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辽源九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获得“南美解放者”称号的是(  )

    A.克伦威尔

    B.玻利瓦尔

    C.伊达尔哥

    D.罗伯斯庇尔

  • 2、对于古代宗教,有人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有人说是信仰,也有人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迪。不少古代统治者曾利用宗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三大宗教在教义上都强调(  )

    A. 认为人死后灵魂能升入天堂

    B. 反对暴政剥削,主张自由平等

    C. 教人忍受现世苦难,放弃斗争

    D. 宣传众生平等,破除等级界限

  • 3、在虎门力战的关天培,坚守吴淞的陈化成,定海再陷时苦战牺牲的葛云飞等将领,这些值得纪念的英雄们的事迹都发生在(     

    A.鸦片战争中

    B.甲午中日战争中

    C.人民解放战争中

    D.抗美援朝战争中

  • 4、当今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出现了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到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这反映了

    A.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B. 多极化格局已正式形成

    C. 欧美强国传统优势丧失   D. 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

  • 5、以下发明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

    ①瓦特蒸汽机

    ②珍妮机

    ③汽车

    ④飞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 6、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借贷等方面的规定。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A.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B.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C.古巴比伦分为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

    D.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 7、18世纪的欧洲,有一批进步的思想家对封建制度和教会进行批判,并提出民主、自由、平等,大力倡导科学理性。他们燃起的思想火花是(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自由主义

    D.马克思主义

  • 8、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有:“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的最准确理解是(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C.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 9、历史上,不乏有疆域辽阔的帝国。下列属于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古代帝国是

    A.汉帝国 B.雅典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日不落帝国

  • 10、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是

    A.甲骨文

    B.小篆

    C.帛书

    D.金文

  • 11、“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是光复会的誓言,与兴中会的主张相比,二者的差异是(     

    A.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未明确提出反对外国侵略

    C.采取武力革命的斗争手段

    D.没有涉及近代的民主政治

  • 12、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学习“封建时代的欧洲”这一单元时的交流内容,其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

    B.封君与封臣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封建制度

    C.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

    D.“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谚语

  • 13、它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马克思称赞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它是指(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拿破仑法典》

  • 14、“它是所有国家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国际性的著作。”文中的“它”是(     

    A.《权利法案》

    B.《共产党宣言》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 15、“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材料歌颂的是(     

    A.关汉卿

    B.郑和

    C.明成祖

    D.戚继光

  • 16、罗马共和国时期,制定了共和制法律,完善了共和机构,其中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执政官 C.保民官 D.元老院

  • 17、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 18、小明要了解《国际歌》歌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他应查阅下列哪方面的历史(   )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   B. 法国大革命史

    C. 巴黎公社革命史   D. 俄国十月革命史

  • 19、一部《英雄交响曲》把欧洲两位伟大人物紧紧地连在一起。欧洲这两位同时代的人物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拿破仑和贝多芬

    C.华盛顿和贝多芬

    D.罗伯斯庇尔和梵高

  • 20、“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

    A.西欧庄园兴起

    B.手工工场产生

    C.新航路开辟

    D.工厂制度的确立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______》是希腊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________》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 22、古巴比伦王国给人类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____________》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 23、为了稳周东罗马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它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______________》;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______________》,于1814年颁布实施。成为很多国家制定民法参照的蓝本.

  • 24、1916年,蔡元培校长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________,以“创造革命军队,挽救中国危亡”为宗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和北伐战争做了准备。

  • 25、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_____;面对严重危机,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初,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___

  • 26、根据下图填空。

    文明古国

    地理位置

    达河流域

    文明象征

    古代埃及

    北非

    ______

    ______

    ______

    西亚

    ______

    《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

    ______

    印度河流域

    佛教

    中国

    东亚

    ______

    青铜文化

  • 27、美国独立战争领导人______,美国内战的领导人______

  • 28、古代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______

  • 29、苏联建立的时间是________年底,苏联解体的时间是________年底。

  • 30、______》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三、简答题 (共3题,共 15分)
  • 31、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全面、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史的系列节目。本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揭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之路,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节点。

    (1)“千年局变”惊醒国人,为救国图强,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各种探索。请举出其中两位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并说明其有何历史事迹。

    (2)“中国新生”后,一改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象,挺直了民族脊梁,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请举出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两例重大外交成就。

    (3)“伟大转折”里,中国最重要的转折是确立了什么思想路线?我国从此进入一个什么新时期?

    (4)回顾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你有什么感悟?

  • 32、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因保守而衰落。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并举一例证明“文明因保守而衰落”

  • 33、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文明古国的遗迹?它有怎样的用途?

     

四、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起,苏俄开始实行以实物税代替佘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材料二: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薇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笫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全球通史》

    1)材料一是哪一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何意义?

    2)结合材料二回答,十年间促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的重要方针举措是什么?

    3)材料三中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与哪一模式有关?材料中哪一词语体现了这一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的回答谈谈你有何感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70
题数 34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题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