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标志中,属于“可回收”标志的是
A.
B.
C.
D.
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甲中含有少量乙时,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C.40℃时,30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甲的质量为100g
D.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3、下图是甲转化为丁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转化①中原子种类不变,个数改变
B.物质丁中共有8个原子
C.整个过程中共有2种氧化物
D.转化②是化合反应.
4、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生铁进行铁的锈蚀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分别取四份质量均为0.15g的生铁粉末放入装置中,进行四次实验,内容记录如下表所示。
序号 | 实验操作 | 3min时氧气的含量 |
① | ______ | 21% |
② |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2mL蒸馏水,关闭活塞 | 15% |
③ |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2mL食盐水,关闭活塞 | 8% |
④ |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2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关闭活塞 | 1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的作用是进行对照
B.实验①②能推断出铁的锈蚀需要水
C.实验②③能说明食盐水可加速铁的锈蚀
D.实验④中氧气含量为13%仅是因为铁的锈蚀消耗了氧气
5、下列对有关实验异常现象分析不合理的是
A.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可能是石灰水变质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可能是铁丝没有制成螺旋状
C.过滤实验得到滤液仍旧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
D.制取氧气时,始终收集不到气体——装置漏气
6、过多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7、下列图像与实验设计对应正确的有
A.足量红磷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
B.向未经打磨的铝片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C.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同种稀硫酸
D.把一定量氢氧化钠和硝酸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
8、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甲和乙,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 H2的质量与加入H2SO4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反映出乙比甲的金属活动性强
B.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C.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
D.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
9、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量筒读数
B.倾倒液体
C.熄灭酒精灯
D.过滤
10、下列气体中,有毒的是
A.N2
B.O2
C.CO
D.CO2
1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取液体
B.过滤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点燃酒精灯
12、金属钛是航空、军工、电子等方面的主要原料。已知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8,其核内质子数为 22,则钛原子的中子数为
A.22
B.26
C.48
D.7
13、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实验测得反应前后数据如下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23 | 60 | 5 | 0 |
反应后质量(g) | 23 | 20 | x | 25 |
A.x= 20
B.该反应中甲一定是催化剂
C.反应后,密闭容器中还有三种物质
D.参加反应的乙、丁质量比为40:15
14、完全电解ag水,在正极上得到10mL气体,则在负极上得到气体及体积分别是
A.O2,5mL
B.O2,20mL
C.H2,20mL
D.H2,5mL
15、密闭容器内有一定质量的M,X,Y,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得容器内各种物质质量,相关数据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 M | X | Y | Q |
混合前质量(g) | 16.8 | 8.4 | 23.6 | 1.6 |
一段时间后质量(g) | 待测 | 14 | 13.6 | 6 |
A.一段时间后M的质量为5.6g
B.Y一定是化合物
C.X与Q质量变化之比为7:3
D.M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6、归纳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则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放出热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和过氧化氢分解中都作催化剂,二氧化锰可作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17、如图是和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时,
的溶解度是
B.中混有少量
时,可选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
C.时,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D.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的幅度更明显
18、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
D.“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19、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有助于更深层次理解化学奥秘。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守恒观:10gC在10gO2中充分燃烧生成20gCO2
B.微粒观: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C.组成观: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
D.转化观:CO与CO2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20、实验室可用启普发生器制备二氧化碳,其原理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21、在汽车排气管中加装三元催化装置和颗粒捕捉器可改善空气质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将尾气中的CO转化为CO2,可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B.将尾气中的NO2转化为N2,可有效减缓酸雨的形成
C.颗粒捕捉器可有效降低空气中的PM2.5和PM10的含量
D.颗粒捕捉器安装在排气管温度较高的一端可减少炭沉积
2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瓶口都能看到白色烟雾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生成白色固体
C.电解水时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
D.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固体由红色变黑色
2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24、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上,火炬“飞扬“展示了北京冬奥会理念和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其燃料为液氢。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炬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B.在强风和寒冷的环境下火炬仍可以燃烧,说明火炬燃烧不受燃烧条件的影响
C.“飞扬”火炬采用的燃料液氢属于单质
D.火炬“飞扬”的创新设计和使用,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
2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读
B.闻
C.拿
D.滴
26、遵守实验室规则是安全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同学做法中,值得肯定的是
A.小明同学乐于助人,把小杰实验用完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B.进入实验室后,小红看到了食盐,于是尝了一小口
C.小志看了某电视剧中炸喷泉的情节,于是偷偷地去化学实验室把某种药品拿了出来
D.小林想知道某气体的气味,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27、请写出相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1)有水参加的分解反应_________
(2)一种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耀眼的白光,可做照明弹_________
(3)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却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固体物质_________
(4)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_________
28、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五个铝离子______;
(2)两个氢原子______;
(3)三个氮分子______;
(4)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
29、用化学用语表示:
(1)两个汞原子______。
(2)三个铝离子______。
(3)两个氯气分子______。
(4)酒精______。
(5)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6)氧化镁中的阳离子______。
(7)画出氧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
(8)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第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__。
30、同学们学习铁的化学性质,完成了下面的实验。
(1)能观察到气泡产生的实验有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实验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上面的实验中有一个不发生反应,其原因是_________。
31、能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1)目前人类主要使用的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属于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到空气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______。
(3)人们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使用乙醇汽油的优点是______(答一点即可)。
(4)空气质量日报中空气质量级别越高表示空气质量越______(填“好”或“差”)。
32、(1)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专用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回答问题:
①空气中含量为21%的气体_____;
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
③氩气_____;
④三个铵根离子_____。
(2)将下列物质按要求分类(填序号):
①空气②氧气③水蒸气④高锰酸钾⑤铝⑥海水⑦氮气⑧冰水混合物⑨过氧化氢溶液⑩三 氧化二铁
A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
B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
C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
D属于单质的是:_____。
3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成为离子,该离子的符号为______。
34、物质的变化
我们的家乡是座美丽的滨海小城,这里三面环海,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以下是人们从海洋中获取某些物质的方法:
①膜法淡化海水获得淡水; ②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③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晒得粗盐;④开采出原油并进行分馏获得汽油、煤油等产品;⑤向粗盐的溶液中加入试剂制得精盐;⑥向海水中添加石灰乳,再向得到的沉淀中加稀盐酸,然后电解获得的氯化镁制得镁;⑦用贝壳(主要成分碳酸钙)制生石灰。
(1)请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对上述方法进行分类:一类是________(填写序号),另一类是________(填写序号),你的分类依据是________。
(2)和①膜法淡化海水原理相同的一个实验操作是________,原理都是依据________不同将混合物中的各成分分离。
(3)在②蒸馏法淡化海水时水的三态变化过程首先是由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的蒸发过程,然后是由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的冷凝过程,这与自然界中________循环的原理类似。请描述蒸馏法淡化海水的微观过程________。
(4)在③海水晒盐的过程中,钠离子、氯离子、水分子三种微粒的运动状态是:首先在海水中这三种微粒处于________的运动状态(选填“自由”或“在固定位置振动”,下同),在晒盐过程中,________(填微粒名称)不断运动到空气中去,另两种粒子结合后处于________的运动状态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跟该结晶微观过程正好相反的一个物理变化是________。
(5)在⑤粗盐精制的操作中为除去过量的碳酸钠、氢氧化钠,需要添加适量的稀盐酸,请写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中,有效作用的粒子有________。
(6)贝壳制得的生石灰可用来做干燥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除了生石灰干燥剂外,还有一种硅胶干燥剂,硅胶吸附性能高、化学性质稳定,其内部为毛孔网状结构,能够吸收水分,并将水分保留住。根据提供的信息分析他们的干燥原理是否相同?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当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试管内的固体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其成分是什么_____?
36、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①氯化钾、②盐酸、③淀粉、④熟石灰几种物质,请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用作钾肥的是_______;
(2)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_______;
(3)可用来制作波尔多液的碱是_______;
(4)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_______。
37、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口罩里熔喷布的组成,需要制取几瓶纯净的氧气,你能帮助他们解决下列问题吗?
写出仪器的名称:b______。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发生装置______
填字母序号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
、F连接,制取的氧气不纯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写一点即可
。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的优点是______
与B比较
。
是一种可用于集气、洗气等的多功能装置,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______
填“m”或“n”
端通入。
38、下列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1)写出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B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要控制反应速率并收集到较纯净的氧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E装置收集气体的条件是;①常温下,该气体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A和D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装入药品,固定装置,加热,用排水法收集
②熄灭酒精灯
③从水中撤出导管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9、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图1中,2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50℃时,将40g乙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__。
(2)20℃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上述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
②下列操作能使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的是_____。
、加入20g乙 b、加入100g水 c、升温至40℃ d、加入150g40℃时乙的饱和溶液,再恢复至20℃
(3)如表是NaCI、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 ||||||
溶解度 | ||||||
①若要比较KNO3与NaC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控制的量是水的质量和_____。
②若将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成NaCI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_____(填序号)。
A 0℃∼20℃ B 20℃∼40℃ C 40℃∼60℃ D 60℃∼80℃
40、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1)电解水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
(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