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表妹长得很萌,经常向我们卖萌。
解说:这句话中第一个“萌”是形容词,第二个“萌”是名词。
B.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解说: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很规范。
C.奋不顾身 高风亮节 别有用心 威武不屈
解说:这四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同。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解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舞女的裙”,喻体是“叶子”。
2、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他这个人挺古怪,经常自言自语的,很少和别人说话。
B. 父亲老实厚道点头哈腰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C. 我们为残疾人做的这点事太微不足道了!
D. 这是秘密的事,他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宣扬起来?
3、请选出对“礼”的部首和笔画判断正确的一项( )
A.“礼”的部首是“”;“礼”的第三笔是“丶”。
B.“礼”的部首是“”;“礼”的第四笔是“丶”。
C.“礼”的部首是“”;“礼”的第三笔是“丶”。
D.“礼”的部首是“”;“礼”的第四笔是“丶”。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B.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C.根据摩根大通1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房地产紧缩措施实施后,海外置业渐成热点。
D.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5、下列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伫立 哽咽(ɡěnɡ) 踌躇 锲而不舍(qì)
B.嫉妒 可汗(hán) 硕果 兀兀穷年(wù)
C.祈祷 校对(jiào) 屏嶂 鲜为人知(xiān)
D.校补(xiào) 晌午(shǎng) 彷徨 锋芒毕露(lù)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贾平凹通过描绘充满生命力的紫藤萝,表达了对生命的高度礼赞。
B.《台阶》一文把“台阶”作为线索,来反映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而付出了艰苦代价。
C.《驿路梨花》以梨花为喻,为线索,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过程中,讴歌了年青一代的优秀品质。“驿路梨花处处开”一语双关,主要为了歌颂雷锋精神到处发扬光大。
D.《最苦与最乐》作者是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7、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中,虎妞长得虎头虎脑,性格大胆泼辣,在和祥子的爱情纠葛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是个敢于追求个人自由爱情的人。
B.《海底两万里》中,阿罗纳克斯身材高大,神情自信、坚毅,他追求自由与正义,反抗压迫,是一个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人物。
C.《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和阿罗纳克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例如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
D.《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地亚哥喜欢飞鱼、海豚和海龟,厌恶僧帽水母,实际上是表现老人对弱者的同情,对强者与欺诈者的憎恶。
8、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过寻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B.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
C.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可能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必要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D. 孙权的善于劝学,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9、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 (李商隐《贾生》)
(2)____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饮漆公店》)
(3)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6)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7)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8)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 (赵师秀《约客》)
(9)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10)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10、期待父亲的笑
林清玄
①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
②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羹,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一个新锅,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车子颠踬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时心血沸腾,特别感到那肉羹是人生难得,因为那里面有父亲的爱。
③在外人的眼中,我的父亲是粗犷豪放的汉子,只有我们做子女的知道他心里极为细腻的一面。提肉羹回家只是一端,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有好的东西一定带回给我们,所以我童年时代,父亲每次出差回来,总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
④父亲是影响我最深的人,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和哥哥到田里工作,透过这些工作,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例如我们家种竹笋,在我没有上学之前,父亲就曾仔细地教我怎么去挖竹笋,怎么看土地的裂痕,才能挖到没有出青的竹笋。二十年后,我到竹山去采访笋农,曾在竹笋田里表演了一手,使得竹农大为佩服。其实我已二十年没有挖过笋,却还记得父亲教给我的方法,可见父亲的教育对我影响多么大。
⑤父亲从小教我们农夫的本事,并且认为什么事都应从农夫的观点出发。像我后来从事写作,刚开始的时候,父亲就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他常叫我不要写政治文章,他说:“不是政治性格的人去写政治文章,就像种稻子的人去种槟榔一样,不但种不好,而且常会从槟榔树上摔下来。”他常教我多写些于人有益的文章,少批评骂人,他说:“对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评的文章是放火烧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烧山则常常失去控制,伤害生灵而不自知。”他叫我做创作者,不要做理论家,他说:“创作者是农夫,理论家是农会的人,农夫只管耕耘,农会的人则为了理论常会牺牲农夫的利益。”
⑥父亲的话中含有至理,但他生平并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他是用农夫的观点来看文章,每次都是一语中的,意味深长。
⑦有一回我面临了创作上的瓶颈,回乡去休息,并且把我的苦恼说给父亲听。他笑着说:“你的苦恼也是我的苦恼,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还要不要种香蕉,你看,我是种好呢?还是不种好?”我说:“你种了四十多年的香蕉,当然还要继续种呀!”他说:“你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继续呢?年景不会永远坏的。”“假如每个人写文章写不出来就不写了,那么,天下还有大作家吗?”
⑧我自以为比别的作家用功一些,主要是因为我生长在世代务农的家庭。我常想:世上没有不辛劳的农人,我是在农家长大的,为什么不能像农人那么辛劳?最好当然是像父亲一样,能终日辛劳,还能利他无我,这是我写了十几年文章时常反躬自省的。
⑨我每天每夜向菩萨祈求,保佑父亲的病早日康健,母亲能恢复以往的笑颜。
⑩但愿,但愿,但愿父亲的病早日康复。以前我在田里工作的时候,看我不会农事,他会跑过来拍我的肩说:“做农夫,要做第一流的农夫;想写文章,要写第一流的文章;要做人,要做第一等人。”然后父子两人相顾大笑,笑出了眼泪。
⑪我多么怀念父亲那时的笑。
⑫也期待再看父亲的笑。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父亲对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我吃肉羹时心血沸腾,特别感到那肉羹是人生难得。(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对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评的文章是放火烧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烧山则常常失去控制,伤害生灵而不自知。(从修辞的角度)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
【4】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11、阅读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1)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而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2)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3)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类,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的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4)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1】选文中第(1)、第(2)段,叶圣陶先生对于写文章的主张是什么?(含标点不超40字)
【2】在你看来,选文中的叶圣陶先生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含标点不超20字)
【3】阅读上面选文后,在作文或是做人方面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含标点不超60字)
12、大作文
“小桃树”是贾平回内心深处的一个情结、“紫藤萝”是宗璞心头的一个情结。你心中的情结是什么呢?
请以“情系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选取你最擅长的文体写作(诗歌除外);(2)要注重抒发真情实感,思想感情要健康向上;(3)至少使用两种表达方式;(4)不少于5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6)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