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嗔怪(chēn) 麝香(shè) 蹒跚(shān)
B.哺乳(pŭ) 驯养(xùn) 羞怯(qiè)
C.俯冲(fŭ) 匍匐(pū) 余晖(huī)
D.鹦鹉(yīng) 障碍(ài) 模样(mó)
2、《雷音寺如来赐真经》故事中,唐僧送给阿傩、伽叶什么礼物?( )
A.袈裟 B.经卷 C.紫金钵盂 D.锡杖
3、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 )
A.《骆驼祥子》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语言俗白、亲切,是从地道的北京市民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
B.小说《骆驼祥子》讲述了祥子屡受打击却始终不放弃生活的希望,直到他的妻子虎妞难产而死,他不得不卖掉车子,理想最终还是破灭了,他开始沉沦堕落。
C.尼摩船长要将死去的同伴安葬在珊瑚丛中,是因为珊瑚虫将会永远封闭墓穴,这样死去的同伴就不会再受到鲨鱼和人的欺负。
D.反对封建压迫也是《海底两万里》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同时也是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战士。
E.《海底两万里》中的“我”——阿龙纳斯,是受邀参加海底旅行的,从此踏上一次优哉游哉的漫游之旅。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美丽的梦湖风光,游客们兴致勃勃地拿出相机浮光掠影地拍摄着。
B.如果非洲和南美洲地图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C.这篇文章味同嚼蜡,实在激不起阅读的兴趣。
D.杨修为人清高,又恃才放旷,最后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一个读书能够废寝忘食的人。
B.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沟壑纵横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C.这道题我本来已经弄明白了,但他还要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最终我恍然大悟,他也松了一口气。
D.对于这个周末去哪里活动这个话题,大家热烈讨论后,有了结果,决定分两路人马,野炊和远足,各得其所,大家都很满意。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
B.当教学楼前的桂花悄然绽放的时候,令同学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味道。
C.电影《长津湖》的热映,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D.他硬是把原来只长着星点杂草的不毛之地,变成了草木茂盛的绿色原野。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吟唱(yín) 炽热(chì) 憎恶(zèng) 颠沛流离(pèi)
B.呜咽(yè) 哺育(bǔ) 亘古(gèn) 悲天悯人(mǐn)
C.门框(kuàng) 荒僻(bì) 愧作(kuì) 锲而不舍(qiè)
D.俯瞰(kàn) 迸溅(bèn) 耻辱(chǐ) 妇孺皆知(rú)
8、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挪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渐激渐深(猛烈)
C.佯败走(假装)
D.而绝其粮道(截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石性坚重 蒙乃始就学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
C.秦将白起闻之 无丝竹之乱耳
D.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9、小语发现,有时同一个意象也有不同的意义,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辨析。下面是他对“雨”这个意象的探究,请一起完成。
意象 | 诗句 | 出处 | 情感 |
雨 | 何当共剪西窗烛,①_____ | 《夜雨寄北》(李商隐) | ④_____ |
②_____③_____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 借风雨梦境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
10、阅读下面说明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口罩:隔离病毒的“武器”
①1910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他切断了传播途径,给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到4个月时间就战胜了这场灾难。
②同时,伍连德还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③设计之初,伍连德曾将口罩的绑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上方系在脑后,中间的沿耳下系在颈后,下方的则向上系在头顶。为使用方便,不久后他将绑带简化成两对,而防护作用依旧。这样一款自制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
④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则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
⑤1918年3月,流感在美国爆发。由于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大陆,并造成全世界空前的灾难。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共造成了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⑥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未对疫情信息进行封锁,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西斑牙流感传播的后期,人们才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要求戴上口罩。虽然只是简易款,以今天的防护标准来看,其抵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
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
⑧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生存的必需品。制作口罩的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现代口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⑨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近年来,口罩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除了医用外科口罩,防尘、防花粉、防雾霾,甚至防紫外线、带清凉感等个性化品类也不断面市。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选文思路清晰,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氏口罩”由医学博士伍连德设计,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抗击肺鼠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B.第①段“短短”一词强调了时间很短,表明肺鼠疫传播迅速,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C.“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造成全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D.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巨大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
【3】文章写了口罩的发展史,其中口罩发展的事件有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叛逆是一柄闪亮的双刃剑
①与尖酸刻薄的班主任明争暗斗了整整一个学年后,我不得不因数学17分的“光辉事迹”被迫留级。母亲生怕我就此失学,急着四处托人,使我终于有了归处。
②漫长的假期里,我想了很多很多。每每看到母亲那双暗藏泪光的眼睛,我心里总会掠过一丝莫名的苦楚。我决定一切重新开始,决定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决定走正常孩子的路线,决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辛劳的母亲。
③开学第一天,我被安排到了教室角落的空位上。阳光穿过春日的树叶,斑驳地洒在窗台上,远处,有一群飞鸟在蓝天上盘旋。我心里恍然有了一种重获生机的喜悦。
④第一节数学课,我虽然听得有些迷糊,但还是坚持把板书的内容抄到了笔记本上。对于我来说,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⑤课后,前排男生聊得前仰后合,惟独我默然地坐在窗台旁,享受这份被集体忘却的孤独。有几次,我真想插上前去,和他们说上几句,并因此熟悉,成为日后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我始终没有那样的勇气,他们颤抖的后背,像一面结实的墙,把我阻隔在了冰冷的世界。
⑥下午体育课的时候,自由活动的哨声刚响,那些原本在我周围与我紧密相贴的同学们便一哄而散,将我抛在了广袤的操场上。
⑦我坐在荒凉的台阶上,看远处的男生们狂奔,投篮,呐喊,尖叫。偶尔,会有一个棕色的篮球朝我飞来,我稳稳地将它接在掌中,朝远处的那群男生抛去。顷刻间,他们又恢复了喧闹,将前一秒的我深深忘却。
⑧终于有一天,数学老师想到了我,问了我一个关于几何公式的问题。我站在众人的目光中,紧张得语无伦次。结果,我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受到了第一个别样的惩罚,誉抄公式一百遍。
⑨前排男生悄悄递来纸条:"需要帮忙吗?五十遍,十块钱,轻松帮你解决问题。”我顿时火了,将揉皱的纸团重重地砸到了他的脑袋上。
⑩我们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事后,我彻底被前排男生们孤立了。每次分发作业,我的作业本都会被他们扔在杂乱的讲台上。于是,我的作业本便经常是新的。
⑪我留了长发,并誓死不剪。为了保持我原有的特立独行,我彻底放弃了数学课。班主任几次找我谈话,均无果而终,最后,在班里大肆批评,说我是他生平所见过的最没出息、最叛逆的孩子。
⑫清早,班上女生在校门外的岔路口遭歹徒抢劫,我信手提起砖头,只身狂追了整整三条街,最后气喘吁吁地将他制服。
⑭做完笔录,已是中午一点多。我胡乱吃了碗清汤面,在网吧的沙发上睡了一个钟头,醒来后再三挣扎,自己到底要不要去上课。
⑮刚进教室,便被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吓到了。前排男生一同高呼:“英雄!英雄!英雄!”
⑯我笑笑,在众人的注视中低着头,走向教室的角落。一个精致的礼品盒,安静地躺在我的座位上;零乱的课桌,也不知何时被收理得整洁有序。
⑰我几乎已经忘却了,自己是何时与他们融在一起的,自己又是何时剪短了头发,重新拾起数学课本,做一名循规蹈矩的中学生。
⑱只是,我比谁都清楚,叛逆的孩子其实最为孤独。他们之所以坚持己见、特立独行,无非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旁人的关注。但谁又能料到,叛逆本身就是一柄闪亮的双刃剑,它在照亮别人眼睛的同时,也将持剑的孩子挡在了空无人迹的门外。
【1】文章塑造了“我”这个鲜明的形象,你感受到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一方面,“我”是一个______的孩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另一方面,“我”还是一个______的孩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⑨段画线句“我顿时火了,将揉皱的纸团重重地砸到了他的脑袋上”,请试着描写此时“我”的心理活动。
【3】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1)与尖酸刻薄的班主任明争暗斗了整整一个学年后,我不得不因数学17分的“光辉事迹”被迫留级。
(2)但我始终没有那样的勇气,他们颤抖的后背,像一面结实的墙,把我阻隔在了冰冷的世界。
【4】“我”认为叛逆本身就是一柄闪亮的双刃剑,它在照亮别人眼睛的同时,也将持剑的孩子挡在了空无人迹的门外。”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叛逆”的认识。
12、任选一题作文
(1)同桌的二三事
要求:①围绕中心选材,运用上细节描写,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我最高兴的一件事
要求:①要把事情、原因写清楚,写高兴时的真实感受,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