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塔城地区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面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对别人漠不关心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

    B.张海同学经常向老师问问题,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C.这下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班长一直在暗地里帮助我。

    D.这件事我翻来覆去地想了很多遍,但还是没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通过这一次主题班会,使我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B. 环境治理一定要避免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

    C. 在精准扶贫问题上,党支部积极采纳和听取了广大党员的意见。

    D. 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些词语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B.小王同学在学校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断章取义,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C.在每个人的成长岁月中,烦恼总是和快乐形影不离,就像阳光下难免会有阴影一样。

    D.“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待,从中发现了甲骨文。

    B.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将暴雨警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

    C.听了如此谰言,他气冲斗牛地站起来,指着对方怒骂。

    D.夏季的天气,说变就变,真是扑朔迷离

  • 5、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B.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C.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D. 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出卖,拨弄)

    B.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舒展活动)

    C. 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瘦弱,面色不好)

    D.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含苞待放)

  • 7、根据句意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 )的小村调来一个一个能( )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 )某个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个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 )他的话。多年以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这个小村也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

    A.遥远 预想 预算 信任

    B.远远 推测 预知 迷信

    C.偏僻 探测 计算 信服

    D.偏远 预测 算出 相信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当涉猎_______________

    (2)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

    (3)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一说,读了这两个选段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链接材料】

    (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选自《赵普》)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根据要求填写作家作品或古诗文名句。

    (1)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晚》)

    (2)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逢入京使》)

    (3)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春晚》)

    (4)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__________》)

    (5)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竹里馆》)

    (6)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木兰诗》)

    (7)最近,小明参观了新四军纪念馆,面对惨烈的战争历程,他想到了《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对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母亲的厨艺

    (1)母亲说话爱用比喻,那些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她在外婆膝下做女儿时,不会煮饭,她这样形容自己:“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都说环境造就人,我妈为人妻、为人母后才有了相当了得的厨艺,烹炸煎煮全部得心应手,无师自通地成为了一名乡村厨子。

    (2)每一个身处童年时期的小孩子,都像原野上的草般疯长。而“长”常常伴随着一个字“吃”。幼时的我们问得最多的话就是:“妈,家里有没有好吃的?”其实,贫穷的家哪有什么好吃的?但一个母亲总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望的。

    (3)母亲能拿得出来的,无非是自家鸡下的蛋、自家种的大白菜、花生、豆子等。母亲常用一个鸡蛋给我们做蒸蛋,她在鸡蛋里放上一把炒米、一摊细细的肉末,撒上葱花,最后蒸出了一大盘别具风味的蛋,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一颗卷心菜,母亲把白色的梗和黄绿色的叶分开切,菜叶切成大块儿煮汤,白色的梗切成比小指头还细的条儿,下锅里加大量的猪油爆炒,这样做出来的菜特别下饭。母亲也给我们做零食,从花生里选出个小、卖相不好的,等攒够了一碗,就给我们炒挂霜花生米吃。挂霜花生米——花生米上好像裹了一层薄薄的秋霜,邻家主妇们谁也不会,这让我和小弟的虚荣心在小伙伴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妈做得最好的零食是油炸小鱼。那种一片柳叶儿般长短、细窄的小鱼,人家买来喂食猫,但我妈用来油炸。我妈没花几个钱买回来,用大拇指刮去鱼鳞,挖去内脏,洗凈之后擦上薄薄的一层盐,放在太阳下晒干。她用小葱拌干面粉做成糊,裹在小鱼身上,再把小鱼下到滚油里炸,炸到面皮金黄,捞出锅来。一口一个,又鲜又脆。那时,母亲的厨艺正处于巅峰时期。

    (4)我去远方念书的时候,曾把我妈做的藕团子带去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吃,他们说,母亲不开个饭店是我家的重大损失。

    (5)我们日渐长大,家境也渐渐好转,但母亲仍然喜欢在做菜上花心思,仍是一腔热情,厨艺也依然不减当年。可是,母亲的美食已留不住我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母亲是一面湖,但是好像鱼儿的我们,怎么甘心仅仅在湖里,不去看看远方的大海,不去尝尝别处新鲜的吃食?新鲜,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6)终于有一日,我向母亲宣布,我要去吃别人做的菜了。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那位母亲做的菜好吃,但因为她的儿子,她做的菜,我也就能心甘情愿吃下去。

    (7)如今,我也做了母亲,母亲做了外婆,我的女儿也长到会品评菜的口味的年纪。一日,在饭桌上,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我点头同意孩子的评价,这并不是孩子偏心和厚爱那一位她的祖母,她只是总是说实在话。

    (8)我和小弟离开了家后,父亲去世,剩母亲一个人过日子。母亲再也没有好好地做过饭,炒上一盘青菜可以吃上两天,炖上一碗红烧肉甚至可以吃上三天,她再也不像年轻时候,挖空心思地弄出好吃的。偶尔,我们回家吃饭,她做出满满一桌菜来,不是油多了,就是盐少了,厨艺大不如从前了。

    (9)倒是婆婆,因为我们一家子都围在她身边要吃要喝的,有时我还把办公室里听说到的菜名告诉她,想着我们能吃好的她,就总是愿意一试。婆婆还自创了不少菜式,这些菜无不让家人称好,外人称道。婆婆今日的厨艺早已不是我当初进门时候的样子,她这位母亲的厨艺确实是与日俱好,越发了得。

    (10)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此消彼长”这一说,妈妈们因爱逃不脱。

    【1】本文以“母亲的厨艺”为线索展开叙述。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时期

    母亲的厨艺

    “我”童年时期

    “我”去远方念书时

    可以和饭店大厨相媲美

    我们日渐长大

    不减当年

    如今

    【2】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

    (2)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11、①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②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③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④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⑤“别动!”

    ⑥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⑦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⑧“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⑨“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⑩“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长江文艺出版社)

    《骆驼祥子》读书会正在开展,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从祥子角度说说在茶馆发生的事情。

    【2】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头看,试揣摩老马“乐”和“像是哭”的内涵。

    【3】祥子一向节俭,也不爱与人交往,他为什么还舍得给老马爷孙买包子?说说你的理解。

    【4】老马这个人物在整本书中出现过两次。请你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_________真有意思”为题,写一篇不少600字的文章

    要求:(1)补全题目;(2)文体不限,除诗歌以外;(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书写整洁,写出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