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所收条目 字、词、短语等,共69000余条。
(2)对于学生应不应该参加社会活动,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分歧很大,让人 。
(3)学习和工作都是有趣味的, 我们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趣味自然会产生。
A.包括 莫衷一是 只有 B.囊括 无所适从 只有
C.包括 无所适从 只要 D.囊括 莫衷一是 只要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家院子里的石榴树开得浓烈,娇艳的花朵缀满了整个树冠,好一个花团锦簇。
B.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千姿百态,绘声绘色。
C.做学问,是一件艰辛的劳动,应踏踏实实,心无旁骛,来不得半点虚假。
D.在昨天的读书报告会上,他旁征博引,赢得了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①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②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①广泽:指青草湖,周长二百六十五里,与洞庭湖相连,是古代云梦泽的遗迹。②云中君:云神。屈原《九歌》有《云中君》篇,此处亦兼指屈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出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
B.颔联中诗人听到猿啼,看到洞庭树。坐船穿行山水间,悠闲而自在。
C.颈联描绘出天地山水间的阔大静谧,迷茫与纷扰。反衬出诗人贬谪远方的的孤单彷徨之情。
D.尾联点明题目中的“怀古”,以“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让人回味不尽。
4、【词语擂台】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长沙洋湖湿地公园的初夏,荷花娇羞,樱桃正甜,玉兰含苞待放,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甜蜜而又醉人的味道。
B.浙江省首届生态运动会正式开幕,生态跑、水上飞人特技表演、桨板瑜伽、桨板竞速赛等众多项目让人叹为观止,大呼过瘾。
C.每年钱塘江涨潮时,许多世界级的冲浪高手,都会在风口浪尖上展现高超的冲浪技艺。
D.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依然历历在目。
5、文言文阅读
鸟说
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①有声口官口官②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④,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雄一,小不能盈掬⑤,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毂⑥,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⑦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⑧。
[注释]①日:有一天。②官口官: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③巢:做巢。④盏:杯。⑤掬:捧。⑥觳:初生的小鸟儿。⑦奚:为什么。⑧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意思是,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去地不五六尺 (2)小不能盈掬 (3)鸣乃已 (4)见巢坠于地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即而视之 当余之从师 B.见巢坠于地 也辄息于屋上
C.即而视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主人戏以手撼其巢 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
【3】用原文回答,小鸟的“娟皎可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
【5】作者通过二鸟“托身非所”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6、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最后一句中“敲”字用得好,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 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 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7、综合性学习
初三(1)班举行“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假设你是该班同学,请你参加运动,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你为这个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2)某小组正在制作手抄报,准备将下面的材料刊登在手抄报上,请你帮他们设计栏目名称。
栏目一:________________
明末清初的旷世才子金圣叹非常喜欢《水浒传》,把《水浒传》列为世间“第五才子书”。他为《水浒传》写了三篇序和一篇读法;还写了许多批语,并修改了书中的部分文字:他把七十回以下全部删去。经他评点删改过的《水浒传》,从清初以来,甚为风行。
美国人赛珍珠女士,她在1933年出版了《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书名取自《论语》,叫作《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本书当时在美国颇为畅销。
栏目二:________________
首先要通读原著,注意作者着力塑造的那些人物形象。《西游记》线索单一,头绪比较简单,而《水浒传》则人物众多,头绪比较复杂,要注意比较这两种结构方式;《西游记》里的故事充满哲理,《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充满智慧,要注意从阅读中获得启示。
(3)开展活动中,其中有一版块叫“话说英雄”,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令你感动、敬佩的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要求: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性格。
8、用课文原句填空。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陈涉世家》)
(2)关关雎鸠, 。(《关雎》)
(3)蒹葭苍苍, 。(《蒹葭》)
(4)羌笛何须怨杨柳, 。(王之涣《凉州词》)
(5)《与朱元思书》中与《三峡》中描写水流湍急的语句“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意思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中,富含实践出真知这一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训”了父亲一顿
张金刚
①结束晨练时,父亲来电话:“搭了个顺风车到银行办点事,是不是还得戴口罩?走得急,忘戴了。”末了,还怯怯地“呵呵”一声,像在掩饰他的“过失”。
②距银行开门还有两个小时,我只得重新穿戴整齐,骑车到城西接他。矮小瘦弱的父亲躲在空阔的街角,瑟缩着,双眼盯着我来的方向。看到他的窘态,我生气了:“来这么早,也不提前打电话?不知道疫情还没结束呀,还往县城跑?我帮你办不行啊?添乱!”
③父亲不敢看我,瞅着稀疏的行人车辆,喃喃道:“村里你大叔工地赶早,我就搭他的摩托车来了,你工作忙,没打电话麻烦你。医保卡改密码,必须本人来呀!”我自觉言重了:“来了就回家吧,吃早饭。”父亲慌了神:“不不不,不饿,办完就回,这一身土两脚泥的。”我又生气了:“我家不是你家呀!”
④进了家门,妻子已经把饭盛好了,父亲在饭碗间小心翼翼地放直提兜,慢慢提出一塑料袋鸡蛋:“还不赖,没打碎!”这一路颠簸,父亲得多经心呀,我的气又来了:“说过多少回了,你和我娘别舍不得吃。再说,坐摩托车抱着鸡蛋,多累多危险!”父亲又“呵呵”:“这不没事嘛!”我气道:“有事就晚了!”
⑤盛了满满一碗面条,加一个荷包蛋、两根油条,父亲吃了个精光,又加一碗,我逗他:“必须吃完啊!”父亲顺从地“嗯”了一声。待收拾碗筷,我佯装生气:“不是说不饿吗?以后不许说假话!”他“呵呵”一下:“好。都吃撑了,剩碗底儿不好!”
⑥父亲坐在偌大的沙发里,更显得瘦小,且只坐了个沿儿,双手局促地在腿上、沙发上搭来搭去。我递给他一杯温开水,他的手才放定。问我娘,问庄稼,问乡亲,问水,问树,问鸡……我问啥,父亲应啥。我慌了:原来那个事事拿主意的一家之主哪儿去了?那个问学习、问交友、问过错、问婚姻、问工作,连珠炮般他问我答、说啥是啥的严父哪儿去了?
⑦父亲倒是慢慢轻松下来,说着家里村里的情况,可怎么感觉都像是在向我汇报,且眼神躲闪,没有丝毫他年轻时、中年时面对我的厉声厉色。相反,我却时不时地厉声厉色起来。
⑧父亲说那天到村头大槐树下与乡亲们扯闲篇儿,听说了医保卡改密码的事……我急了:“不是告诉你们了吗?疫情还没完全结束,别扎堆儿,咋不听呢?”父亲没底气地说:“没事!没事吧?”然后轻声“哦”了一声。
⑨我心更慌了:此刻坐在沙发上的父亲,怎么那么像被他训得贴墙站的儿时的我?父亲真的老了,真的变小了,小到被儿子“训”得唯唯诺诺、毫无主张。
⑩其实,父亲还是很“听话”的。我“训”他“上房顶摔着咋办”,他就再没上房晾晒过东西、扫过雪。我“训”他“少种些地,累着咋办”,他就不舍地撂荒了许多较远的地块,只拣村中的小块水浇地种些红薯,小菜地种些蔬菜。我“训”他“没事练熟我给你抄了谱子的那首板胡曲”,他闲下来就练,待我回家拉给我听。我“训”他“冬天生炉子,晚上一定盖好炉盖,窗户留条缝儿”,他就每天晚上检查好几遍……
⑪每一次忍不住“训”了父亲,我也很自责。听母亲说,父亲从小没了爹娘,营养跟不上,长得很瘦小。拉扯我们兄弟仨,下过煤窑,下过包工队,土里刨食,日子紧巴巴。父亲又谈何容易?
⑫我偷偷瞟了一眼父亲,他还坐在沙发沿儿上,端着水杯,两眼瞅瞅窗外,瞅瞅鞋子……我眼前腾起一团雾,迅速走进洗手间,打开水龙头猛洗脸。完毕,拿出崭新的口罩,拉父亲起来,给他戴好,又塞了一包东西到提兜里。出门,上街,领他办业务、买东西,送他回家。其间,又“训”他过马路一定跟紧我,一定抄好密码,有事一定跟我说……
⑬中午有个应酬,我打电话给妻子。女儿接过电话,劈头一句:“不准喝酒,你酒精过敏不知道吗?”我“呵呵”一声:“知道了。”听到女儿在电话那边和她妈说:“放心,我又‘训’了我爸一顿……”
(2020年11月11日《齐鲁晚报》有删改)
【1】选文①—⑧段中,父亲因哪些事被“训”?请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为下面的句子做朗读设计并阐述理由。(提示:请从重音和语气两方面入手。)
父亲真的老了,真的变小了,小到被儿子“训”得唯唯诺诺、毫无主张。
【3】矛盾冲突是小说刻画人物常用的方法,通过矛盾把人物的复杂心理充分表现出来。文中有多处矛盾冲突,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训”父亲这种行为的看法。
链接材料: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选自《论语•为政》)
释义: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10、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文后问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下面适合做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A.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B. 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
C. 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
D. 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2】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B. 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C. 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 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 光 美
周海亮
①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②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③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④“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⑤“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⑥“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⑦“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⑧“难道不是吗?”
⑨“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⑩“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⑾“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⑿“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⒀“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⒁“您是说,用爱吗?”
⒂“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的对吗,孩子?”
⒃“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⒄“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⒅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⒆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⒇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1】细读全文,题目“春光美”中的“美”,除了景色美之外,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春天)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1)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女孩,是因为明白了什么道理,才由先前的“畏畏缩缩”变得“步履轻松”的?
【5】文章独具匠心,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
12、按要求作文。
阿尔卑斯山的一条路旁竖着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
很多时候,当我们朝着远方的目标一路奔跑的时候,常常会错过许多不该
错过的风景。况且,如果你有一双慧眼,风景又何止是清风明月、奇山畀水呢7
请以“不该错过的风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不
少于75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
×”代替,否则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