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2年,美、英、日、中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此条约的最大受害者是( )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2、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人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我国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得到了圆满解决
B.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C.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促进了高等教育普及
D.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的完美结合
3、南宋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南宋之时杭州商业繁荣远超东京,马可·波罗到达杭州时,称该城是“世界最富丽华贵之城”。下列对杭州商业繁华原因的分析最符合材料的是( )
A.重开海运外贸兴盛
B.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促进
C.自然资源丰富商埠密布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商业繁荣
4、1978年,中共安徽省委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到1979年,粮产量出现大幅增长,如风阳县小岗村1979年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6倍多。1979年安徽粮食产量出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余粮征集制和粮食税
5、有学者为了证明中国的丝织技术最晚应该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找到的有利证据应是
A.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2019年)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B.《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C.《诗经・国风・召南》载,“蚕妇发髻高高耸,日夜养蚕无闲空”
D.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
6、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
A.都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
B.共同参加联合国组织
C.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法德和解,促成了欧共体的形成
7、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曾派代表团参加过第10、11、14届奥运会,但都抱憾而归。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并荣登金牌榜第一位。这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 )
A.综合国力的增强
B.教育水平的提高
C.生活质量的提升
D.对外开放的扩大
8、下列关于香港问题的表述错误的是
A.1842年,香港岛被英国政府割占
B.1999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C.香港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D.香港的回归洗雪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9、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促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C.十月革命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D.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凡尔登展开了血战
10、1919年5月4日,李大钊组织北京学生举行爱国游行,进行反帝爱国斗争。6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工人与北京呼应,爱国运动取得空前成功,学生、工人受到鼓舞。第二年,在李大钊与陈独秀的支持下,北大学生与邓中夏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材料表明
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 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 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11、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说:“党的28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这个“长时期”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A.中共一大召开 B.南昌起义爆发
C.遵义会议召开 D.全民族抗战开始
12、“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的准确含义是( )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B.认识到城市中心暴动的错误性
C.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武装夺取政权
13、此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一场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双方共伤亡70多万人,有“绞肉机”之称。此战役是
A. 雅克萨之战 B. 萨拉托加战役
C. 凡尔登战役 D. 诺曼底登陆战
14、下边哪幅示意图最准确地描述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
A.
B.
C.
D.
15、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
A. 退避三舍 B. 围魏救赵 C. 纸上谈兵 D. 破釜沉舟
16、某历史兴趣小组办了一期黑板报,有如下的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下列适合该宣传材料中“发明”的标题是( )
A.“信息时代”的到来 B.汽车时代的到来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的到来
17、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革命第一步的实现是因为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新中国的成立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18、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A.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19、假如我们生活盛唐时期,为了推广一篇好文章,你会采取哪种省力省时并准确传播的方式( )
A.认真抄写 B.电脑打印 C.雕版印刷 D.快速背诵
20、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奠定理论基础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法拉第
D.爱迪生
21、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政体变革是制度创新,发明创造是科技创新,科学理论诞生是思想创新。下表是某位同学学习这一主题时做的笔记,请你帮他将内容填写完整。
创新类别 | 事件 | 内容 | 影响 |
政体变革 | 法国大革命 |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 ______①______,法国大革命开始。 | 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 |
发明创造 | 汽车的发明 |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 _________②______发明汽车。 | 使人类进入“汽车时代”。 |
思想解放 | 启蒙运动 | 启蒙运动以________③_____为思想核心,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 | 为_____④_________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
22、________描绘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歌颂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者斗争精神。
23、约公元前(_____)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公元前221年(_____)(姓名)建立秦朝,是我国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国家。
2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________;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________。
25、1895年,《________》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________”构想的提出,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26、冷战的表现:经济上: —— 。
27、______年,秦朝建立,______年,明朝迁都北京。
28、杰出人物推动社会进步。
(1)他的作品被誉为“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该作品是______ 。
(2)_________被誉为“美利坚合众国之父”。
(3)1885年德国人_________试制汽车成功,被称为“汽车之父”。
(4)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_________,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5)创作了《哈姆雷特》,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的英国人是_______。
29、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______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果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30、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________;在欧共体基础上组成的国家联盟——________;直接使苏联解体的是________改革
31、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潮走向立法,请分别列举出英国、法国为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制定的重要法律文件。
32、土地改革前后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3、“抗争”是世界历史的重大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9世纪30年代,欧洲工人队伍成长壮大起来.英国工人阶级为反对剥削压迫,争取生存权利掀起了什么运动?
(2)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170年前一部伟大的著作横空出世,它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这部伟大的著作是什么?
(3)99年前,伟大的五四运动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历史的星空,宣告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今天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五四精神,早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血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青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99年前五四运动的“抗争”对象是谁?新时代“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4)根据在教材中贯彻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4、某班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科技革命与中国”的主题探究活动,回答相关问题。
(1)工业革命举起于哪个国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什么时代?标志是什么?
(3)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写出“联想巨型计算机”、“神舟五号飞船”是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哪些领域取得的成就。
(4)曾经错失良机的中国已经抓住了第三的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结合以上的探究问题,请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