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B.县团委开展“我为母亲河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治理印江河”不只是政府的事,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积极参与。
C.他工作能力强,担任学生会主席这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劝学诗(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下列关于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易老”“学难成”写出了青春年华容易逝去,而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
B.第二句“不可轻”表明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莫让可贵的时光白白地溜走。
C.三四句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求学之难,告诫青年人要努力学习。
D.本诗告诉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成,且珍惜这年少光阴,莫轻易错过。
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比如微信4.2就作出了两个重要更新----视频通话和网页微信(让用户能够使用网页版的微信和朋友聊天)。
②微信,正在快速向着创新的议程前进,我们期待腾讯继 QQ 之后的下一场互联网变革。③微信每一次更新所带来的新功能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④这一切,将由微信主导。
⑤不少人已经开始畅想,认为这种新的视频通信或将成为未来主流的通信方式。
A. ②①⑤④③ B. ②⑤④③① C. ③①④②⑤ D. ③①⑤②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挥中华文化传统。
B. 为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们必须解决和正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C.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全国中小学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D. 中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人生观起决定作用。
5、选出词语解释或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 )
A.笸(pǒ)箩 言简意赅(gāi):言语简练而意思完备。赅,完备。
B.油蛉(líng) 人迹罕(hǎn)至:少有人来。罕,稀少。
C.惭怍 (zuò) 煞(shà)费苦心:费尽心思
D.戏谑(nuè) 为富不仁:为了发财就不讲仁义。
6、下列措辞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邀请别人到家里做客:诚邀您到府上一聚。
B.送别人礼物:这是敝人的一点心意,请您笑纳。
C.请老师修改自己的文章:拙作奉上,望恩师斧正。
D.祝贺新店开张:祝贺贵店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B.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8、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外适内和,一宿体宁,三宿后颓然嗒然②。
一旦蹇剥③,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颓然:松弛的样子。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蹇(jiǎn)剥:指时运不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俄而物诱气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
B.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
C.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
D.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4)【甲】文写陋室,【乙】文写 _____。居室主人身处其间,心情愉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甲】文体现了刘禹锡的 _____,【乙】文体现了白居易的 _____。
9、古诗文默写。
(1)莫言下岭便无难, _ 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2)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 _。(曹操《龟虽寿》)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 __。(晏殊《浣溪沙》)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_ __, 。
10、【一】
秋 赋
丛维熙
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的相依是匆匆的。唯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
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念的。
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平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像是枯树在田野四向飘零的落叶,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
那儿是寂寞的冬季,是白雪覆盖着的荒原,如同是一张无限大的冰床,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之后,丛立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再生一次或几次的美丽轮回,而是生者为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如果也把它谱成一首歌,那该叫作“长相思,永别离”。我不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写在秋天,但其中的每个音符旋律,都充满了秋色的悲凉。
唯其人生如流萤般的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中国文化格言中,有许多是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曹孟德当年在江涛滚滚的赤壁横槊赋诗时,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同是这个曹孟德,也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章。这些格言和诗章,都是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以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的含意是什么?
【3】自然界的别离和人类的别离有什么区别?请简要分析。
【4】这篇文章巧妙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同样是写秋天的景物,因为作者的心境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感情。请在下面借秋抒怀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具体说说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月到天心
林清玄
①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②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③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④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⑤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⑥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
⑦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⑧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⑨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⑩其实,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⑪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⑫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⑬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⑭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选自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星月菩提》)
【1】文章前半部分写自己童年看月的景象,作者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请分条作答。
【2】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3】结合语境,谈谈“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的含意。
12、请以“喝彩”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不要套写抄袭。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