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青海海东初一下学期一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C.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2、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对殖民压迫是《海底两万里》的重要主题之一。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科学的探索者,同时也是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B.《人类群星闪耀时》这部著作讲述了拜占庭的陷落、南极探险的斗争、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等故事。

    C.《西游记》中,为试探师徒四人的禅心是否坚定,黎山老母等化作母女四人,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跟随师傅,八戒却动了凡心。

    D.《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尼摩船长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太阳能发电。

  • 3、下面句中虚词“而”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②康肃笑而遣之  ③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④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A.①与②相同 B.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④相同 D.②与④相同

  •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B.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发有些是白了的。

    C.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D.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

  • 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默契   矜持   垂垂暮老   迥乎不同

    B.嗥鸣   猥琐   忧心忡忡   酣然入梦

    C.滞笨   吞噬   屏息宁神   气冲斗牛

    D.澜语   毋宁   忍峻不禁   颠沛流离

  • 6、下列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嗥鸣(háo) 彷(pánɡ)徨   仰慕() 鲜(xīān)为人知

    B. 赫()然   衰(shuāi)徽   迭(dié)起   气冲斗(dòu)牛

    C. 高标(biāo) 校(xiào)对   殷红(yān)   目不窥(kuī)圆

    D. 抹()杀   机杼(zhù)   澎湃(pài) 迥(jiǒnɡ)乎不同

  •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庚子年,中国的“90后”们用青春热血________病毒疫情、________全面小康,________了一份属于我们这一代的“集体记忆”,________着一幅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群像。

    A.奋战   搏击   描绘   构筑

    B.奋战   搏击   构筑   描绘

    C.搏击   奋战   构筑   描绘

    D.搏击   奋战   描绘   构筑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纸上谈兵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二石兽沉焉     (并:一起)

    B.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

    C.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如果)

    D.更约束     (悉:全,都)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石性坚重                  取一葫芦至于地

    B.果得数里外               尝射家圃

    C.一老河兵闻               水陆草木

    D.绝其粮道                  出淤泥不染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文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在下游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甲)文中讲学家之“笑”与河兵之“笑”都是“嘲笑之意”,但是嘲笑的对象不同,前者嘲笑的是庙僧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愚蠢做法可笑;后者的“笑”侧重嘲笑讲学家的不切实际空谈事理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

    C.两文的人物各具特点。(甲)文中的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乙)文中赵括治军武断专横。

    D.文章寓理于事。(甲)文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果,告诉我们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乙)文借赵括兵败,告诉人们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表现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乡民的喜爱。

    (5)承受了阳光,就有了鲜花硕果;承受了巨浪,____________________。(张新宏《承受是一种力度》)

    (6)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____________________。(席慕蓉《再会》)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吃心理与吃文化

    ①人有一张嘴,作用有二:一是说话,二是吃东西。不言不语,没关系;但不吃不喝,却是要危及性命的。因此,嘴巴的功能,主要是吃。人人皆会吃,但吃得斯斯文文与吃得恶形恶状,是很不一样的。前者表现出一种吃文化,是来自修养;后者表现出一种吃心理,是发自本能。

    ②中国是个饮食大国,由这种吃文化与吃心理混合在一起的吃精神,便表现在五千年来我们中国人之能吃、会吃、善吃、敢吃,以及殚精竭虑,变出千奇百怪的吃法上面。

    ③举个例子: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请客,有一道菜,叫茄鲞。那位在村里常年吃茄子的老妇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告诉她,千真万确是茄子。她再尝了尝,果然有一点茄子香。然后她请教做法,凤姐说:“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扒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了,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地说:“我的佛祖! 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仅仅一个茄子,能费这么大的精力与功夫,不得不叹服中国人讲究口福。

    ④于是,每当我读到《红楼梦》里的吃喝,以及过去和现在一些老饕们写的令人垂涎欲滴的文章:如何制作满汉全席,如何来吃十全大补,如何品味羊羔美酒,如何品尝八大菜系……常常不怀好意地猜测,这些美食家究竟是吃撑了才想起来这些的呢,还是饿怕了之后才产生创作欲望的呢?以我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话,属于后者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我们尊敬的曹雪芹先生,就是一例。他住在北京西山,“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饔飧有时不继”,怎么能不在《石头记》里大写特写荷叶羹、螃蟹宴、烤鸽子蛋来精神会餐呢?

    ⑤好像老外在吃上不如中国人那样饿狼似的迫不及待,而且也不像我们一定要上十道八道菜,非要把客人撑死、噎死不可。我经常看到一些去过国外的人,介绍外国人如何招待咱们同胞的文章,一道汤、两道菜,刀叉盘碟,换得倒勤,但实质内容,却不见丰盛,然后上甜食,就“拜拜”了。于是,我们在笑话外国人小气的同时,也感慨中国人的靡费。

    ⑥如果说,外国人的宴会是吃精神的话,那么咱们中国人的宴会,则是百分之百的吃物质了。从天上吃到地下,从江河吃到海洋,水陆俱陈,纷至沓来,大有不吃到山穷水尽,誓不住嘴的意思。

    ⑦中国人的吃心理,若是只表现在一个“贪”字上,犹可以理解乃物质极度匮乏、精神极度低下的后果。如果从人们关于吃的刁钻古怪、挖空心思、无所不用其极所表现出令世人惊异的施虐性来看,便是除了“贪”之外,要再加上残忍的“残”了。

    ⑧一条鲜活的太湖鲤鱼,宰而不使其死,开肠破肚刮鳞,手持其头,始终不松手,氽入沸腾的油中,待熟,便加料烹调,端上桌来。此时,那鱼尚未死,眼能转动,口能翕动。据说,洋人,尤其是洋太太,多不敢下筷,但在座的中国人则喜形于色,摩拳擦掌,杀向这条鱼去。我并非“鱼道主义者”,我也知道我吃的每条鱼,都必然有这样一个被宰杀的过程。但一定要如此弄到桌面上来表演,其中是否有施虐的吃心理在作祟?

    ⑨《红楼梦》里,少有这种血淋淋的吃喝场面,曹雪芹把吃当成一种文化对待,而无时下中国人那种既贪且残的吃心理,这实在很值得敬佩。

    ⑩吃心理和吃文化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乃本能,本能来自先天,是基因决定了的;后者系修养,修养则是后天的熏陶,是逐渐形成的。

    1下列对“吃心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形恶状地吃表现出的是一种先天的发自本能的吃心理。

    B.中国人在吃上所表现出来的陋习,既有先天原因,又有后天原因,归根到底是吃心理的落后造成的。

    C.刁钻古怪、挖空心思、无所不用其极地吃可能是由于施虐的吃心理在作祟。

    D.时下中国人既贪且残的吃心理让人感慨国人的靡费和残忍。

    2下列对“吃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斯文文地吃是值得赞赏的有修养的吃文化。

    B.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吃当成一种文化对待值得敬佩。

    C.吃文化是经过后天的熏陶逐渐形成的一种修养。

    D.《红楼梦》中对“茄鲞”这道菜所花的精力和功夫,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十分讲究。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吃精神表现在千奇百怪的吃法上面。

    B.曹雪芹是饿怕了才产生创作《红楼梦》的欲望。

    C.一般来说,外国人的宴会虽没有丰盛的实质内容,但更讲究宴会过程中的精神享受。

    D.很多时候,中国人的宴会大有吃到山穷水尽的意思,是绝对的吃物质。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谦和是一种力量

    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你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冲突横亘在你的面前时,你会选择哪一种态度来面对呢?是不顾一切地发泄心中的愤恨,还是谦和、冷静地思考?我们的答案是后者。

    ②谦者,谦虚,谦让也。它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互相尊重。(a)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和”历来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谦和具有化解矛盾的力量。愤愤不平的廉颇,纵使百般刁难,甚至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却能以大局为重,隐忍退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最终使廉颇负荆请罪,留下“将相和”的千古佳话。试想如果蔺相如不能隐忍退让,与廉颇势不两立,势必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极有可能导致赵国覆亡。所以说,愤怒看似凶猛,但却在谦和忍让中化为和谐。

    ④谦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b)昔日,刘备放下皇叔州牧的身份,顶风冒雪,不顾路途难行,心怀赤诚,三次来到乡野荒村,访贤求才。第三次时,离草庐半里,他便下马步行,听闻孔明午睡未起,便静候在草堂阶下,终于用谦虚的态度、真诚的心意打动了卧龙先生。这才使三顾茅庐成为千秋美谈,三分天下成为历史功业。

    ⑤谦和还具有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力量。谦和的态度使你更容易让人接近,谦和的微笑总是能给你带来好运气。也许一点点的善意、理解、宽容和付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增添一点美好和快乐。

    ⑥然而,谦和并不是毫无原则的退让,也不是有失尊严的顺从,我们必须做到谦和有度。

    ⑦(c)谦和,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谦和,似一篇清丽的婉约文章。谦和,既美丽了自己,又悦目了他人。

    (选文有改动)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阅读全文,请说一说谦和具有哪些力量。

    3依次写出文中画横线处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会盟于渑池。秦王令赵王鼓瑟(古代弦乐器),赵王心怯,只得遵从,秦王命史官将此事记录下来。蔺相如见本国君王受辱,逼请秦王为赵王演奏秦声,并上前献缶(古代打击乐器)。秦王不肯,欲加害相如。相如怒目相对,欲与秦王同归于尽。秦王无奈,只得为赵王击缶,相如命赵国史官依样记录。

    同样是发生冲突和争执,蔺相如为什么对廉颇谦和忍让,而与秦王针锋相对呢?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比,比较、比、对比、横比、纵比、攀比、各种比,比比皆是。

    比,发现差距,也区别不同;促人奋进,也给人压力……

    请以“比”为题,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以外,体裁不限;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写作提示)写作前应梳理提纲,明确谁与谁比、比的结果与意义等,可以叙述身边的故事,可以进行文学创作,也可以就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或结合自己的生活与阅读展开论述。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