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嘶哑 朗润 言不由中 抖擞
B.摇篮 花枝招展 淅淅沥沥 造访
C.灰烬 掩饰 从心所欲 不妄初心
D.飘逸 理想 断章取义 温顾之新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清代吴承恩。
B.悟空受八戒怂恿,在万寿山五庄观内偷食人参果,因不满道童的怒骂,将人参果树推倒,幸亏观音菩萨救活了人参果树。
C.《朝花夕拾》中,一部分文章反映了鲁迅童年时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另一部分文章叙述了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D.《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了鲁迅少时为父亲寻医问药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作风,揭示了这些“名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本质。
3、下列对文学作品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骆驼祥子》中,第一次买车后,祥子有一次冒险拉活,被大兵抓走,丢了车,这些兵的头头是孙排长。这个孙排长就是后来把祥子辛苦积攒的买车钱敲诈走的孙侦探。
B.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有散文《济南的冬天》、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C. 《海底两万里》的主人公康塞尔热衷于航海,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环球探险旅行,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 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边塞/塞责 应和/随声附和 自吹自擂/擂鼓助威
B.嫉妒/疾病 高亢/引吭高歌 持之以恒/恃强凌弱
C.果脯/胸脯 提防/提心吊胆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D.沧桑/悲怆 榜样/依山傍水 贻笑大方/心旷神怡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次的教学观摩,感谢各位来宾莅临指导。
B.下周三即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喜出望外。
C.“我马上要讲讲这次参与旅游节活动的感想,请大家洗耳恭听。”李老师说道。
D.“和谐号”动车驶进无锡站,对我市场融入沪宁都市圈,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6、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要志存高远且持之以恒,倘若见异思迁必然导致一事无成。
B.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
C.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见证了国家的飞速发展和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D.漫步康宁湖岸边,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优美景致。
7、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先生不重视自己。
B.“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是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范爱农。
C.《西游记》中孙悟空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
D.《西游记》中的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取得正果。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吴起为西河守
吴起为魏武侯①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徵甲兵。於是乃倚一车辕②於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於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魏武侯:战国初期魏国国君。②车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③赤菽:一种红色的小豆子。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
B.秦/有小亭临境
C.赐之/上田上宅
D.及/有徙之者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欲(___________)
(2)置(___________)
(3)且(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
(2)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4】吴起为什么能成功达到“攻亭”的目的?
9、根据提示,按原文填空。
①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②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________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⑥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⑦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⑧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⑨《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姥姥在阳光下》,完成下面小题。
姥姥在阳光下
王奕君
①时隔多年,我还能清晰记起那个小院。眼前晃动着姥姥的身影,阳光洒在她身上,还拖出一条影子,一会儿缩短,一会儿拉长,围着她转。
②姥姥的周身都透着慈爱。她一看见我进院,就放下手里的菜啊盆啊,笑着招呼:“君来啦。”她的笑,从深深的皱纹里绽开来,那慈爱,如同一根透明的丝线,每到寒假和暑假,都把我牵引到她的身边。
③那个小小院子,是姥姥一辈子的舞台。早上,全家人吃过姥姥做的早饭后,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姥姥把最后一摞碗收进橱柜,擦擦手,走出屋子。阳光迎着她的脸,知道这时候的姥姥要唱独角戏了,就用影子陪伴她。有我在,姥姥就多了个影子。我总是寸步不离,我的影子一会儿爬上她的后背,一会儿扑向她的头顶,姥姥笑嘻嘻的,好像很乐意有这么一个纠缠。
④姥姥坐在阴凉地儿,像变戏法儿似的,从笸箩里一样样儿拿出衣服、布头,一边让我帮她穿针,一边夸我眼神好。然后说:“我是老了,干啥也不行了。”姥姥说话慢条斯理,好像一辈子都没着过急似的。我说:“您不老,昨儿您还说能上树摘枣呢!”姥姥笑出了眼泪。
⑤简短的对话之后,就没什么话了。我发现,我来姥姥家,原本也不是为了说话,我只是想看看她,陪陪她,或者说,是想让她用周身的慈爱,暖暖我的心。从小,父亲就对我特别严厉,他的目光总是冷的。他看我一眼,我心里就怕怕的,我总想逃,逃到那个有阳光的小院儿去,扑到姥姥温暖的怀抱里去……
⑥午后,姥姥盘腿儿坐在炕沿上,这是她忙里偷闲时的习惯坐姿,她看我抱着一盆煮鸡蛋,一个一个剥着吃,脸上又绽开了一如既往的慈祥。
⑦阳光斜斜地射进来,将姥姥的面庞映照得明亮而红润,像打了一层浅浅的光粉。姥姥一辈子都没化过妆,没穿过漂亮衣服,也从没出过远门,姥姥就像一棵树,风无意中把她吹进了这个院子,她就在这儿踏踏实实地扎根、生长,好多年过去,她都不会挪动地方,从枝繁叶茂,到枝枯叶落,一直平静、坦然。
⑧我长大了,慢慢淡出了姥姥的视线,有时想念一下她老人家,却不常去看她。
⑨多年后的一天,我正抱着三个月的女儿,沉浸于飘着奶香味的温馨快乐中,突然听到姥姥病重的消息,我放下一切、就往医院赶。
⑩姥姥盖在雪白的被单下面,像一张薄薄的纸片。阳光照进来,很亮,又很轻。姥姥周身都不再有那种可供依赖的温暖踏实,也没有了影子、只有胳膊上的管子,各种的仪器。那一片明晃晃的白,刺着我的眼睛,也刺着我的心。姥姥用目光追随着我,从门口,到床前。她伸出手,抖抖的,没有力气。她说:“别想姥姥啊。”那是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⑪那个小院,依然有阳光,却没有了姥姥的影子。我想,她是融进了另一片阳光里,一片属于她自己的阳光。希望那个世界温暖安逸,有她离不开的炉台,和那只盛满针线的小笸箩。
【1】那个小小院子,是姥姥一辈子的舞台,在那里有我和姥姥快乐的回忆。请根据提示,将横线内容填写完整。
我寸步不离,姥姥笑嘻嘻的→我给姥姥穿针说她不老,_______→_______,姥姥脸上绽开慈祥。
【2】从修辞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慈爱,如同一根透明的丝线,每到寒假和暑假,都把我牵引到她的身边。
【3】文章为什么多次写到“阳光”?
【4】请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猪八戒走了十万八千里还没瘦
①在从小困扰我们的无数问题里,有一个始终乘以解决:为什么猪八戒挑担走了十万八千里,还是没有瘦下来?唐僧师徒一路上吃的都是斋饭,都是些青菜豆腐,八戒顶多主食吃得多了点儿,可赶路挑担打妖怪,十几年如一日的运动量,也该瘦了吧。
②然而在原著中,唐僧师徒的饮食未必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清苦。他们的斋饭中最显眼的一样,是一种跟苦行僧禁欲人设大相径庭的东西——甜食。每到一站,他们四个就在不停地摄入糖分。这里面,既包括各种超甜水果,也有各种加工后的甜食甜点。
③在朱紫国,国王设宴答谢师徒四人,菜单里给唐僧师徒吃的素食,一大部分都是甜的。这还不是偶然现象。第七十九回,国王的答谢宴也是齁甜齁甜的:“几般蜜食,数品蒸酥。油札糖浇……”等到取经回来,唐太宗的招待宴更丰富:“糖浇香芋……核桃柿饼,龙眼荔枝……还有些蒸酥蜜食……”照这个吃法,大概师徒四人的血糖含量都有点儿危险。
④然而更神奇的是,全书除了他们,几乎没有几个人吃糖。神仙里修为很高的镇元大仙,日常待客的饭食竟然是咸菜:二童忙取小菜,却是些酱瓜、酱茄、槽萝卜、醋豆角、腌窝菜、绰芥菜,共排了七八碟儿,与师徒们吃饭。神仙不贪人间口腹之欲,那么凡人呢?唐僧师徒一路上遇到的大户人家,总该吃得起甜食吧。可在他们的殷勤款待里,很少见到点心:通天河陈家的款待,是“上素果品菜蔬,然后是面食、米饭、粉汤”。寇员外给唐僧师徒摆席,除了菜品种类多点,主要也不过是“素汤米饭,蒸卷馒头”,并未提及甜食。
⑤那么,贪婪残暴的妖精们,想吃啥就吃啥,总该搞点高油高糖款待自己吧?并没有!像那位套圈儿的青牛怪,席上全是“蛇肉、鹿脯、熊掌、驼峰、山蔬果品”。一个太上老君坐骑青牛下界,攥着压制孙悟空的神器,竟然就知道内肉肉,连个糖油饼、蝴蝶酥都不吃。
⑥全书只有唐僧师徒吃甜食,显然不是随便写写的巧合。第十二回,唐僧所在的长安化生寺举办水陆大会,也有“时新果品砌朱盘,奇样糖酥堆彩案”。也就是说,除了招待唐僧师徒之外,甜食大量出现的唯一场合,是在礼佛的时候。
⑦在《西游记》的世界观里,甜食是一种具备宗教象征的高级食品,而能够且懂得享用甜食的,除了唐僧师徒,只有佛!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猜测;唐僧师徒爱吃甜,其实是作者刻意埋下的伏笔。在故事线还没走到“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之前,作者一直通过饮食描写,向我们暗示这个结局:只有唐僧师徒能吃佛祖配享的食物,说明他们是“天选之子”,从故事一开始,就注定成佛。
⑧把甜食和佛救联系在一起,可不是生拉硬扯,也有现实依据——在中国各民族的佛教活动中,以甜食供佛,本就是历代传承的风尚。早在东晋时代,《十诵律》就有记载: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诸居士办种种带钵那,胡麻欢喜九、石蜜欢喜九、舍俱梨饼……西域尚糖、奶、蜜的甜味爱好,随着宗教传入中国,让甜蜜成为了对神域极乐的向往。曾经的奶食“醍醐饼”在唐朝后发展成佛教禅食点心。藏传佛教的供品,则有青稞面加奶油和糖做成的“食子”和糖果。过去油与糖的奢侈,连同与宗教联系的神秘感,构成了中国人对甜食的一种独特向往。
⑨这一切,甚至延伸到了中国人的一切信仰供奉:祭灶要用糖瓜、关东糖,在凡人的想象里,灶王爷也是个馋嘴的老神仙;老北京人用月饼祭祖,哪怕里面冰糖坨子硌牙也始终不改;满族人祭祖的水果,一定是蜜渍的,《清稗类钞》里则说,蒸甜味的松糕,发得越大越吉祥。
⑩人类无从想象,远在天边的神佛究竟爱吃什么,只好用自己想象中最好吃的东西来敬奉。于是,高不可攀的他们,也像人类一样馋糖吃了,《西游记》的作者,不论他真正生活在何时何地,最终把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饮食习惯,写进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书里。
(文/福桃九分饱,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关于“唐僧师徒饮食”特点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以斋饭为主,主食多为米饭面食,辅以青菜豆腐。
B.常有各种超甜水果,也有各种加工后的甜食甜点。
C.国王宴会上的素食大部分都是甜食,菜品非常丰富。
D.但凡遇到殷勤款待,必定包含高油高糖的甜食点心。
【2】关于《西游记》里其他人的饮食的介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镇元大仙的日常饭食非常简单,小菜以咸菜为主。
B.大户人家待客多以米饭面食为主,也有果品菜蔬。
C.妖精们基本上不吃甜食,以肉类为主,兼山蔬果品。
D.长安化生寺僧人的斋食,既有时新果品,也有奇样糖酥。
【3】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表述,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解释了猪八戒行走十万八千里却没有瘦下来的具体原因。
B.揭秘《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所吃饭食的特点。
C.指出甜食具备宗教象征,吃甜食是佛教里最高级的礼遇。
D.介绍作者用吃甜食的现实生活习惯探索小说写作的技巧。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班级正在开展以“我的老师”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同学们畅所欲言:“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正是因为王老师的严格要求,我做事拖拉的毛病才改正了不少。”“每当考砸了我会很苦恼,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鼓励我,妈妈就是我的心理辅导老师。”“向上垫排球时我总是把握不好,李明同学教给我一个小诀窍令我恍然大悟,这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个情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和套作;④注意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真实的姓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