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亥革命后,时人感叹:“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他们这样感叹是因为( )
A.清朝旧势力反扑 B.没推翻清朝统治
C.没建立民国政府 D.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字,这一协议的执行意味着
A. 获得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B. 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D. 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3、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最能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的条款是( )
①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通商口岸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增加大量赔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4、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是
A. 农业合作社 B.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五年计划 D. 对私营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5、“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男女老少来相送……”。材料中的“故乡”指(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贵州遵义
C.陕西吴起镇
D.甘肃会宁
6、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 )
A.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B.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C.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D. 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7、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图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太平军突围北上
B.北伐的胜利进军
C.全民族实行抗战
D.解放战争的进行
8、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A. 商代文字 B. 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D. 字母文字的起源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是( )
A.四项基本原则
B.经济建设
C.改革开放
D.自力更生
10、“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提到创办报纸时曾说:“宣国是而达民情,必应官为倡办”“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利弊,开拓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倡言,不必意存忌讳”。他的这一举动
A.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文 B.倡导了出版、言论的自的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1、1861年11月25日,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致巴特力尔上尉》中写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这“两个强盗”的罪行是( )
A.火烧圆明园
B.旅顺大屠杀
C.镇压义和团运动
D.南京大屠杀
12、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四次调整的先后顺序是( )
①土地改革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农业生产合作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13、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是
A.中国工农红军
B.东北抗日联军
C.八路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1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新华书店
B.京师同文馆
C.开明书店
D.商务印书馆
15、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的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6、下图是1956年发表的一幅名为《庆贺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的宣传画。画面中穿西装、打领带的资本家与身穿中山装、胸前别着钢笔的干部正在握手。下列选项与图中历史信息一致的是( )
A.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全国范围建立
B.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政府扶持的对象
C.以公私合营方式改造资本主义企业
D.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17、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封建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8、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 长安 B. 洛阳 C. 涿郡 D. 江都
19、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石达开的意气用事
B.杨秀清的过错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敌人的长期封锁围困
20、中国有一座城市,它因近代史上有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自己的名字受辱,它是
A.南京
B.天津
C.北京
D.上海
21、1949年1月,______(战役)胜利结束,这场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1949年初,______(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________
(2)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事件是________
(3)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________
(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
(5)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________
(6)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________
(7)解放战争中“全国性的反攻”开始的主要标志________
23、“南美解放者”------
24、中共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是:
25、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启示青年“应战胜恶社会,而不被恶社会所征服。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是________。
26、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军建立。1966年,中国组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27、1894年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进行激战,致远舰管带______________壮烈殉国;1919年《新青年》杂志刊载了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8、《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的________。
29、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战役。
名称 | 时间 | 指挥 | 作战部队 | 歼敌 | 结果 | 意义 |
辽沈战役 先打___________
| 1948年9月-11月 | 林彪、 罗荣桓 | 东北解放军 | 47万余人 | 解放东北全境 |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
淮海战役 以___________为中心 |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 粟裕、 谭震林 |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 55万余人 歼敌人数最多 |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 |
平津战役 北平和平解放功臣___________ |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 林彪、 聂荣臻、 罗荣桓 | 东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 52万余人 |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
30、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事件相对应的人物
(1)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2)两弹元勋:
(3)兰考县委书记:
(4)“四五运动”人民群众悼念的人是: 。
31、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出兵朝鲜?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32、南京和北京作为两大古都,南北相望,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南京篇)南京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1)请你举例说明南京“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
(2)你认为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的主要依据分别是什么?
(北京篇)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4)在解放战争的哪次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千年古都回到人民手中?
(5)你从上述内容中获得哪些启示?(至少写出2点)
33、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请结合中国现代外交发展年代尺提示的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1)"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政策和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分别写出 1972 年中美、中日"越洋握手"的史实。
(3)写出1999年"洗雪国耻"的史实? "金砖会晤"反映出中国怎样的外交布局?
(4)回顾中国现代外交的发展历程,你有什么感悟?
34、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启蒙是国家观念的变化。国家观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外在性关系的变化,即传统“天下观”的破灭,二是内在性的变化,即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816年英国派阿美士德为特使来华,根本目的是想打开中国市场,建立外交关系。由于双方因为是否跪拜而争论不休。由于阿美士德拒绝跪拜,嘉庆帝给英国国王颁发“敕谕”一封,拒绝了通商要求。嘉庆帝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满是“天朝”“万国共主”“输诚募化”“恭顺之心”“倾心孝顺”“来朝”“向化”等词句。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1,概括嘉庆帝的国家观,体现了清政府的对外关系的政策是什么?
材料2:“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如中国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独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万国。所谓彼教之来,即引我教之往,风气一开,沛然莫御。”
——1875年郑观应《论公法》
(2)对比材料1,材料2的国家观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此时国家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3:国家观的变化是和西学东渐分不开
阶段 | 翻译人员 | 数量(不含纯宗教类) | 类别范围 |
第一阶段 1811—1842年 | 西方传教士 | 32种 | 历史、地理、政治、经济 |
第二阶段 1843—1860年 | 西方传教士为主,中国人以个人身份参与。 | 105种 | 天文、地理、数学、医学、 历史、经济 |
第三阶段 1861—1900年 | 西译中述,中西传播机构共存并进。 | 555种 | 哲学社会科学123种,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 |
第四阶段 1901—1911年 | 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主流 | 1599种 | 社会科学类占61%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1%。 |
(3)根据材料3,概括100年间西学东渐的主要变化?分析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类别范围变化的原因?
材料4:1906年梁启超在与革命派论战时,鲜明指出:“夫国民主义,则政治革命论之立脚点也;民族主义、则种族革命论之立脚点。吾认国民主义为国家成立、维持之必要,故主张政治革命论;吾认民族主义为国家成立、维持之不必要,故排斥种族革命论”。同年,他又在另一篇文章中斩钉截铁地说:“今日欲救中国,惟有昌国家主义;其他民族主义、……皆当诎(同“屈”)于国家之下”。
(4)根据材料4,概括梁启超的国家观是什么?他提出此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5:“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习近平
(5)请列出国家、民族、国民之间的递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