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横线字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老伯对王教授说,“我六十啦,你还是比我年青五岁啊”。
B.雾气散去,站在高楼上眺望,远处的岳麓山历历在目,风光正好,诗意正浓。
C.“勤奋努力,皆可逆袭”,会上大家都很激动,只有他在心里无动于衷。
D.快抵达目的地了,我们要充满信心,千万不能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啊。
2、就下面三种字体的书法作品,用打比方的方法,说出了它们各自的美感,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田英章楷书 启功行书 毛泽东草书
A.楷书如人正襟危坐;行书如人悠然行走;草书如人随性乱舞。
B.楷书如人端正站立;行书如人漫步行走;草书如人随性乱舞。
C.楷书如人端正站立;行书如人悠然行走;草书如人欢快舞蹈。
D.楷书如人正襟危坐;行书如人漫步行走;草书如人欢快舞蹈。
3、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愿意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的人。”这是一个转折复句。
B.“通过这次灾后重建,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认识到重要性”。
C.“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中的“有”是动词。
D.“愚公移山”“殚精竭虑”“敬畏自然”“金砖国家”四个短语结构均不相同。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环境保护,中央已经三令五申,要切实加快进行,但有不少地区领导好象没听到似的,充耳不闻,不加理睬,甚至多方阻挠。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B. 从风格上看,李诗飘逸豪放,杜诗沉郁顿挫,孰优孰劣,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 “执政党的党风的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及时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
D. 他讲起课来栩栩如生,很受学生的欢迎。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帝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②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③下相国,相国酂侯④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⑤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⑥、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① 伯:同“霸”。②游:交游。“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④酂侯:即萧何。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酂侯。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⑦癃(ló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在人主不交故也(_______) (2)遣诣相国府(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伯者莫高于齐桓 皆以美于徐公
B. 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 其有意称明德者 其如土石何
D. 皆待贤人而成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列举周文王和齐桓公的例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师表》中刘备三顾茅庐、思贤若渴,本文中汉高祖刘邦发诏令求贤,他们都渴求贤才来辅佐自己,但他们求贤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点。
6、(一)
山行 【清】 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①蘼芜:香草名。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山行》中“风”的特点是________。
【2】漫步山野,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
7、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将垃圾分类从宣传性政策变为部分场合下的强制性政策。
(关注新闻)本报讯(记者 吴斌)为进一步倡导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12月10日,泰兴镇妇联、综合执法大队联合在议团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为过往群众发放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单并进行详细讲解,同时设置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现场培训点,实地指导群众按照分类标准正确投放。此次活动共发放宣传单50余份,现场收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共5.2斤,充分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1)请为上面的新闻拟写标题
|
|
|
|
|
|
|
|
|
|
|
|
|
|
|
(调查研究)泰兴某小区为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的随机调查,统计如下表:
调查内容 | 青年 | 中年 | 老年 |
你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吗? | 93.7% | 78.2% | 68.8% |
你认为垃圾分类有必要吗? | 80.5% | 73.3% | 55.6% |
你开始垃圾分类了吗? | 40.5% | 35.6% | 45.3% |
(2)请概括图表中获得的主要信息:
①
②
(3)(出谋划策)小区物业的徐经理需要张贴标语宣传“垃圾分类”,纠结于选择A句还是B句,请对他谈谈你的看法。
A.自觉垃圾分类,否则严惩不贷!
B.垃圾分类,让每个垃圾都有自己的家!
8、理解性默写
(1)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呢?《﹤论语﹥十则》中对此进行了这样的阐述: , 。
(2)《泊秦淮》中批评统治者国难当头,醉生梦死的句子是: , 。
(3)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战斗激烈和顺利的句子是: , 。
(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 , 。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百年明镜季羡老
梁衡
①98岁的季羡林先生离我们而去了。
②初识先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发奖会上。新闻出版署每两年评选一次全国优秀图书,季老是评委坐第一排,我干一点宣布谁谁讲话之类的“主持”之事。他大概看过我哪一篇文章,托助手李玉洁女士来对号,我赶忙上前向他致敬。会后又带上我的几本书到北大他的住处去拜访求教。
③先生的住处是在校园北边的一座很旧的老式楼房,他住一层。房共两套,左边一套是他的会客间,卧室兼书房,不过这个只能叫书房之一,主要是用来写散文随笔的。我在心里给它一个名字叫“散文书屋”。一张睡了几十年的铁皮旧床,甚至还铺着粗布草垫,环墙满架是文学方面的书,他每天四时即起,就在床边的一张不大的书桌上写作。这是他多年的习惯,学校里都知道,号称“北大一盏灯”。
④这套房子的对面还有一套东屋,我暗叫它“学术书房”。共两间房,全是季老治学时用的书,人要在书架夹道中侧身穿行。向南临窗也有一小书桌,是先生专著学术文章的地方。我曾带我的搞摄影的孩子,在这里为先生照过一次相。他就很慷慨地为一个孙辈小儿写了一幅勉励的字,还要写上“某某小友惠存”。他每有新书出版,送我时,还要写上“老友或兄指正”之类,弄得我很紧张。
⑤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是在24岁那一年,人生可塑可造的年龄留洋的啊,一去10年。以后又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怎么就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近几年基因之说盛行,我就想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他现在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每到春节,总有各级官场上的人去看他,送许多大小花篮,他对这总是暗自摇头。后来我去看他,知道他的所好,就专送最土的最实用的东西。一次从香山下来,见到山脚下地摊卖红薯,很干净漂亮的红薯,我就买了一些直接送到病房,他极高兴。
⑥一次我从新疆回来,正在创作《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我谈到在伊犁采访林则徐旧事。虎门销烟之后林被清政府发配伊犁,家人和朋友要依清律出银为他赎罪,林坚辞不肯,不愿认这个罪。在纪念馆里有他就此事写给夫人的信稿。还有发配入疆,过“果子沟”时,大雪拥谷,车不能走,林氏父子只好下车趟雪而行,其子跪地向天祷告:“父若能早日得救召还,孩儿愿赤脚趟过此沟。”先生眼角已经饱含泪水。他对爱国和孝敬老人这两种道德观念是看得很重的。他说,爱国各国都爱,但中国人爱国观念更重些。欧洲许多小国,历史变化很大,惟有中国有自己一以继之的历史,爱国情感也就更重。
⑦2003年,先生病了,年初住进了301医院,后来一直以院为家。我和家人去看他,一切条件都好,但有两条不便。一是病房没有电话(为安静,有意不装);二是没有一个方便的可移动的小书桌。先生是因腿疾住院的,不能行走、站立,而他看书、写作的习惯却丢不掉。我即开车到玉泉营买了一个有四个小轮的可移动小桌,下可盛书,上可写字。先生笑呵呵地说,这就好了,这就好了。我再去时,小桌上总是堆满书,还有笔和放大镜。后来先生又搬到301南院,条件更好一些。许多重要的文章,如悼念巴金、臧克家的文章都是在小桌板上,如小学生那样伏案写成的。他住院四年,竟又写了一本《病榻杂记》。
⑧我去看季老时大部分是问病,或聊天,从不敢谈学问。在我看来他的学问高深莫测,他大学时候受教于王国维、陈寅恪这些国学大师,留德十年,回国后与胡适、傅斯年共事,朋友中有朱光潜、冯友兰、吴晗、任继愈、臧克家,还有胡乔木、乔冠华等。他研究佛教、研究佛经翻译、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的各种方言,又和英、德、法、俄等国语言进行比较。他还研究印度古代文学,翻译剧本《沙恭达罗》、史诗《罗摩衍那》。他从梵文与其他多国文的“糖”字的考证中,竟如茧抽丝,写出一本80万字的《糖史》。
⑨有一次我带一本新出的梁漱溟的书去见他。他说崇拜梁漱溟,我就乘势问:“您还崇拜谁?”他说:“并世之人,还有彭德怀。”这又让我吃一惊。一个学者怎么最崇拜的是一个将军。他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敢说真话,这一点不简单,很可贵。”我看着他,老人端坐在小桌后面的沙发里,挺胸,两道长长的寿眉从眼睛上方垂下来。那样深沉慈祥,前额刻着的皱纹、嘴角处的棱线,连同身上那件特有的病袍,显出几分威严。我想起先生对自己概括的一个字“犟”。
⑩先生曾说:“我这一生就是一面镜子。”现在我翻着先生的著作,回忆着与他无数次的见面,先生确是一面镜子,一面百年的明镜。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出百年来国家民族的命运,思想学术的兴替,也可以照见我们自己的人生。
(有删改)
【1】题目“百年明镜季羡老”可否改为“百年明镜季羡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2】第⑦段中为什么要写季羡林先生的“病房书屋”?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
老人端坐在小桌后面的沙发里,挺胸,两道长长的寿眉从眼睛上方垂下来。
【4】作者为什么要把季羡林先生比作“镜子”?
【5】有人评价季羡林先生是“平民”大师,请结合文中相关情节或事件具体分析。
【6】当今社会旅游之风盛行,而季羡林先生留洋10年没有旅游,他认为畅游在书海之中的享受,远胜于去高山滨海旅游。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0、万里丝路一卷出
《丝路山水地图》幅宽0.59米、全长30.12米。它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这幅地图负载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全卷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国的敦煌、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标注。
中国古代地图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绘制:一种是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所倡导的“计里划方”形式。隋唐时期,制图之风大盛,隋代的《区宇图志》,唐代的《十道图》等著名地图相继问世,可惜今日无传。 第二种是采用山水画的形式,中国古代地图大多数以山水画的形式出现,彩绘地图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明清时期依然比较流行,这幅《丝路山水地图》就是典型代表。
《丝路山水地图》绘画手法是明代中期盛行一时的青绿山水画法。青绿山水画法从唐代开始发展,至宋代达到高峰,到明代虽然已经是末流余波,却仍然在宫廷绘画中占据主导地位。《丝路山水地图》主要用矿物颜料石青、石绿绘制,用大青绿画法,着色浓郁,装饰性强。因为使用矿物颜料,虽经历数百年而色泽鲜艳夺目,几乎不减当年。
【1】《丝路山水地图》有哪些主要特点?
【2】选文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14分)
永不受伤的飞翔
①一个深秋的傍晚,我不紧不慢地骑车往家里赶。
②快过幸福大街的时候,一辆摩托车从我身后呼啸着过来。我发现这辆车的轱辘后边好像拖带着什么东西。正好这辆车要拐弯,速度慢了下来,我才看清楚,车上有两个人,前面是个女的,后边是个男的。男的手里拿着一截儿短棍,短棍上系着一根细线,线的末端拴着的,竟然是一只鸟。
③傍晚的风大了起来,刮得脸生疼。风又灌进脖子,让人不自觉打了个寒噤。那只鸟在风中瑟缩着,显然已被拖得奄奄一息了,身子和腿已经不能动弹,只是它的翅膀还在扑腾着。我看不到鸟的表情,但从它的挣扎中,我能感受到它的痛苦。
④我本能地紧蹬了几下,拦住摩托车,急切地把小鸟的惨状告诉了他们。谁知后面的那个男人朝我一瞪眼,不耐烦地说:“我早知道了,用你管?”
⑤我一下子被噎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好。我笑了笑,近乎哀求地说:“大小它也是个生命,放了它吧。”谁知那个男人嘴里嘟囔了一句:“这人有病!”
⑥摩托车又一次启动了,地上的鸟还在挣扎,但已经站不起来了,翅膀在颤抖中不断扑腾着。这时,一个孩子清脆的声音传了过来:“叔叔,你把小鸟放了吧,你看它多疼啊,它妈妈看到了会哭的。”循着声音看过去,车的另一边,是一个小男孩。我认识这个小男孩,他就是附近那家馒头铺老板的孩子。
⑦孩子的话显然触动了女人心中柔软的部分,她回过头对男人说:“放了吧,放了吧。”男人似乎还想说什么,但终究还是松开了手。车开走了。
⑧鸟半躺在地上,男孩走过去,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手心。我说:“孩子,这小鸟伤得很重,恐怕……”不料,孩子抬头朝我灿烂地笑了笑,说:“无论伤多重,治一治伤口,一样可以好好地活。”
⑨这个孩子好像没有上过一天学,我经常看见黑而瘦小的他,蹬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巷口弄堂里四处吆喝着卖馒头。听说他的父亲早亡,娘儿俩靠开馒头铺维持生计。有时候,我还看到有孩子欺负他。前些日子,他的母亲又嫁了一个男人,那个男人的脸总是黑沉沉的。我一直以为,这孩子应该是一个受伤的生命,在人生最美好的童年,他失去了同龄人应该有的阳光、温暖和爱。他的可怜和无助,一度引起我的悲悯。
⑩然而今天,他对待小鸟的态度和他的话让我震撼,我感受到了一个弱小生命骨子里的刚强。我说:“那你就好好照顾它吧。”孩子说:“放心吧,我会给它喂水、喂食,而且会陪它说话的……”
⑾我骑车离开,街边的路灯次第亮了起来, 。
⑿那只鸟最终怎么样了,我不知道。后来,那家馒头铺搬走了,孩子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有意思的是,有一天晚上,我还梦到了那个孩子。梦中,他和那只被救的小鸟一起在晴空里幸福地飞翔。
⒀我想,这样的一个孩子,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过得很好,因为一个骨子里永远不会受伤的生命,人生所有的艰难,都会为他让路。(选自《读者》 有删改)
【1】请根据文意,在下列表格里填上恰当的内容。(2分)
情节内容 | 人物形象(小男孩) |
劝男人放开小鸟 | 勇 敢 |
(1)____ ____ | 善 良 |
叙男孩过去经历 | (2)____ ____ |
【2】文章题目“永不受伤的飞翔”有什么含义?(3分)
【3】文章第十二自然中写到了作者的梦境,这段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4】文章结尾一段中,作者写道“一个骨子里永远不会受伤的生命,人生所有的艰难,都会为他让路”。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3分)
【5】给第十一自然段续写一句话,与环境描写及我当时的心理相符。(3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升入初三后,王小凯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于是他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报了课外辅导班,语文、数学、物理塞满了他的课外所有空余时间,上补习课一直持续了一个学期。然而期末考试王小凯依然没有取得好成绩,王小凯很沮丧。班上的学霸尹强对王小凯说:“学习上多付出精力和时间是对的,但为什么你付出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成绩依然不理想?据我观察,是因为你还缺‘认真’二字。”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 600字;④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