小延看到了【材料四】这幅丰子恺绘制的教育题材漫画,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它正好揭露并讽刺了时下的一种教育模式。请你试着描绘一下画面内容,并指出丰子恺的矛头所向。
【5】整理下来,小延觉得目前的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真是问题不少,她觉得有必要和校领导反馈反馈。根据小延手头上的资料,帮助她整理一份建议书提纲吧。
11、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选文从哪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请概括回答。
【2】第③段,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是什么?
12、根据要求写作。
你进入初中三年,你来到这个世界十多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光温柔而强大,忘却与铭记是生活的两种选择。铭记的如果是生命旅程中的快乐,那么生命中到处都是春光明媚;忘却的如果是生活之路上的幸福,那么生命将在无尽的忧愁与等待中度过。
请同学们围绕“忘却与铭记”这一主题,以“忘却与铭记”为话题,写一篇叙事类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符合文体特征,不得套作。(2)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及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