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初三上学期一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学者,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学问,做到心无旁骛,不受外界的喧嚣干扰。

    B.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C. 初学书法应先认定一家,选好一帖,然后专心致志临写,不能好高骛远,见异思迁

    D. “敬业与乐业”是根据《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无中生有造出来的。

  • 2、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题目多为短语,如《论教养》《谈创造性思维》是动宾短语,《敬业与乐业》《怀疑与学问》是并列短语,《精神的三间小屋》是偏正短语。

    B.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词语经常兼具不同的词性,如“一汪绿水慰平生”的“绿”是形容词,而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绿”则摇身一变,成了动词。

    C.“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这句话是一个递进复句。

  •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守(zhé)       远山(xián)       浩浩汤(tāng)

    B.雨(yín)       巴陵(jùn)        薄暮冥(míng)

    C.月(hào)       洋(yá)        宠辱忘(jiē)

    D.倾(qiáng)   长江(tēn)        猿啼(xiào)

  •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小说成功塑造了以林黛玉、贾宝玉为代表的众多人物形象。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传诵,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

    C.《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同是嫉恶如仇、脾气暴躁的李逵和鲁智深,李逵粗中有细、豁达明理,而鲁智深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D.“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个句子是单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这个句子是并列复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   牛角挂书

    以薄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注释]①密:李密,隋末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后投农民起义军瓦岗军,成为首领。②鞯:衬托马鞍的垫子③帙:书套,指书卷④按辔:按捺住马鞍⑤蹑:追随⑥结:结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越国公杨素见于道_________

    (2)按辔蹑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3文中的李密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内容谈谈。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释:竹坞: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水槛: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此指骆氏亭。

    【1】从全诗来看,“秋阴不散霜飞晚”这一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按要求修改下面的习作片段。

    在今天,①拥有一部电脑就好比拥有整个世界。于是,有的人开始厌倦纸质图书;更愿意在网上快速阅读。②但是网上阅读好像乘火车出差,直来直去豪无悬念;而阅读纸质图书则好像坐牛车去姥姥家,慢悠悠地观景赏花心含喜悦。③对纸质图书的命运,即使怎样担忧,我都始终抱有希望,因为只要你想借助阅读享受快乐,这种方式就永远不会消亡。④而且,随着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改变,使传统阅读方式将会受到大众的钟爱。

    (1)第①处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修改意见:  

    (2)第②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 改为

    (3)第③处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恰当,修改意见:

    (4)第④处句子有语病,修改意见: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蒹葭》)

    (2)何处望神州?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在夸赞朋友为人不俗,交友高雅时,我们可以借用《陋室铭》中的

    (4)《小石潭记》中描写潭边植物优美姿态的句子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现代文阅读

    给蜜蜂一个家,给人类一个未来(节选)

    刘国信

    ①蜜蜂属于传粉动物。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传粉生物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产。在众多传粉生物中,蜜蜂的授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蜂儿诗》将蜜蜂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漓尽致:“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

    ②蜜蜂被称为“自然之子”“人类益友”。它们虽然微小,但能给人类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100毫克,尚不及一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在其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30倍的蜂蜜。蜂蜜一直是甜美的代名词,被誉为“三克的幸福”“天赐的礼物”。自古以来,国人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极为推崇,视其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此外,蜜蜂还能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花粉、蜂胶、蜂蜡和蜂王浆等蜂产品。

    ③其实,蜜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授粉才是它的丰功伟绩;因此,蜜蜂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目前,地球上已知植物共有22万多种,除蒲公英等不多的靠自然风传花粉的品种外,有16万种靠昆虫授粉的植物,其中依靠蜜蜂授粉的占85%。粗略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通过蜜蜂的异花授粉作用,既能提高授粉植物的产量,还能增强授粉植物种子的生命力、抵抗不良环境及病虫害的抗逆能力,从而起到增产和提高品质的目的。实践证明,利用蜜蜂授粉,可使作物增产普遍达到10%以上,其中,油菜增产15%~20%,果树增产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同时,蜜蜂授粉能够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残留,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④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异常敏锐的嗅觉,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可以识别出许多种细微的气味。蜂群的数量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

    ⑤同时,自然的演化也造就了蜜蜂本身身体结构的变化,使其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能够利用自身的生理结构让其传授花粉的效率更高,使作物更好结果。事实上,蜜蜂采集花粉的过程,也是与植物相互适应的过程。此外,蜜蜂在不同的花朵上梳理花粉的行为,也无意中完成了对作物的“受精”,促成了作物的联姻和受孕,随之而来的是果实的成熟。这不仅可以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而且有利于提高植物杂交概率,为其杂交进化提供可能,进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⑥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大咖工匠。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等作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不会再繁衍下一代。自然界生物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个物种的消亡可能牵扯到其他几十种、上百种,甚至上千种生物。因此,如果没有蜜蜂,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9期)

    1下列关于“蜜蜂影响生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目前,地球上已知植物共有22万多种,有16万种靠昆虫授粉的植物,其中依靠蜜蜂授粉的占85%。

    B. 蜂群的数量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

    C. 蜜蜂在不同的花朵上梳理花粉的行为,无意中完成了对作物的“受精”,促成了作物的联姻和受孕,随之而来的是果实的成熟。

    D. 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等作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不会再繁衍下一代。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介绍了蜜蜂授粉不仅能够直接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B.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而突出地说明了“蜜蜂虽然微小,但能给人类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的特点。

    C. 第③段加点词语“粗略统计”是“大致统计”的意思,表明后一个句子信息的来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大咖工匠。”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式是平实说明。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自古以来,国人视蜂蜜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这表明国人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极为推崇。

    B. 蜜蜂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因为蜜蜂授粉是它的丰功伟绩,而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

    C. 蜜蜂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环境质量监测员,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

    D. 自然界生物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个物种的消亡一定会牵扯到其他几十种、上百种甚至上千种生物。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做颜值品格俱佳的人

    ①从一个人的外表到内心,由表及里,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外貌、能力、脾气、品格、心性,与此相对应的我认为同样有五个方面:即颜值、才华、性格、人品、慈悲。细细品来。这些都是一个人身处世间,涵养内心修行应具备的素养。

    ②所谓“颜值”先要拆开分别说。“颜”者,脸也,头部前面一张皮,人之五官七窍或安居其上,或附四周;“值”则为数值,可测量,可比较。合起来,“颜值”是当下人们用于表示一个人长得好看不好看、漂亮不漂亮的时髦用语。

    ③古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诗句为人传诵千百年,至今仍脍炙人口,是因为他们高尚的情操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现代书籍,都将修心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多么纯洁,正直的时代主流啊!然而近年来,随时代不断更新,颜值成了主流,不断的出现明星,网络红人几乎都以颜值竞争,大部分都是一张张整容得来的脸或是一个个整形得来的假身段,新时代的主流00后甚至有的已经开始了整容,在圈子中发美照秀身材夺人眼球享受,何其虚荣!造脸代替修心成了时代的主流,岂不是很可悲?

    ④以史为鉴,也许我们可以观察得更清晰些。中国古称“华夏”,据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以看出,国人注重仪表、讲究礼仪是有渊源的,但这种渊源和其后的传承,与眼下的“颜值热”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东汉末年,三国分,战火纷飞,听英雄论。自古便有英雄不论出身之言。孰又能言,英雄不以出身以颜值担。凤雏无貌,可乱世有言:“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得天下”此等言论,几人堪担?念当年庞统,一篇策论引得刘备拍案称奇,曰:“此等贤人,能入伍帐,和气幸也”。至庞统现,谋士却谏:“此人至陋,恐无才德,策论之言,真假难辨”。但授县官职,统虽人微官小,但其风华难没,风姿难掩,至刘备彻悟,扼腕而叹曰:“以貌取人,大错特错也”。即御马雪夜追庞统,何也?风华绝代,英雄之才,又怎会因一貌误之。

    ⑤民国四大美男:汪精卫、周恩来、梅兰芳、张学良。这四人在当时颜值与名声,才华与风度皆是众所周知。戴季陶曾经分别点评过汪、周、梅、张四人。汪精卫文笔在当时享有盛名,国民党的宣传工作一直由他负责。青年时期为革命“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气之语。胡兰成记汪精卫,说他北伐前在广州每次演讲,粤地女学生皆“掷花如雨”。可惜美男最终沦为汉奸,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周总理之美不仅是外在,他的文才武略大家都知道,同时他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也更被人民永远铭记,在西安谈判之时,连他的对手也被他深深折服。回顾周总理一生,他虽贵为总理,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没有子女,没有墓地,骨灰撒祖国山河大地;没有财产,是真正的一代革命伟人。所以他最珍贵和伟大之处是,今生得一信仰,终生为之坚持。梅兰芳不仅在当时,更是在现代艺坛顶级的艺人。少帅张学良,西安事变时周恩来与张学良相见,惺惺相惜。93岁之时,张学良还曾写过一首诗:“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唯有好色似英雄。”民国四大美男结局各不相同,历史和人民最终铭记的,却是永远的周总理。

    ⑥在这个颜值时代,一张美丽的脸或许会让你获得许多人的青睐,但若只是空有脸庞而没有良好的素质和内涵,那也只是一个“美丽的花瓶”,终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所遗忘。在这个世界,唯有内心强大的人,唯有真正实力的人才能披荆斩棘,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为世人所知。

    ⑦苍鹰无颜,而为世人所赞,何也?泉水无姿,而为世人所叹,何也?人们赞其雄鹰,不为磨难,搏击长空;叹其泉水,不为险阻,奔流向东;笑问颜值为何物,浮生若梦,转瞬即逝,白驹过隙间,匆匆数十载。笑问颜值为何物?昙花一现尔。唯实力拥,才华现,方可人生数载,做自己,无愧于心,无畏于天,一世安然。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值”是当下人们用于表示一个人长得好看不好看、漂亮不漂亮的时髦用语。

    B. 眼下的“颜值热”若放在古代就是指国人注重仪表、讲究礼仪,所以“颜值”一词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

    C. 第③自然段,通过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如今造脸代替了修心成了时代的主流。

    D.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呼吁人们要摒弃一切外在的浮华,注重修心,靠实力来做最好的自己。

    2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颜值品格俱佳的人”?

    3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旧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黃,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有删改)

    1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2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4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做简要品析。

    5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请说出理由。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微笑,多么温暖的表情。收获鲜花掌声时,你不要欣喜若狂,而要用微笑淡然面对,才能把握自我;遇到崎岖坎坷时,你不要消沉沮丧,而要用乐观面对,才能突破自我;在平常的日子里,你也要面带微笑,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发现、理解和感悟?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要鲜明;③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抄袭或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或校名;⑤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