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全国上下掀起了高唱红歌的热潮。
B. 童话《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C. 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善于发现的水平。
D. 日本停止滨冈核电站4号机组运转,目的是防止地震和海啸不再引发重大核安全事故。
2、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海交会整合了两岸各自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了双赢。
B. 正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千岛湖水下古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
C. 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进去。
D. 爸爸经常教育我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且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狭隘 恶作剧 麻木不仁 莫不关心
B.硬朗 编缉部 惊慌失措 人声鼎沸
C.险燥 识大体 喜出望外 魂牵梦萦
D.怂恿 龙卷风 怪诞不经 沉默寡言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典籍里的中国》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
B.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国式浪漫”的背后,离不开多个团队的分工协调作为支撑。
C.袁隆平爷爷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杰出贡献。
D.能否涌现更多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精品之作,是衡量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标准。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的( )
A.《战狼Ⅱ》这部电影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声势咄咄逼人,创下了票房的新高。
B.周末,我和爸爸去琶洲展览馆里看展览,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C.想到明天就要进行语文期中检测,他异常担心,夜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成眠。
D.他今天的表现反常,与往常截然不同,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到湖中有人喊救命,正在散步的老张忘乎所以地跳入水中去营救。
B. 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创造,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C. 这类经济节目办得栩栩如生,显现出编导很有水平。
D. 沉迷于玩游戏机的王刚面对同学善意的批评反唇相讥,不理不睬。
7、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遗撼 瞬息 慷慨淋漓 浩浩荡荡
B.猥琐 钦佩 妇孺皆知 大庭广重
C.霹雳 滞笨 屏息凝神 五脏六腑
D.取缔 矜持 以身作责 心有灵犀
8、陈 太 丘 与 友 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B. 与人期行 期行:相约而行。
C. 相委而去 委:委托。
D. 下车引之 引:牵、拉。
【2】翻译下列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文章结尾“元方入门不顾”,这种做法对不对?请说明理由。
9、古诗文默写填空。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迢迢牵牛星》)
(3)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
(4)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典故抒发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诗句是: , 。
(5)《陋室铭》中写室中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10、 袅袅炊烟解乡愁
①为了帮我们带小孩,母亲被迫进了城。母亲有两样舍不得,舍不得亲人远离,舍不得东西落下。于是,随着进城的,就是大包小包的旧衣服,大袋小袋的五谷杂粮,大个小个的锅碗瓢盆……能带上的尽量带上,一件儿都舍不得丢弃。
②爱人叮嘱母亲:“这些东西可以放在老家,或者送给左邻右舍,家里的餐具应有尽有。”
③母亲口头答应,手里却忙碌地把东西往车子后备箱放。她偷偷地将一大袋黑木炭藏进后备箱,担心我们瞅见。
④她悄悄地将黑木炭藏在储藏间。待我们上班后,她去附近的五金店买了个煤炭炉,便在楼道间用黑木炭生火煮饭。过多的烟雾,邻居担心引起火灾,便报了警。炭火还未燃旺,警察就到了,母亲被领着去了派出所。
⑤得知消息后,我迅速前往派出所。只见母亲,红着脸坐在椅子上,眼神木讷地盯着我,似乎有话说但未说出口。警察告诉我:“你母亲在楼道间烧柴火,有火灾隐患!”我挨着母亲坐下,把她的手攥在手里,用湿纸巾擦去她鼻梁上耳朵边的黑炭灰,并安慰她:“没事儿了,以后注意就好!”
⑥母亲眼含泪水,点点头。当我准备在笔录书上签字的时候,母亲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她向警察如此诉说道:儿子进城很久,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柴火饭了,我想给他做一顿,只有柴火才能做出他们想吃的味道……
⑦那一刻,我眼含着泪花,很想向母亲说声谢谢。可母亲挽住我的手,走出了派出所。
⑧打那以后,母亲总会坐在楼顶,深情地看着远处飘起的缕缕炊烟。有时,我们也会坐在一起,陪她一起看炊烟袅袅,一起回忆过往。小时候,母亲总是扎着围裙点燃起灶火,灶膛门前,火光映红母亲的脸,她把一根根柴火添进炉膛,将锅里的水烧沸。我们转悠在一旁,时不时被呵斥着走开。若遇下雨潮湿天气,满灶膛的烟雾呛得我们直打喷嚏。母亲一把拽开我们,弯下腰,单膝跪地向灶膛吹风,不多久,火燃烧得很旺。
⑨有了炊烟,就有了村庄。它是村庄最平凡的生活写照,是乡村最灵动的诗歌语言,是村庄活着的深呼吸。它是漂浮在天空的云朵,它的随意舒展就是一幅村庄宁静祥和的生活画卷,彰显着农村的草木闲情。
⑩夕阳西下,晚霞烂漫,袅袅炊烟从绿柳围裹的老屋升腾起,宁静、纯洁、轻盈、缥缈。弯曲的乡路上,走来扛镐荷锄归家的男女老少,白色的羊群,游动在绿色的地毯上……
⑪以前庄户人家,家家户户烧水做饭都是柴火,一日三餐烟囱里都有一股青烟冒出。那丝丝缕缕的青烟升起在空中,别看它寂静无声,有时弯弯曲曲,婀娜飘逸;有时青云直上,直冲霄汉。每当乡村中炊烟升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传出呼唤子女或是在田间地头劳动的亲人回家吃饭的声音,那声音伴着炊烟的升起在乡村上空回荡。
⑫母亲告诫我们,饭菜有咸淡,凡事有轻重,炊烟好像一根线,系住对家的牵挂。
⑬炊烟飘起,便是对子女的深情呼唤;炊烟升起,便是家人团圆团聚开始。炊烟里,有家的味道,更有情的芳香。
⑭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为解母亲之乡愁,每年她的生日,我们一家子驱车到乡下,打开木门,燃起一堆柴火,做一顿柴火饭。餐桌上,虽是粗茶淡饭,却情意浓浓。
【1】阅读全文,理清文脉,把相应的故事情节填在横线上。
A___________→B小时候,母亲起灶火做饭。→C以前炊烟起,庄户人家呼唤子女回家吃饭。→D___________
【2】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3】“炊烟”与“乡愁”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4】阅读本文,让我们想到莫怀戚的《散步》。《散步》描写乡情,本文描写亲情,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请你参照下面《散步》评析示例,也给《袅袅炊烟解乡愁》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字以内。
(示例)《散步》一文围绕“散步”的话题,描写了一家人在初春时分到田野散步的故事,展现了一幅和谐动人的亲情图,表现了尊老爱幼的主题。文章以小见大,形散而神不散,感情真挚动人。
11、阅读《被妖魔化的沙尘暴》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入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它有利的一面。
【2】选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从原文找一句话回答。
【3】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4】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12、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种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耳畔……只有经历过,我们才会明白:原来,他们的爱、他的关怀、幸福的感觉……从未走远。
请以“原来,_______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内容具体充实。
③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请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