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3-2024年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爱梦利,随身的绿荫。(防晒霜广告)

    ②谁说我跑不过乌龟?(大白兔奶糖广告)

    ③禹王,禹王,防水之王。(防水材料广告)

    ④胃痛吗?胃酸吗?胃胀吗?请用斯达舒。(胃药广告)

    A.比喻   夸张   对偶   反复

    B.拟人   夸张   对偶   反复

    C.比喻   反问   反复   设问

    D.拟人   反问   反复   设问

  •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上了它的幽静。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上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晒腻了太阳的猫吗?打打舒身都嫌烦,一头栽到床上就昏昏入睡了。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光吗?①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的鸟叫声,像是嘈杂的竹乐声,像是姑娘们的吵嘴声,又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的乱唱声。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吱”一响,你就醒了。你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你睁开了眼,窗帘后一缕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眶眶”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噜的话;稍偏右边,“喂喂”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撒上了山去。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会躺在床上吗?不,你不会。你跳下床来打开窗子,③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吗?山上那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④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成了它的一部分。

    A.①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描摹出梦境之神奇,突出了梦中情境变幻之快。

    B.②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清晨山中鸟叫声的热闹,情趣盎然。

    C.③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阳光的明媚可爱、朝气蓬勃写得神态毕现,富有表现力。

    D.④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对山中无限春光的喜爱之情,情感表达真挚。

  • 3、请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成,则可待乎 (   )

    A.三五之夜 B.先妣抚之甚厚

    C.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战国策》是一部按国别记事的史书,经西汉刘向整理,秦汉间编纂,定名为《战国策》。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几个阶段的演变。而隶书是汉字从向今文字演变的分水岭。

    D.《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该书的核心思想是“仁”,谈的是个人的修养问题。

  •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 分)(   )

    A.大块假我以文章 B.为欢几何

    C.阳春召我以烟景 D.小人辍殖饔以劳吏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C.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最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 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情状。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通过夸张手法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的严寒。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同亭怀古》中“________”句,感叹时无英雄;“_______”句,描写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角度,对秦统治者残民自肥的行径作了有力抨击。

    (3)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自问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心志高远、志趣高洁。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2)王维《使至塞上》中,写诗人抵达边塞后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_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反衬周瑜的军事才能。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对比写自己与同学的家境和生活条件,以  “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当年的衣着之差以及自安心态。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水十分秀美,如“____________”一句就写出了春冬之时江水青碧的颜色。

     

  •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前人诗句“舞雩归咏春风香”中的“舞雩归咏”,是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描绘理想生活景象“________,咏而归”的化用。

    ②杜甫在赞美诸葛亮实现开济功业的同时寄寓自己壮志难酬苦痛之情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

    ④《国殇》中的名句“________”可以用来表达对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牺牲者的敬意。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  别

    许浑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

    1下面对本诗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赠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本诗首联既饱含深情,又充满哲理。

    B. 许浑的“莫怪分襟衔泪语”与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了相同的离别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C. 诗的颔联把人间离愁归咎于门前有路,看似毫无道理,但却十分巧妙地表现了离愁难熬的感情。

    D. 无论权倾一时的苏秦,还是美貌盖世的潘安(即潘岳)都避免不了别离之痛,作者用他们两人的事例来说明别离之痛的普遍性。

    E. 耕钓是作者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与孟浩然《题张野人园庐》诗中的“耕钓方自逸,壶觴趣不空”的情趣有相似之处。

    2许浑在诗中是用了哪些艺术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欣泰,字义亨,竟陵人也。父兴世,宋左卫将军。欣泰少有志节,不以武业自居,好隶书,读子史。年十余,诣吏部尚书褚渊,渊问之曰:“张郎弓马多少?”欣泰答曰:“性怯畏马,无力牵弓。”渊甚异之。州主簿,历诸王府佐。世祖与欣泰早经款遇,及即位,以为直阁将军,领禁旅。欣泰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辄游园池,著鹿皮冠,衲衣锡杖,挟素琴。有以启世祖者,世祖曰:“将家儿何敢作此举止!”后从车驾出新林,敕欣泰甲仗廉察,欣泰停仗,于松树下饮酒赋诗。制局监吕文度过见,启世祖,世祖大怒,遣出外,数日,意稍释,召还,谓之曰:“卿不乐为武职驱使,当处卿以清贯。”正员郎。

    巴东王子响杀僚佐,上遣中庶子胡谐之西讨,使欣泰为副。欣泰谓谐之曰:“彼凶狡相聚,所以为其用者,或利赏逼威,无由自溃。若且顿军夏口,宣示祸福,可不战而擒也。”谐之不从,进屯江津,尹略等见杀。事平,欣泰为随王子隆镇西中兵。子隆深相爱纳,数与谈宴,州府职局,多使关领,意遇与谢朓相次。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建武二年,虏围钟离城。欣泰为军主,随崔慧景救援。虏既为徐州军所挫,更欲于邵阳洲筑城。慧景虑为大患。欣泰曰:“虏所以筑城者,外示姱大,实惧我蹑其后耳。今若说之以彼此各愿罢兵,则其患自息。”慧景从之,遣欣泰至虏城下具述此意。及虏引退,而洲上余兵万人,求输五百匹马假道,慧景欲断路攻之。欣泰说慧景曰:“归师勿遏,古人畏之。死地之兵,不可轻也;胜之既不足为武,败则徒丧前功。不如许之。”慧景乃听虏过。

    (节选自《南齐书·张欣泰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B. 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C. 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D. 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 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 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 文中“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欣泰喜欢读书,不愿意以带兵打仗为职业,十多岁时,当别人问他弓马功夫怎样时,他回答说害怕骑马,无力拉弓。

    B. 张欣泰游览园林时身穿僧衣,手执禅杖,随皇上出巡时中途跑到松树下去喝酒赋诗,这些举动表明他对当时的现实十分不满。

    C. 虽然齐世祖对张欣泰的率性而为提出了严厉批评,但还是能理解他不愿意当武将的想法,任命他担任了比较清闲且地位不低的文官。

    D. 张欣泰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干。讨伐巴东王时,主将胡谐之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吃了大亏;而崔慧景对他言听计从,很顺利地解除了钟离城之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祖与欣泰早经款遇,及即位,以为直阁将军,领禁旅。

    (2)死地之兵,不可轻也;胜之既不足为武,败则徒丧前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图片材料,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这张照片来自四川广元,16岁的女孩小杨,家住旺苍县燕子乡金银村,在旺苍中学高一读书。疫情来袭,开学延迟,停课不能停学,学校安排了网课,但她的家里没有网,只有走到悬崖边,才能有一点信号。所以,她每天要步行几公里,到冰冷的悬崖边上坐着,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她的母亲每天同样要走过这条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给她送饭。即使这样,她也常常不肯下来,只因为悬崖边成为她继续求学梦唯一的寄放点。

    ①作为备战高考的一名学子,请你给小杨同学写一封信。

    ②作为旺苍中学文学社成员,请你写一篇人物专访。

    ③假设你是小杨本人,10年后你翻看这张图片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日记。

    ④你的班上准备组织一次在线班会,主题为“自律 反思 成长”,请你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