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叫作“阳”。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
B.《卖油翁》的作者是纪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六一居士,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D.“热爱祖国”、“安排任务”,“喷出火焰”“放松下来”,这些短语皆为动宾短语。
2、下列各组加点字音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聘(pìng) 挚友(zhì) 鞠躬尽瘁(cuì)
B.殷红(yǐn) 驻立(zhù) 锲而不舍(qiè)
C.秩序(chì) 叫对(jiào) 深恶痛绝(wù)
D.疙瘩(gē) 抹杀(mǒ) 截然不同(jié)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在纠正自身缺点时,要分析并查找出造成缺点的原因。
B.通过学校组织的体验活动,使我们扩大了视野,明确了目标。
C.八仙山峰奇谷狭,林幽水秀,九月的八仙山是人们出游登高的好地方。
D.在平时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略写了陈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寥寥数语,便将卖油翁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陈康肃公对卖油翁的态度由开始的“忿然”,到最后的“笑而遣之”,体现了他具有严于律己、和蔼可亲的性格特征。
D.作者借卖油翁对陈康肃公说的“无他,但手熟尔”,以及卖油翁对自己的评价“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切/都将会/过去 B.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C.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D.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6、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不留遗撼,活在阳光下。/好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分明是条变色龙。
B.萝卜丝、圆馒头、韭菜粉/葱由花卷、青椒豆芽/千层蛋饼、荷叶土豆丝饼
C.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学而不厌,悔人不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秦直古道是秦始皇精心部署修筑的两项巨大的国防工程之一。/包家寨会议旧址的修复和改造,打造出了合水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党风廉政教育基地。
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古代一种文体,用于述功记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炼。
B.古代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卿”表爱称,“大兄”表敬称。
C.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美国诗人普希金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8、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唐德宗)贞元中,咸阳人或上言:“臣见白起①,令臣奏云:‘请为国家捍御西陲。正月,吐蕃②必大下,当为朝廷破之以取信。’”既而吐蕃入寇,边将败之,不能深入。上以为信然,欲于京城立庙,赠司徒。李泌曰:“臣闻‘国将兴,听于人。’今将帅立功而陛下褒赏白起,臣恐边臣解体矣!若立庙京城,盛为祈祷,流闻四方,将长巫风。今杜邮有旧祠,请敕府县葺之,则不至惊人耳目矣。且白起列国之将赠三公太重请赠兵部尚书可矣。”上笑曰:“卿于白起亦惜官乎!”对曰:“人神一也。陛下傥③不之惜,则神亦不以为荣矣。”上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白起:战国时秦国名将。②吐蕃: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③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咸阳人或上言 ⑵上以为信然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且 白 起 列 国 之 将 赠 三 公 太 重 请 赠 兵 部 尚 书 可 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陛下傥不之惜,则神亦不以为荣矣。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从文中看,李泌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9、根据要求默写句子。
①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④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⑥《木兰诗》中从侧面表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梦里一枕高粱红
①成熟的秋风一遍遍地吹,村子西南的高粱地一片片地红,艳过红枫烈如赤焰的高粱地,呼呼啦啦地烧红了半边天。
②精灵似的小燕子,在长长短短的电线上,排成了高低错落的黑色音符,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远方的绿树红花。大雁的鸣叫声稀稀拉拉地排过高远的天空,带着几支轻盈的羽毛一起掉落进热闹的高粱地。秋天的阳光金黄金黄,耀着一望无际的高粱地,也耀着父亲手中闪闪发光的铁镐头。父亲的右手臂肌肉凸显,铁镐头起起落落,一棵高粱跟着一棵高粱被连根刨断,唰唰啦啦地扑倒在苍天厚土辽阔的怀抱。
③一车一车的高粱棵运回家中,母亲带着我们,先把秸秆粗壮穗头硕大的挑拣出来一些,带穗截取一米长短,脱粒后用于绑缚扫帚。剩下的高粱穗用锄头的利刃削割下来,均匀地摊在院子里晾晒。贪嘴的麻雀不去啄食枣树高枝上坠着的几个干枣,一只只一群群,围着馨香的高粱穗蹦来跳去。中午的阳光毫不吝啬,豆秸垛表面的许多豆荚被晒炸了,噼噼啪啪地爆响丰收的鞭炮,金黄的豆粒忽然间弹跳进碧绿的菠菜地里,惊飞了几只身体圆滚滚的麻雀。
④秋天的田野明晃晃的。秋天的阳光明晃晃的,大人孩子的心里也明晃晃的,一天一天喜眉笑眼地乐呵着。眼看着碧绿的大白菜卷了心,脆嫩的青萝卜长足了个,苇塘里的芦花满院子飘飞。沉甸甸的高粱穗翻来覆去地晒净了,我们争抢着挥起木叉和棍棒用力敲打。金黄的秋风里,红色的高粱壳子不分方向地乱蹦,整个村子里此起彼伏着快乐的笑声。脱好的高粱粒,母亲挑拣出一部分放在大簸箩里,均匀地喷了水,用簸箩端着去村东的石碾子上碾高粱米。圆滚滚的石碾子咕咕噜噜不停地响,母亲的汗珠滴滴答答不停地落。一圈又一圈,母亲的脚印在黄土地上重重叠叠,金黄的落叶在母亲的脚下重重叠叠。
⑤碾掉了皮壳的高粱米晶莹圆润,母亲放在洗菜盆里淘洗干净,充分浸泡后倒进大铁锅里焖煮。母亲烧火的时候也不闲着,手里捏着缝衣针和白棉线仔细地穿辣椒串。一大簸箕辣椒穿好,屋里的热气就满了,新高粱米的香味从铁锅里转着圈子飘出来,悄悄地分散到院子里去,一缕一缕,纠缠着金黄的秋风四处飞扬。母亲微笑着走出屋子,把辣椒串挂到我家槐树低矮的树枝上晾晒。夕阳已经西下,一片绚丽的晚霞努力地铺展着最后的热情,给红艳似火的辣椒,晶莹饱满的槐豆,洁白纷飞的苇絮,满院子乱跑的鸡鸭……都裹上了充满希望的温暖光辉。
⑥天一点点黑下来,密密麻麻的星星在宽宽的银河里,静静地流淌着灿灿的银光。母亲点起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我们围着四四方方的锅台开始吃晚饭。虽然只是一锅普通的高粱米饭,和几块刚进了盐味的洋姜和青萝卜,我们却咀嚼出了最幸福最温暖的味道。吃完了饭,父亲常常会给我们背诵《青纱帐——甘蔗林》,再连带着讲一些发生在青纱帐里的英雄故事。我们听得热血沸腾,躺在火炕上入梦的时候,常常在红艳如火的高粱地里左冲右突,奔跑不停。
⑦时过境迁,远离了故乡和故乡的高粱地,已经几十个秋天没有看见醉心的高粱红了。好几回梦里醒来,急三火四地去超市里买回几斤高粱米,兴致很高地用电高压锅焖饭吃。一粒粒的高粱米还是那么晶莹圆润,一朵朵的高粱花淀放得还是那么好看,可是没有了故乡的洋姜和青萝卜相伴,我终究是再也吃不到一顿那样香甜的好饭了。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与“高粱”相关的事情?请分点概括。
【2】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3】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第⑤段画横线的语句简析。
新高粱米的香味从铁锅里转着圈子飘出来,悄悄地分散到院子里去,一缕一缕,纠缠着金黄的秋风四处飞扬。
(2)结尾处的“再也吃不到一顿那样香甜的好饭了”有何含义?请简要回答。
【4】请说说作者以《梦里一枕高粱红》为题的妙处。
11、阅读《老王》(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③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④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⑤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⑥“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⑦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1】选文⑤、⑥段中分别写了老王与我们之间发生的哪两件事?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2】第④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你对第⑥段中加点词“烦”是如何理解的?
【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散文《老王》写于文革之后,作者杨绛通过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讴歌了人性之美。
B.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中“当然”一词含有理所应该的意味,表明我们之前对老王的帮助是诚心诚意的,并不求回报,更不想借此占便宜。
C. 第①段寥寥数语,看似平淡,其实暗含深意,既交代了我与老王之间的身份差异,又展现了我们之间的融洽关系。
D. 选文开头几节从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状态,目的只是为了表现老王的不幸人生。
12、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
在《土地的誓言》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他那美丽而丰饶的家乡。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同学们,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
请以《乡情》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用上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题二: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蘊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边温馨的话语。
请以“生活需要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二,请补充题目。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600字以内。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