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0年10月,( )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彭德怀
B.朱德
C.贺龙
D.叶剑英
2、1896-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封建思想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3、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体:本体,根本,指中国伦理纲常经史之学;用:作用,指西方科技之术)。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伟大转折”的含义是指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A. 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B.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D. 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対外开放
5、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CCTV-发现之旅《美丽中华行》栏目推出“忆红军,寻红旅”系列节目。该节目正确的“红旅”设计应该是( )
①遵义 ②泸定桥 ③赤水河 ④吴起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6、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建立于 ( )
A. 新中国成立后 B. 抗日战争时期 C. 北伐战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前夕
7、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中共一大于1921年在上海秘密召开
B.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C.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党纲
8、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项英明举措是( )
A.兵分三路,全力进攻长沙 B.放弃攻打城市,转向农村进军
C.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D.整顿工农红军
9、“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最早在下列哪个地区得以实现
A. 西藏
B. 台湾
C. 香港
D. 澳门
10、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开发三峡的构想,这是主要体现了他的思想。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国共合作
11、在电影《潜伏》中的主人公余则成有句台词:“仗有很多种打法,有一种占领叫失败,有一种退却叫胜利。”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一种退却叫胜利”的历史事件是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西北野战军青化砭、沙家店战役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华东野战军的孟良崮战役
12、辛亥革命之前,清朝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而辛亥革命后,国人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最能说明辛亥革命( )
A.增强了民众的国民意识
B.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北京发生的推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五四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如图反映了当时的土地政策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C.减租减息
D.耕者有其田
15、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维新变法运动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了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 )
A.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B.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C.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6、“毛泽东正面回应了一些反对派别有用心的攻击,他说:‘你们独裁。可爱的先生们,你们讲对了,我们正是这样。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都叫我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或曰人民民主独裁,总之是一样,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是( )
A.民族独立
B.人民解放
C.国家统一
D.人民富裕
17、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条约名称与内容相匹配的一项是( )
A.《南京条约》——割让香港
B.《马关条约》——赔款2100万元
C.《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
D.《辛丑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
18、洋务派筹建的规模最大的新式海军的是( )
A.南洋舰队
B.东海舰队
C.福建舰队
D.北洋舰队
19、1938年,戏剧家田汉写下这样的祝词:“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他是为什么战役的祝词?
A. 淞沪会战
B. 台儿庄战役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20、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初期,对内独裁统治的特点是
A. 公开撕毁《临时约法》,复辟帝制 B. 制造暗杀事件
C. 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D. 武力镇压革命党人
21、1945年8月,苏联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错误: 改正:
22、1956年,________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 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3、标志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2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________当选为中央局书记;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________指挥下,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25、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_____大会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6、1947年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___________。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___________的序幕。
27、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___和天津的《国闻报》。《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邹容的《革命军》、_____的《猛回头》和《警示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28、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________ 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29、_______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开始掌握了核技术。
30、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切断敌人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_______全境。
31、土地改革的标志性文件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32、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有哪些?
33、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召开的?这次会议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写出与“南湖游船”“生死攸关”相关的历史事件。
(2)这一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综合材料一、二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材料二 学生的爱国举动震动全国。天津、上海多地的学生罢课游行,社会各界也纷纷通电声援。恼羞成怒的列强随即向中国政府施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到6月5日以后,该事件发生了剧变。
(3)材料二 反映了什么事件?说出该事件中的两个口号?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唯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派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皆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定,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蒋介石
材料四: 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晋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4)材料三是蒋介石于哪一年发给毛泽东的电文?材料中的“渝”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5)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6)材料四中,毛泽东为什么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
(7)这次国共两党领导人会晤取得了什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