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人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______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会______。
A.然而 敏感 浮躁 悄然而至
B.尽管 敏感 焦躁 不期而至
C.然而 敏捷 浮躁 不期而至
D.尽管 敏捷 焦躁 悄然而至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和研制,凝结着无数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B.人类历史是一部和病毒博弈的历史,病毒引起的瘟疫曾给人类带来惨痛的教训。
C.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出版一本译作需要那么多人的努力才能面世。
D.去年,我国的石油输出量是世界上石油输出最多的国家之一。
3、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使用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 ① 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 ② 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有什么劲!”母亲 ③ 过来 ④ 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A.①栽种 ②狠命 ③走 ④拉着 B.①侍弄 ②卖命 ③扑 ④握着
C.①侍弄 ②狠命 ③扑 ④抓住 D.①栽种 ②卖命 ③跑 ④抓住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称别人父亲为“家君”,请人指点说“请赐教”。
B.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笔隽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都是其中的作品。
C.古人常以“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七十岁。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礼记》《孟子》合称为“四书”。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生气的样子)
B.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C.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D.有一天,大神女娲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干涸(hé) 倒坍(tā) 刨根问底(páo) 挑头(tiǎo)
B. 琢磨(zuó) 溜达(liù) 山毛榉(jǔ) 流淌(tǎng)
C. 白桦(huá) 数落(shǔ) 呼啸(xiào) 鲜嫩(nèn)
D. 酬劳(chóu) 薄荷(bò) 薰香(xūn) 废墟(xū)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称职(chèn) 着落(zhuó) 侍弄(shì) 参差不齐(chā)
B.蝉蜕(tuì) 坍塌(tān) 棱镜(léng) 人迹罕至(hǎn)
C.静谧(mì) 徘徊(huí) 晕眩(xuàn) 混为一谈(hùn)
D.温驯(shùn) 确凿(záo) 争执(zhí) 骇人听闻(hài)
8、有游于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①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②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不强为之?”
注释:①盍:何不。②不视人:不用看别人行事。③大器:用以比喻“义”,最珍贵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对曰:“吾族人无学者。”
(2)子墨子曰:“不然。”
(3)岂日吾族人莫之好
(4)故不欲哉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犹强为之
A. 愿为市鞍马 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画两处)
夫 欲 富 贵 者
【4】翻译下列句子。
(1)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墨子劝学的目的与孙权劝学的目的是不同的,请说说两者劝学的目的各是什么?
9、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天净沙·秋思》中三个名词性短语连排,抓住毫无生气的景物,表现深秋傍晚典型特点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④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____________________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伊拉克,这是一个战火和硝烟密布的国家,美国又一次轰炸结束以后,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出现在沙漠上空。
②哈伊是个伊拉克出租车司机,这天正开着他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被炸毁的残骸,迎面不时开来坐满美国士兵的坦克车。
③哈伊一边开车,一边心里咒骂着:“该死的战争!”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集市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④哈伊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让他感到欣慰,他自言自语地说:“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我把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⑤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不少荷枪实弹的美国兵站在道边。一个美国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哈伊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巴格达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⑥几个美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辆破车,弯下腰,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⑦哈伊笑了笑,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回答:“长官,我从巴格达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问道:“战争几时才能结束?”“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美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神情挺满意。他看到了车里的相框,问,“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⑧哈伊看了看那美国士兵,仍然微笑地回答说:“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
⑨那个美国士兵大概是很久都没遇上对他笑的伊拉克居民了,所以他的心情不错,靠在车窗上,对哈伊说:“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
⑩“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⑪士兵摇摇头,说:“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他忽然想起什么,问,“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子呢?”
⑫哈伊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士兵,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⑬哈伊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因为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尖滑落的烟头。然后,哈伊按下了引爆炸药的按钮。这是他对于侵略者所能做的最后一次战争。
【1】文章第③节中加点的“最后一趟生意”指什么?
【2】文章三次写哈伊的笑,第一次和第三次的笑,内涵有何不同?
【3】请选出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节中“美国又一次轰炸结束以后,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出现在沙漠上空。” 这一句是环境描写,沙尘渐渐退去,说明战争快要结束了,蓝天和烈日的出现,侧面表明哈伊内心的澄澈与温暖,因为他很幸运,他在战争中活了下来。
B.第②节中“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被炸毁的残骸”这句中,可看出战争是残酷的,它的毁坏力极强。
C.第⑦节中“‘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美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神情挺满意。”这句话通过对美国兵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一方面写出了美国兵的自豪、 骄傲,同时也表现了侵略者的恬不知耻
D.第⑬节中“哈伊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因为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尖滑落的烟头。”“恐惧而扭曲”这一神态描写,表明那个美国士兵已明白哈伊的真正用意,以及他接下来可能会做的事。
11、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②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③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④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⑤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10分)
【1】将本段文字分成两层,用“‖”隔开。(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2】概括本段的大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点“久已”照应前面的哪个词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鉴赏”一词能否换成“欣赏”?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以“他(她)就是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上“他”或“她”。②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