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性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昆虫记》被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B. 《三峡》《湖心亭看雪》《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分别选自《水经注》《陶庵梦忆》《三国演义》《红楼梦》,作者分别是郦道元、张岱、罗贯中、曹雪芹。
C. 布衣、白丁皆指平民;伛偻、垂髫皆指老人;夫子、尊君皆是尊称:婵娟、天镜皆是月亮:《诚子书》《与朱元思书》皆是书信。
D. 古诗常常用典,例如李白《行路难》(其一)运用了“姜尚在碧溪垂钓”“伊尹梦乘舟日边”的典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了“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毒必禁,毒害必除,对毒品一定要严厉禁止,铢两悉称,不能丝毫放松。
B.不要轻视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
C.一提到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小开同学就眉开眼笑的,充满了自豪感。
D.全市就你一个人进入奥林匹克的圈子,真是凤毛麟角。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149.02公斤,再次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世界新纪录。
B.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广受观众好评。
C.党的十九大结束之后,射洪县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动员全县上下各条战线、各个方面开展学习宣讲活动。
D.“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既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而且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4、结合语境,将选项中的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常犯错。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 ①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 ② ,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A. ①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②变成收藏古今图书、储存海量知识的图书馆
B. ①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②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罗八面来风的集装箱
C. ①留下一扇小小的窗户 ②变成收藏古今图书、储存海量知识的图书馆
D. ①留下一扇小小的窗户 ②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罗八面来风的集装箱
5、(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
(2)月色入户
(3)是日更定矣
(4)上下一白
【2】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C. 念无与为乐者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D. 相与步于中庭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选出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_____)(只填序号)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请比较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6、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②,天上接行杯③。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④。
[注]①当年李白正值流放途中遇赦,被放逐的命运结束之后,登楼望远。②下榻:指留宿处。③行杯:浮杯,流觞。④回:回荡,摆动。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画线句,并结合全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7、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前不久,刻苦学习因为一场关于法律的争论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学生。特别是一名中学生,刻苦学习不仅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义务。学校决定以“我刻苦,我骄傲”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通过你的观察与思考,你认为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会有哪些表现?请使用不同的成语分条表述,不少于四条。
如:刻苦学习的人,珍惜时间,争分夺秒。
【2】在一次讨论会上,有同学问“中学生为什么要刻苦学习”。请用100—120字的篇幅做一个积极的、正面的回答。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8、默写填空。
(1)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和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惆怅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表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机场的拥抱
肖复兴
①在南京机场候机回北京,来得很早,时间充裕,我坐在候机大厅无所事事,看人来人往。坐在我对面的女士,看年纪有三十多岁了,还像小姑娘一样,穿着一条齐膝短裙。
②这时,来了一对年老的夫妇,坐在我身边的空位上。听他们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就知道是老北京人。他们说话的声音有些大,显然是老先生的耳朵有些背了——岁月不饶人。
③忽然,我发现老太太的声音小了下来。这样小的声音,我已经听不清楚了。但是,老太太依然压低嗓音在说话,只不过嘴巴尽量贴在了老先生的耳边。我隐隐约约听到“真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无尽的感叹都在其中。
④声音可以压低,但目光却将心思泄露出来。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双双落在对面的女士身上。
⑤我仔细地看了看这位女士,发现她身着黑色短裙和天蓝色长袖T恤,脚蹬一双白色耐克运动鞋,配着她的清汤挂面式的齐耳短发和纤瘦的身材,像是一位运动员。
⑥我看见老太太忽然掩嘴“扑哧”一笑,老先生也跟着笑了起来。我猜想,这笑肯定和对面那位女士有关,只是他们的笑并没有惊动对方,她依然跷着秀美的腿,看着手机,嘴角弯弯地也在笑,但她的笑和这对老夫妇无关,大概是微信朋友圈有了什么好玩的信息。
⑦“要不你去跟她说一下?”“你去说吧,我一个老头子,怪不好意思的……”我听见老夫妇的对话,看着妻子站起身来,回过头冲着丈夫说了句“什么事都让我冲在前头”,便走到对面那位女士身前,说了句:“姑娘,打搅你一下!”那位女士放下手机,立刻很礼貌地站起来,问道:“阿姨,您有什么事吗?”“是这样的,你长得特别像我们的女儿。”说着,老太太打开自己的手机给这位女士看女儿的照片,这个女人禁不住叫了起来:“实在是太像了!怎么能这样像呢!”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老先生,他一直笑吟吟地望着这女士。
⑧“我们想和你一起照张相,不知道可以不可以?”老太太客气地说。“当然可以!待会儿我还得请您把您女儿的照片发我手机上呢!”
⑨老先生站了起来,走到那位女士的身边,老太太冲我说道:“麻烦你帮我们照张相!”说着,把手机递到我手中。我没有看到手机上的照片,不知道他们的女儿和这位女士到底有多像,但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他们的女儿十多年前去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由于工作忙,外孙又刚读小学离不开人,所以女儿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了。
⑩照完相,我把手机递给那位老太太时,我听见老先生对那位女士说:“孩子,我能抱你一下吗?”那位女士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他。我看见,老先生的眼角淌出了泪花。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刻,那位女士也流下眼泪。
(选自《读者》)
【1】请按开端、发展、高潮的顺序概括“我”看到的这个故事。
【2】请结合加点词语,揣摩下面句中人物的心理。
①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提示:我听到了谁的话?说话人怎样的心理?)
②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这位丈夫,他一直笑吟吟地望着这女人。
【3】文中,作者多次对这个女人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4】作者在结尾写到,“我看见,他的眼角淌出了泪花。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刻,这个女人也流出了眼泪。”请你谈谈对本段中“泪”的内涵的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城市的颜色
周国平
(1)城市的颜色——这个题目是对想象力的一个诱惑。如果我是一个中学生,也许我会调动我的全部温情和幻想,给我所生活的城市涂上一种诗意的颜色。可是,我毕竟离那个年龄太远了。
(2)17岁的法国诗人兰波,年纪够轻了吧,而且对颜色极其敏感,居然能分辨出法语中5个元音有5种不同的颜色。然而,就在那个年龄,他却看不出巴黎的颜色,所看见的只是:“所有的情趣都躲进了室内装潢和室外装饰”,“数百万人并不需要相认,他们受着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也同样衰老。”那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巴黎,那时巴黎已是世界艺术之都了,但这个早熟的孩子仍嫌巴黎没有个性。我到过今日的巴黎,在我这个俗人眼里,巴黎的个性足以登上世界大都市之榜首。不过,我认为兰波的标准是正确的:城市的颜色在于城市的个性,城市没有个性,颜色就无从谈起。
(3)我们来到一个城市,感官首先接触的是那里的建筑和环境。某些自然环境的色彩是鲜明的,例如海洋的蓝,森林的绿,沙漠的黄,或者,热带的红,寒带的白。但是,如果用这些自然环境特征代表城市的颜色,仍不免雷同,比如说,世界上有许多城市濒海,它们就都可以称作蓝色城市了。城市的个性更多地体现在建筑的个性上,当然,建筑的个性不限于建筑的风格,其中还凝聚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传统和风俗,因而是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物化形式。这就不得不说到城市保护的老话题了。
(4)我出生在上海,童年是在城隍庙附近的老城区度过的。在20世纪前半叶,上海成为中国最西化的都市,一块块租界内兴建了成片的高楼大厦和小洋房。可是,老城区仍保留了下来。低矮的木结构房屋,狭小的天井,没有大马路,只有纵横交错的一条条铺着蜡黄色大鹅卵石的窄巷,这一切会使你觉得不像在大上海,而像在某个江南小镇。你可以说那里是上海的贫民区,但一个开埠以前的上海可能就保藏在那里。现在,在全上海,再也找不到哪怕一条铺着蜡黄色大鹅卵石的老街了。外滩和旧租界的洋楼当然是舍不得拆的,所以,在日新月异的上海新面孔上,人们毕竟还能读出它的殖民地历史。
(5)上世纪60年代,我在北京上大学。那时候,城墙已经残破,但所有的城门还在,城里的民居基本上是胡同和四合院。在我的印象里,当年的北京城是秋风落叶下一大片肃穆的青灰色,环抱着中心紫禁城的金黄色琉璃瓦和暗红色宫墙。现在,城墙已经荡然无存,城门也所剩无几,大多数城门成了一个抽象的地名,取而代之的是气势吓人的立交桥。与此相伴随的是,胡同和四合院正在迅速消失。紫禁城虽然安然无恙,但失去了和谐的衬托,在新式高楼的密林里成了一个孤立的存在。
(6)我不是在怀旧,也丝毫不反对城市的发展。我想说的是,一个城市无论怎样繁华,都不能丢失自己的个性。在今日的西方发达国家,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不但已成共识,而且已成法律。凡是历史悠久的街道和房屋,那里的居民尽可以在自己的屋子里实现现代化,但决不允许对外观做一丝一毫改变。
(7)事实证明,只要合理规划,新城区的扩展与老建筑的保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相映成趣。城市的颜色——这是一个有趣的想象力游戏——我相信,即使同一个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不同的人对它的颜色也一定会有不同的判断,在其中交织进了自己的经历、性格和心情。但是,前提是这个城市有个性。如果千城一面,都是环城公路、豪华商场、立交桥、酒吧街,都是兰波说的室内装潢和室外装饰,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8)巴黎的一个普通黄昏,我和一位朋友沿着塞纳河畔散步,信步走到河面的一座桥上。这座桥叫艺术桥,和塞纳河上的其他许多桥一样古老,兰波一定在上面行走过。桥面用原色的木板铺成,两边是绿色的铁栏杆。我们靠着栏杆,席地而坐,背后波光闪烁,暮霭中屹立着巴黎圣母院的巨大身影。桥的南端通往著名的法兰西学院。
(9)朋友翻看着刚刚买回的画册,突然高兴地指给我看毕沙罗的一幅风景画,画的正是从我们这个位置看到的北岸的景物。在我们近旁,一个姑娘也席地而坐,正在画素描。在我们面前,几个年轻人坐在木条凳上,自得其乐地敲着手鼓。一个姑娘走来,驻足静听良久,上前亲吻那个束着长发的男鼓手,然后平静地离去。又有两个姑娘走来,也和那个鼓手亲吻。这一切似乎很平常,而那个鼓手敲得的确好。倘若当时有人问我,巴黎是什么颜色,我未必能答出来,但是我知道,巴黎是有颜色的,一种非常美丽的颜色。
【1】阅读第2、3自然段,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什么是城市的颜色。
【2】阅读第5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紫禁城是孤立的存在”。
【3】阅读文章的第6、7自然段,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怎样才能留住城市的个性。
【4】通读全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目的。
11、议论文阅读
苦是人生的补药
马祖云
上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在刻苦读书的岁月中,一直坚持“自讨苦吃”:烈日炎炎的盛夏,别人待在寝室摇扇避暑,他却赤背顶着骄阳暴晒;北风呼啸的寒冬,别人躲在屋里取暖,他却穿着薄衫于山谷中作“冷风浴”;雷鸣电闪的雨中,别人撑伞避淋,他却光着上身傲然进行“雨淋浴”。后来,毛泽东在谈及青年时代的吃苦经历时,常常提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训。可以说,正是持之以恒地在苦境中练体魄、砺胆气,才铸就了一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
有哲人说,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
志从苦中砺。“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古往今来,举凡抱负高远者,必先立志献身;献身信仰历程,必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正是这样的人生淬炼,才使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从而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朱德、贺龙等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立志献身信仰,或舍弃高官厚禄,或告别富裕生活,矢志投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皆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正所谓,吃苦励志,苦生芳华。
才从苦中长。立学,是奋进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立学成才,尤须呕心沥血、渐入佳境的修炼与升华。正如著名学者王国维所阐述的三重境界:始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继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
功从苦中建。没有汗水,难有收获;安于享受,难以建功。坚苦是拓荒者的底色,坚忍乃创业者的特质。哲人言,一切希望和理想,都要靠咬牙挺着,一直挺来成功的曙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艰难攻关;体育健将摘金夺银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艰辛付出;名师名角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艰苦练功。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坚忍36年苦战,才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命运。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艰辛勘探了1000多处重峦洼地,终于找到安装“天眼”的最佳位置。无数建功立业者的经历表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然而,在当今社会,总有一些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有的只想吃香喝辣而不想吃苦受累,让梦想成了梦幻;有的想出彩而不想出力,让愿景成了泡影;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殊不知,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有吃苦开拓精神,必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1】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何作用?
【2】第三段画线句运用了那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3、4、5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12、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加油!”简单的一句话,让他浑身充满了力量,顽强的冲向终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单的一句话,让他悟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孩子,你真勇敢。”简单的一句话,让一个战胜困难的学生信心倍增。
……
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这些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不少于20行);(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不得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3)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