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1957年底,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个重大建设项目和东欧国家援助的68个工程项目分别有135个和64个已经施工建设。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有益启示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经济发展基础
B.积极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服务本国建设
C.有选择地吸取国外的经验
D.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
2、胡乔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毛主席对这次会议评价非常高,认为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盛大最完满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
A.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C.挽救了中国革命,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D.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3、1895年4月,正在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联合各省在京城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是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西方思想的传入 C.清政府腐朽统治 D.民族危机的加深
4、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正义战争中,促成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 渡江战役
B. 西安事变
C. 五四运动
5、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对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对下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体现了中国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B.促进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C.标志着中国开始主导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D.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6、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为挽救辛亥革命的成果,继续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有
①黄花岗起义②武昌起义③二次革命④护国战争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7、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舰载机,体现了中国海军的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海军舰队有( )
①华东军区海军②北海舰队③东海舰队④南海舰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有关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④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9、胡适在《新青年》中指出:“须言之有物”“不墓仿古人”194年前1900年后“不作无病之呻吟”,该言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提倡
A.民主 B.新道德 C.新文学 D.科学
10、下图是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其中部分字迹印刷不清。这部分字迹应是
A. 兴办洋务 B. 兴办学堂 C. 停止科考 D. 结束帝制
11、某地有一社区叫做“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劳动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里建立的合作社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公私合营合作社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以上都不是
12、通商口岸的开放形象说明侵华势力逐步深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下列排序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上海―南京―重庆 B.广州―汉口―天津
C.上海―杭州―苏州 D.广州―福州―天津
13、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余粮征集制;1921年,决定由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1927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这些政策都()
A.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说明苏联以发展农业为重
C.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D.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4、翻开南京的近代史,累累伤疤让人触目惊心.近代南京的第一道“伤疤”是
A. 《虎门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南京条约》
15、1951年,一位记者在报道中写到:“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它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报道中的“消息”是
A. 渡江战役胜利
B. 西藏和平解放
C.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D. 香港回归祖国
16、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
A.大日本帝国 B.中华民国 C.湖北军政府 D.印度
17、《亮剑》中的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他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18、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 )
A.陵墓
B.宫殿
C.祭祀用的神堂
D.生活的场所
19、“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这一材料旨在表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意义
20、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光绪帝深受震动,表示“不能为亡国之君”,令康有为等人筹划变法。可见,戊戌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C.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D.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2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名的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地点
B.形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部队的地点
22、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3、由陈独秀创办的《___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了《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重要文件。
24、下面是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描述,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内容,把它补充完整。
1840年(1)______爆发、列强侵华以后,从《(2)________条约》到《(3)______条约》,中国社会被一步步陷入沉沦,直至谷底。一直到北洋政府统治,始终在谷底匍匐前进、步履维艰。其中,1911年(4)________领导的(5)_____是谷底时期的向上一跃,却因其后出现袁世凯复辟、北洋军阀混战等,并未使中国挣脱谷底。但从1921年(6)______诞生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
25、它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它”是____
26、长征途中召开的_______,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78年召开的_______,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7、(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_______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64年夏,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_______农民运动失败。
(2)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_______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_______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3)_______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1911年10月10日,_______起义爆发。
(4)1912年3月,_______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5年底,_______、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
(5)1918年鲁迅发表白话小说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_______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
28、____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东方红一号。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__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9、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_____大会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0、1917年,______在《新青年》发表《______》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3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简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人民解放战争中战略大决战的三大战役。
32、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你,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哪个国家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2)香港是在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构想指导下收回的?
(3)中国人民共和国是何时恢复对香港恢复主权的?
(4)香港回归有什么重大意义?
(5)香港回归有什么启示?
33、阅读下列材料
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请写出这一政治派别的两位代表人物。
(2)这一派别进行的变法被称为什么?发生在哪一年?支持这次变法的皇帝是谁?
34、某班同学以“重温党史,奋进追梦”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材料一
会议一 名称:古田会议 地点:福建 意义:__________ | 会议二 名称:遵义会议 地点:贵州 意义: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二
图1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图2 四川甘孜泸定桥
材料三 昨天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大公报》社评(1945年8月29日)
材料四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1)请将材料一“重要会议”的名片补充完整。
(2)从材料二图1、图2中任选其一,介绍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求:标注事件名称,主要从意义角度作答)
(3)上述事件铸就了哪些党史历程中的时代精神?
(4)材料三中《大公报》社评的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大家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5)如何看待材料四中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该问题的?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