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曾坐在桌前对着家书流泪,龙应台更是在给儿子写信时潸然泪下。
B.中国父母普遍是“老黄牛”,呕心沥血培养孩子,有求必应不图回报。
C.“低碳”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乘公交、骑自行车、步行等出行方式正逐步成为生活新时尚。
D.昨晚下了一场雨,学校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瘫痪 猾翔 愚蠢 人声鼎沸
B.冤枉 缥缈 怅然 随声附合
C.张扬 溜达 畏俱 油然而生
D.爱慕 凯歌 理智 惊慌失措
3、.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对偶)
B.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拟人)
C.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
D.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排比)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澄(chén)清的湖水上绿萍水藻漫延其中,那一朵朵莲花上,镶(xiāng)嵌着颗颗水珠储蓄这阵阵清香。
B.北方的春天总是跚跚来迟,经过了几场大风、几次春雨,小草钻(zhuān)出了地面,树枝发出了新芽,早开的花儿也逐渐绽(zhàn)放。
C.棒球场外围伐(fá)过的树林,多年以来又长出了参差(cī)不齐的白杨、白桦和满身斑点的桤木,挡住了视野。
D.双鬓(bìng)添雪的时候,也许一切美不盛收的过去只有在记忆里找回,你会恍(huǎng)然大悟,只有坦然面对一切,我们才会活得更自然。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项是( )
A.洗濯(zhuó) 酝酿(niàng) 踉踉跄跄(liàng) 获益匪浅(fěi)
B.怂恿(yǒng) 猝然(cuì) 头晕目眩(xuàn) 忍俊不禁(jìn)
C.贮满(chù) 滑稽(jī) 哄堂大笑(hōng) 随声附和(hè)
D.雏形(chú) 抽噎(yè) 玲珑剔透(tì) 苦心孤诣(zhǐ)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知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谥号”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欧阳修谥号文正。
C.《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D.春节张贴对联,应上联居左,下联居右。
7、《海底两万里》中“诺地留斯号”上的尼摩用海水中提出来的 产生电能。( )
A.铜
B.锌
C.铁
D.钠
8、[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⑴公亦以此自矜 ⑵康肃笑而遣之
⑶夫没者岂苟然哉 ⑷见舟而畏之
【2】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9、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子曰:“ ,可以为师矣”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登高远眺,万物皆于脚下。这时的你心中便自然会涌起“ , 。”的豪迈气概。(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4)《观沧海》中,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丰富奇特想像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 若出其里。
(5)默写王安石《登飞来峰》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通人性的机器
方可成
①一架满载乘客的飞机从纽约起飞后遭遇鸟群撞击,两台引擎全部失灵,英雄机长奇迹般地实现了水上安全迫降。这是电影《萨利机长》讲述的真实故事。
②不过其后,机长被质疑:为什么不返航拉瓜迪亚机场,而要冒险迫降?听证会上,机器完美地还原了当天飞机遭遇鸟群撞击之后的高度、速度、角度等数据,以及天气、风向等外部环境。结果表明:这架飞机完全可以成功返航原机场。
③眼看萨利机长就要声名扫地,这时他指出了一个关键因素: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毫无感情地作出最理性的选择,而是需要时间进行反应、思考、判断。果然,将人的反应时间考虑进去之后,机器显示,水上迫降成为唯一的选择。
④在不通人性的机器面前,英雄机长的命运险些被毁掉。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小人物,也因为机器不懂人性、不具备人文关怀,而生活在糟糕的处境之中。这类小人物的最典型案例,就是美国不少快餐连锁和大型超市的打工者。他们大多是按小时数拿薪水的合同工,收入本就微薄。近几年,企业大规模采用机器来进行排班,让他们受到进一步的剥削。
⑤这种排班的核心是基于顾客流量安排上岗员工数。其实,超市和快餐店本来就会进行这种“科学排班”:周二上午人流少,少安排人上岗;周五晚上人流多,全员上岗。不过,新的数据技术让这种方法的复杂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比如,下雨时,人们可能会更多走进咖啡店,所以这时要多安排人手;某个晚上附近的体育场有大型赛事,可能会给快餐店带来一大批深夜客流;甚至,根据社交媒体上提及某一产品的热度,来预测门店的人流……
⑥这一切都让人流预测和排班安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化程度,但它却给店里的打工者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⑦为什么会这样?首先,这种复杂的预测方式,往往需要利用非常新的数据(比如天气预测、社交媒体热度),因此很多时候只能提前一两天完成预测。这也就意味着,员工的排班表不是一个月前就安排好了,而是提前一两天才能得到,而且永远处于不可预测的变动之中——因为数据是在不断变动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打工者永远处于不确定性之中,可能随时被叫去工作,无法掌控自己的时间。
⑧其次,此前,超市和快餐店的打工者们还能享受一些间歇的清闲,不至于每一分钟都在高压之下。但是现在,拜算法所赐,他们基本上每一分钟都要处于紧绷的状态,因为机器算法的终极目标就是最大化每一位员工在岗时的工作投入。但它却没有考虑到员工作为活生生的人在这种制度下所受到的巨大压力。
⑨此外,机器还会自动完成一些奇葩的排班方式:比如,晚上值最后一班岗,工作到11点关店,第二天一早又要上最早一班,凌晨4点就要起来去开店。这种情况一度非常普遍,以至于人们发明了一个词:clopening,也即关门(closing)和开门(opening)的合体。有这种排班方式,并不是因为机器要有意为难这些打工者,而是因为在机器的算法中,并没有“人类需要充足睡眠时间”这样的设定。不需要睡眠的机器,理所当然地认为人类也是一样的金刚不坏之身。
⑾数学家Cathy 在去年出版的《数学杀伤性武器》一书中讲述了不通人性的机器剥削底层打工者的故事。她提醒我们:机器和算法的表现,最终体现的其实是制造机器、设计算法的人的意志。如果设计算法的人不考虑人性的因素,那么机器是不会自动考虑人性的。
⑿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器不通人性并不可怕,只要制造机器、设计算法的人多一些对人性的考虑和关怀,比如禁止连续排最晚班和最早班、要求提前一周定下排班表等,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糟糕,就像在萨利机长的听证中加入那关键性的35秒一样。
(选自《南方周末》2017年2月9日)
【1】阅读选文,说说不通人性的机器给打工者带来哪些灾难性的后果。
【2】选文①-③段中“萨利机长”的故事有何作用?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能否删去?为什么?
他们大多是按小数拿薪水的合同工,收入本就微薄。
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qí( ),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 )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按要求写汉字或注音。
菜qí( ) 攒成( )
【2】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对景物的描写,顺序是从局部到整体。
B.作者小时候听别人说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可以成仙,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所以他觉得自己被欺骗,对百草园有着不满的感情。
C.本段的中心句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D.这段景物描写中,详写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略写了斑蝥、何首乌、覆盆子。
【3】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不必说碧绿的菜qí……向云霄里去了。
写( )觉的:______ 写( )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修辞的角度对选文中的划线句进行赏析。
【5】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12、作文。
古诗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间在悄悄打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步入初中生活的你,也一定经历了蜕变与成长。抚今追昔,现在的你与以往的你相比,又有了怎样的不同呢?
将题目“我变得如此 ”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先将答题卡上的题目补充完整,再开始作文;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住,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