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污秽(huì) 校对 (xiào) 简陋(lóu) 诲人不倦(huì)
B.殷红(yīn) 矜持(jīn) 烧灼(zhuò) 悲天悯人(mǐn)
C.晌午(shǎnɡ) 亘古(ɡènɡ) 愧怍(zuó) 深恶痛绝(wù)
D.震悚(sǒnɡ) 粗拙(zhuō) 挚友(zhì) 姗姗来迟(shān)
2、下面语文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虽然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也具有普通人的平凡和朴实,这一点儿从《回忆鲁迅先生》和《阿长与<山海经>》两文中可以看出。
B.《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C.《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木兰激烈悲壮的征战生活。
D.《卖油翁》作者是北宋欧阳修,字永书,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他的《归田录》。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红:带黑的红色。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B.炽痛:热烈而深切。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的一年到头这样做。
C.孤孀:孤儿寡母。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D.污秽:肮脏的东西。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名著阅读。
尼摩船长说:“教授,我曾经注意到,在红海和地中海中有某些完全相同的鱼类。我确定了这个事实,我就问,在这两个海中间是不是有交通路线的存在。如果有,地下水流因为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我把铜圈套在鱼尾上,再把鱼放入海中。几个月后,在叙利亚海岸,我找到了一些从前放走的鱼尾上有铜圈的鱼。两海之间有路可通的想法得到了证明。我利用诺第留斯号去找寻这条通道,终于把它发现了,也冒险走过去了!教授,不久您也要通过我的海底地道了!”
下列各项中,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出自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尼摩船长告诉教授。
A.法国作家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他认为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有海底地道
B.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他在叙利亚海岸发现了他之前放走的鱼
C.法国作家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他发现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海底地道的经过
D.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他准备带教授穿行海底地道
5、下列课文内容及分析, 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以儿时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刻画了一位既好事、粗俗、迷信,又善良、仁爱的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同情、感激、怀念之情。
B.《太空一日》作者依次按“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所见、所闻、落地进行了介绍。就写法来看,升空和落地按空间顺序进行叙述,而太空中所见、所闻主要是按时间顺序描写。
C.《老山界》作者描写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既体现了山路的曲折迂回,又表现了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赞扬了红军战士坚强乐观的革命精神。
D.《河中石兽》写了两处“笑”,一处是讲学家的“笑”,这是他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另一处则是老河兵听说寺僧的行为和讲学家的言论后而嘲笑他们都犯了据理臆断的错误。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鲁迅先生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C. 《创业史》是小说家柳青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为建设农村合作社事业而奋斗的故事。
D.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主要叙述的是我国古代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作者是北宋的郭茂倩。
7、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生。
B.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同学们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C.五一黄金周期间,旖旎的西湖风光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
D.班会课上,他滔滔不绝,出众的口才令大家十分佩服。
8、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任末年十四/壮士十年归
B. 人若不学/孰若孤
C. 暗则缚麻蒿自照/自以为大有所益
D. 谓之行尸走肉耳/权谓吕蒙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写出三点。
9、古诗句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习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书莫忘做笔记”。
B.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钱钟书的事例,增强说服力。
C.第⑥段引用了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D.“做笔记需要时间”,因此我们可以阅读名人笔记取代阅读。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者、作家都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做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是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也不能急躁。
D.做笔记固然重要,但同时不应该忘记温习笔记。
【3】读完本文,你一定对读书时做笔记的方法和好处都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默扶
池塘的荷花开了,分外红艳,但更吸引我的却是那碧绿的荷叶。片片绿叶静静地铺展在池塘里,默默地映衬着盛开的荷花。
在这个盛夏时节,我平静地坐在池塘边 ,欣赏着眼前的景色。
爸爸妈妈从小就跟我说过,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
哥哥出生没几个月就被查出了是脑瘫,为了给哥哥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外债。父母好像一夜之间就老了。
迫于生计,也为了以后 有人可以照顾哥哥,父母决定再要一个孩子。
因此我出生了,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要肩负起照顾哥哥的责任……
时光荏苒,十八年过去了,我俩已经长大成人。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我扶着哥哥上学放学,并照顾哥哥吃饭学习。我也曾在父母面前抱怨过,但却从未在哥哥面前流露过什么。是亲情的力量促使我一次次动容,一次次坚持了下来。
母亲退休后摆了一个早点摊子。父亲每天天还没亮就和母亲一起出摊,白天还要去工地打工,晚上回家还要和母亲一起做早点。每当我要帮忙的时候,他们都不肯,他们总说欠我和哥哥太多,愧对我们。
高考前夕,我来到父母房间打扫卫生,看见垃圾桶里满是带血的纸,我吓坏了。父母回来后我没敢问他们,我知道他们肯定不想让我们知道,如果贸然去问,他们一定会担心。直到父亲实在挺不住,住进了医院,我才知道父亲得了鼻炎癌,已经转移到肺部了……
在父亲的病床前,母亲对我说:“我和你爸决定了,你爸由我来照顾,你的任务就是在你爸住院期间照顾好你哥的一切!”
那段时间我很难过,但我努力让自己镇定。我知道我不能倒下,我如果倒下了,那么这个家也就倒下了。
高考结束了,我达到了重本线,老师说我可以报考南京大学,我很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兴,而是急切地问我哥哥的分数。当得知哥哥的分数只够上二本时,母亲叹了口气说:“你不能上重本,只能上二本。”父亲也神色凝重地接着说:“而且你必须和你哥哥报考同一所大学!”
“为什么啊!为什么每次都是哥哥,我也是你们的儿子啊!”我气愤的跑了出去。
我来到了池塘边,呆呆地站在那里,想了好久。“如果我不读二本,哥哥就没人照顾,读不了书怎么办?再说我去二本还可以拿奖学金,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更何况,父亲还生着病,我怎么好意思发脾气呢,真是不孝!”
我又匆匆的跑了回去,说:“爸,妈,我听从你们的决定,去上二本,不过爸爸你也要答应我好好治疗!”之后,我又特意去嘱托知情的老师和同学,请他们不要把我的分数告诉哥哥。
填报志愿前,我拿着一本“志愿填报指南”,在南京大学那一页看了好久,也幻想了好久,不舍得翻过。
“小杰,你想啥呢?”哥哥扶着门走了过来。
“哥,你先别动,我来扶你,不然摔倒了又该受伤了。”我匆匆翻过了南京大学那一页。
“哥,我发现这几所学校咱俩可以报考,咱们来研究研究吧。”
填报志愿那天,我一个人来到了学校,在我和哥哥的志愿表上填报了同一所离家较近的二本学校。
日出日落,在大学校园里,我每天都扶着哥哥上学放学。我们每天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起回宿舍,一起欢笑。每到周末放假我都会出去找兼职:推销,家教,服务员……我都做过。我知道这个家需要我的支撑。
又是一年盛夏光景,我们一家人在荷塘边聊着家常,看着那一朵朵粉红的荷花,我开心的笑了。
(选文有改动)
【1】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2】面对“志愿填报指南”中南京大学那一页,我先前“不得舍翻过”的原因是什么?我后来“匆匆翻过”的原因又是什么?
【3】父母的哪些决定能够证明“我就是为了照顾哥哥而存在的”?
【4】父母总觉得欠我哥哥太多,愧对我们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推断,答出合理的三点即可)
【5】本文着力表现的是“默默扶持”,还是有人提倡“悄悄提醒”“无声地爱”。你认为这种付出爱而不愿让受助者觉察到的方式可贵在哪里?
12、题目一:
你记录过自己一天的生活吗?在这一天中,哪些经历是你独有或者令你感触最深的?以《我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可以写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围绕“特殊”选择恰当的材料,注意材料的新颖;也可以写平平常常的一天,但要写出生活的特点以及你对平凡生活的独特感受,选择的材料应真实、可信。
题目二: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运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作文。
提示:1、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特别之处,如形状、色彩等。 2、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3、明确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包含思想感情的“纯写景”文字是难以打动别人的。
写作要求:①以上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格式正确,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 4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