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不知为什么,今天来看足球比赛的人数比上次几乎少了一倍。
B. 中学生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
C. 谁也不会否认李老师讲课在全校是出类拔萃的。
D. 听了英雄事迹报告会,使我受到很大教育。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源泉。
B.爱阅读的他今年每月读了大约三本书左右,感觉收获满满的。
C.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县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D.线上教学是否高质有效,关键要看老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亲临其境 秕谷(bǐ) 天穹(qióng) 黄晕(yùn)
B. 跌荡起伏 菜畦(qí) 女娲(wō) 酝酿(niàng)
C. 人声鼎沸 龟裂(jūn) 倜傥(tǎng) 促膝(xī)
D. 斩钉截铁 伫立(zhù) 媲美(pì) 抖擞(sǒu)
4、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倘若一个人心中没有国家和民族,那他还能找不到灵魂归宿,肩负不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吗?
B.通过观看世界女排联赛中国队战胜意大利队的这场比赛,使我受到很大鼓舞。
C.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在规范使用汉字方面更有责任做好表率。
D.鲁滨逊是一个既聪明机智又坚强勇敢的人。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华是个见异思迁的人,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干了四十年。
B.“六一”儿童节那天,志愿者和孤儿院的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共享天伦之乐。
C.看着启蒙宝宝一天天快乐长大,同学们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学龄前的妹妹总是把汉语拼音和英语单词混为一谈,让人哭笑不得。
6、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狼》——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
B. 《植树的牧羊人》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通过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的故事,赞美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C. 《纪念白求恩》一文先叙后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论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
D.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心,原谢婉莹,她在印度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创作的《繁星》和《春水》,集中体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是人们公认的小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B.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课文紧紧围绕“温晴”展开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抒发了“我”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
C.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是宋朝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这篇散文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情感。体现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8、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______)(2)不蔓不枝(______)
(3)香远益清(______)(4)宜乎众矣(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
B.作者以“菊之爱”、“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也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明作者不追逐功名富贵,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句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4】莲是周敦颐心中的君子,阅读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分析张衡是否也是如莲一般的君子?
衡少善属文,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①。时天下承平②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③侈。衡乃拟班固《两都》④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⑤召不应。
(选自《后汉书·张衡传》,有删减)
注释:①俗人,指世俗之人。②承平:太平。③逾:过度。④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两都》:指《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⑤累:多次。
9、宣传组为学校微信公众号写了一段推文,请你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我们借助书籍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感受到他们的情感与智慧。正如曹操在《观沧海》中所言:“①______,以观沧海”,我们借助书籍的航船,可以遨游四海,领略古人的壮志豪情;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吟咏:“峨眉山月半轮秋,②______”,我们通过书页,仿佛能看见那皎洁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下:“潮平两岸阔,③______”,我们在书中追寻那份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低吟:“夕阳西下,④______”,我们通过文字,体验那份深沉的思乡之情;刘禹锡的《秋词》中写道:“⑤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们借助书籍的力量,可以感受到那份积极向上的精神;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写道:“______⑥,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们在书中寻找那份深深的思念和期盼; 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道:“______⑦,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们通过阅读,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书籍是我们心灵的航船,载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体验多彩的人生。
10、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⑪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⑫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⑬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下列关于选段的内容,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段主要体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既“说”又“做”,先“说”然后“做”,言行一致。
B.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民主战士,他敢于为人民讲话,呼吁人民站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C.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都是从“做”的角度表现了闻先生大无畏的精神。
D.选段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以生命为代价追求民主、反对独裁的高尚人格,流露出作者对闻先生的敬佩之情。
【2】下面对文章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⑧段“警报迭起”的紧张局势和闻一多先生的毫不畏惧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闻先生的大义凛然。
B.“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时英勇从容的姿态。
C.选文的⑨—⑩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恢宏,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赞扬。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不仅收束了全文,还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仰之情。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进行糅合,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这样的写法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
B.闻一多先生作为民主战士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不仅是“言”,还是“行”。
C.“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人生不同领域的成就和特点。
D.“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学者和革命家的身份是互相割裂的。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
(1)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2)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3)“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4)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5)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6)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7)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8)“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9)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10)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11)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12)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13)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14)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5)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16)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
【1】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
【2】请写出题目中“风景”的两层含义。
【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第(12)段画线的句子。
【4】冰心在《荷叶 母亲》深情倾诉了对母亲的爱,文中作者在与母亲的交流中更深地理解了母爱。请就一件倾注着母亲(或你最亲的人)对你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说说你的感受。(不少于80字)
链接材料: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荷叶 母亲》
12、文题:于细微处见真情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④字数不少于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