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 黄晕(yūn) 搓捻(liǎn) 盔甲(kūi) 人声鼎沸(dǐng)
B. 一霎(shà) 静谧(mì) 侍弄(shì) 花团锦簇(cù)
C. 贮蓄(zhù) 秕谷(pǐ) 憔悴(cuì) 咄咄逼人(duó)
D. 吝啬(shè) 窠巢(kē) 攒成(zǎn) 人迹罕至(hǎn)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寓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C.别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别称,简称“号”。如陆游号“柳泉居士”。
D.“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不舍昼夜”等成语均源于《论语》。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澎湃(bài) 晶莹(yíng) 羸弱(léi) 忧心忡忡(chǒng)
B.凝望(níng) 哺育(bǔ) 挑逗(tiǎo) 鲜为人知(xiǎn)
C.掰开(bān) 呜咽(yè) 颤抖(zhàn) 酣然入梦(hān)
D.累赘(lěi) 挫折(cuò) 修葺(qì) 气冲斗牛(dòu)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令”是敬称对方,“尊君”是尊称别人的父亲,“家慈”是谦称自己的母亲。
B.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如“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就是指王昌龄。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陈太丘与有期行》出自《方正》篇。
D.《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和《孟子》《礼记》《中庸》合称“四书”。
5、下面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通过长妈妈讲述的赤练蛇的故事,我明白了做人之险——陌生声音叫你的名字,万不可答应他。
B.谢道韫“咏絮之才”的故事成为了一段佳话,被后来的文人墨客所称道。
C.大学生志愿者帮助各地开展美育工作,希望达到进一步提升美育工作者队伍及学生的鉴赏力。
D.中国传统哲学学者中的“大家”之最者,秦前不过孔子、老子二人而已。
6、下列作家作品连线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伊索——古希腊作家
B. 《穿井得一人》——《列子》——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
C. 《诫子书》——《诸葛亮集》——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D. 《金色花》——《泰戈尔诗选》——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几年,我们为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大力 “光盘行动”,推动餐桌文明,也唤起了人们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责任意识。吃光盘中之餐,是 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是 新的生活观、消费观。少点一道莱,不够时再加;多打一个包,吃不了带回家;无论是堂食还是外卖,餐厅多些半份菜、小份菜, 人们理性消费。
A.弘扬 培育 推行 引导
B.推行 弘扬 培育 引导
C.培育 推行 弘扬 引导
D.推行 引导 培育 弘扬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捉狐
孙翁者,素有胆。一日昼卧,仿佛有物登床,遂觉身摇摇如驾云雾,窃意无乃魇狐耶? 微窥之物大如猫黄毛而碧嘴自足边来。蠕蠕伏行,如恐翁寤①。逡巡附体,着足足痿,着股股软。甫②及腹,翁骤起,按而捉之,握其项。物鸣急莫能脱。翁亟呼夫人以带系其腰,乃执带之两端笑曰:“闻汝善化,今注目在此,看作如何化法。”言次,物忽缩其腹细如管,几脱去。翁乃大愕,急力缚之,则又鼓其腹粗于碗,坚不可下!力稍懈,又缩之。翁恐其脱,命夫人急杀之。夫人张皇四顾,不知刀之所在,翁左顾示以处。比③回首则带在手如环然,物已渺矣。
《聊斋志异》
【注释】①寤:wù,睡醒。②甫:刚,才。③比:等到。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意无乃魇狐耶 窃:暗中。
B.物鸣急莫能脱 脱:逃离。
C.夫人张皇四顾 顾:观看。
D.翁左顾示以处 处:处置。
【2】下列对文中两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微窥之物大如猫黄毛而碧嘴自足边来
A.微窥之物/大如猫/黄毛而碧嘴/自足边来
B.微窥之物/大如猫/黄毛而碧/嘴自足边来
C.微窥之/物大如猫/黄毛而碧嘴/自足边来
D.微窥之物大/如猫/黄毛而碧/嘴自足边来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狐妖一爬到床上时,孙翁就感觉到了异常,意识到鬼狐可能来了。
B.虽然孙翁平时胆子很大,但是狐妖刚附在他身体上时还是吓了他一跳。
C.孙翁夫人吓得不知刀在哪里,这个情节很好地烘托出了孙翁大胆的特点。
D.狐妖拼命挣扎,最终还是逃掉了。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急力缚之,则又鼓其腹粗于碗,坚不可下!
9、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一枝红杏出墙来。
(2)晴空一鹤排云上, 。
(3) ,病树前头万木春。
(4)不识庐山真面目, 。
(5) ,白铁无辜铸佞臣。
(6)江山代有才人出, 。
(7)沾衣欲湿杏花雨, 。
(8)巴东三峡巫峡长,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火(节选)
林清玄
①随着锣鼓与脚踝的乱蹦乱跳,我的心也变得仓惶异常,想到自己要迈入火堆,像是陷进一个恐怖的海上恶梦,抓不到一块可以依归的浮木。一张张红得诡谲的玄妙的脸闪到我的眼睫来。我抓紧爸妈微微渗汗的手,思及弟弟在天地的风景中永远消失的一幕,他的脸像被火烤焦紫红色,头一偏,便魔呓也似地去了,床侧焚烧的冥纸耀动鬼影般的火光。
②在火光的交叠中,我看到领过符的乡民一一迈步跨入火堆。有的步履沉重,有的矫捷,还有仓惶跑过的。我看到一位老人背负着婴儿走进火堆,他青筋突起的腿脚毫不迟疑地理进火中,使我想起顶上红绿交揉的庄严画像。爸爸告诉我,那是他重病的小儿子,神明用火来医治他。
③咚咚呛呛,咚咚呛。
④远处的戏锣和近处的锣鼓声竟交缠不清了。
⑤“阿玄,轮到你了。”妈妈用很细的声音说。
⑥“我——,我怕。”
⑦“不要怕,火神来过了,不要怕。”
⑧爸妈推着我就要往火堆上送。我抬头望望他们,央求地说:“爸,妈,你们和我一起走。”
⑨“不行。只有你领了符。”爸爸正色道。
⑩锣声响着。
⑪火光在我眼前和心头交错。
⑫爸妈由不得我,便把我架走到火堆的起点。
⑬“我不要,我不要——”我大声嚎哭起来。“走,走!”爸爸吼叫着。
⑭“我不要——”
⑮“妈——”
⑯我跪了下来,紧紧抱住妈妈的腿,泪水使我什么都看不见了。
⑰“没出息。我怎么会生出这种儿子,给我现世,今天你不走,我就把你打死在火堆上。”爸爸的声音像夏天午后的西北雨雷,嗡嗡响动,我抬头看,他脸上爬满泪水,重重把我摔在地上,跑去抢起道坛上的蛇头软鞭,“啪”一声抽在我身旁的地上,溅起一阵泥灰。
⑱“我打死你!我打死你!林姓的祖先做了什么孽,生出这样的孩子,我打死你。让你去和那个讨债的儿子做堆!”我从来没有看过爸爸暴怒的面容,他的肌肉纠结着,头发扬散如一头巨狮。
⑲“你疯了。”妈妈抢过去拦他,声音凄厉而哀伤。
⑳红头道士、轿夫们、人群都拥过来抓住爸爸正要飞来的鞭子。
㉑锣也停了。
㉒爸爸被四个人牢牢抓住,他不说话,虎目如电穿刺我的全身。
㉓四周是可怕的静寂。
㉔我突然看见弟弟的脸在血红的火堆中燃烧,想起爸爸撑着猎枪掉泪的面影和他辛苦荷锄的身姿,我猛地站起,对爸爸大声说:“我走,我走给你看,今天如果我不敢走这火堆,就不是你的囝仔。”
㉕锣声缓缓响起。
㉖几千只目光如炬注视。
㉗我走上了火堆。
㉘第一步跨上去,一道强烈的热流从我脚底窜进,贯穿了我的全身,我的汗水和泪水全滴在火上,一声嗤,一阵烟。
㉙我什么都看不见,仿佛陷进一个神秘的围城,只听到远天深处传来弟弟轻声的耳语:“走呀!走呀!”那是一段很短的路,而我竟完全不知它的距离,不知它的尽处,相思林尽头的阳光亮起,脚下的火也浑然或忘了。
㉚踩到地的那一刻,土地的冰凉使我大吃一惊,唬——一声,全场的人都欢呼起来,爸爸妈妈早已等在这头,两个人抢抱着我,终于号啕地哭成一堆。打锣的人戏剧性地欢愉地敲着急速的锣鼓。
㉛爸爸疯也似地紧抱我,像要勒断我的脊骨。
㉜那一天,那过火的一天,我们快乐地流泪走回家。到黑肚大溪,爸爸叫我独自涉水。
㉝猛然间,我感到自己长大了。
㉞童年过火的记忆像烙印一般影响了我整个生命的途程,日后我遇到人生的许多事都像过火一样,在启步之初,我们永远不知道能否安全抵达火毡的那一端,我们当然不敢相信有火神,我们会害怕、会无所适从、会畏惧受伤,但是人生的火一定要过、情感的火要过、欢乐与悲伤的火要过、沉淀与激情的火要过、成功与失败的火要过。
㉟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要单独去过火,即使亲如父母,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1】阅读本文,完成下面的图表。
【2】阅读下列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从来没有看过爸爸暴怒的面容,他的肌肉纠结着,头发扬散如一头巨狮。(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2)爸爸疯也似地紧抱我,像要勒断我的脊骨。(爸爸为什么会这样紧抱我?)
【3】结合下面的知识卡片,阅读文中划波浪线的这句环境描写,语句虽短,但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试分析其作用。
【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要单独去过火,即使亲如父母,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的理解。
11、阅读《北京夏夜凉如许》,完成各题。
北京夏夜凉如许
高自双
①自几年前来到北京,一晃儿,我在北京已经度过了五个夏天。与我住了三十多年的郑州相比,北京的夏夜,却是凉爽宜人、美好宜居的。
②往年的夏天麦熟时节,我周末都从郑州市区骑车到郊外黄河大堤的麦田里,只为聆听布谷鸟的叫声。来到北京后,虽然同样居住在市区,但窗外正好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大片的实验农田。金黄的麦地,红艳艳的桑林,正是布谷鸟的最佳舞台,让人身在家中就聆听到田野的鸟鸣。
③芒种到夏至,是盛夏时节。这时候,北京的天气,白天已然十分燥热,在正午明晃晃的阳光下走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可是,一旦太阳滑落西山,燥热便顷刻收敛。塞外坝上凉爽的风,便乘着月光,乘着夜色,漫过燕山,漫过西山,漫过六环,漫过五环,潜入北京市区,让人们能在夏夜睡一个惬意的好觉。
④在北京这几年,三伏天的夜,睡觉也没觉得燥热。这可能是因为北京白天夜晚温差大,晚上把房间南、北、西三面的窗户全都打开,使空气形成对流,屋里立时就有了凉爽的风。西窗外面农科院大片的农田,泥土较之柏油和水泥地面更为吸热,降温也快。窗外总是有风,有时大,有时小,紧一阵,慢一阵,频频吹进来。在这清凉之下,躺在床上,一会儿就睡着了。有时睡到后半夜,身上觉得阵阵凉意,还要起床关上一面的窗户。
⑤2017年我刚到北京,那年夏天的夜晚最为闷热,7月里有两个夜晚,房间三面的窗户都开着,身上还微微出汗。我拿起入伏前在大钟寺一家小店买来的芭蕉叶扇子,摇了几下,就睡着了。整个夏天,夜里睡觉,我没有开过一次空调。
⑥立秋,秋老虎虽然也发过威,那也只带来白天的炎热。入夜后,清凉的感觉则比夏季更为明显。到了处暑,天一擦黑,凉意立刻轻轻抚遍全身,夜里睡觉,更加惬意。
⑦遥想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要从塞外的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一些王公贵族反对的理由之一是中原洛阳气候炎热。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他是嫌南京这个“火炉”太热,怀念他镇守过18年的燕地夏夜的清凉吗?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是小明同学为本文提出的朗读建议,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北京夏夜凉如许”中的“凉”要重读,以突出作者对北京夏夜的独特体验。
B.第③—⑥段中“芒种”“夏至”“三伏”“立秋”“处暑”等词要重读,以突出时间变化。
C.第④段画波浪线语句中“有时大,有时小,紧一阵,慢一阵”要快速连读,以突出惬意的感受。
D.第⑦段画波浪线语句要读出疑问语气,略带幽默风趣,以突出北京夏夜的清凉具有诱人魅力。
【2】下面是小明同学对文中第②段画线语句所做的批注,请你仿照他的批注给第③段画线语句做批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地和桑林比作布谷鸟的舞台,形象生动地写出窗外环境的美好、和谐与充满活力,表现出北京夏季的宜居和作者的愉悦、得意之情。
答:______
【3】小明同学由本文第①段联想到课文《济南的冬天》的首段。请你从内容或写法上,简要分析小明这样联想的原因。
济南的冬天(首段)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答:______
12、请以“我的第一次选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请将题目工整的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班级名称;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