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年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学热”蓬勃兴起,热衷国学的人也越来越多,好似过江之鲫,纷涌向研习传统文化的课堂,读起经典来了。
②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有人便说房价会涨;政府调控政策要出台,有人便说房价会跌。随着市场的波动,两种说法此消彼长,不一而足。
③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家书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家书寄寓着历史、亲情、文学、道德、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而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④他在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尤其是对今年的能源经济形势所作的分析,使媒体记者一目了然,佩服得五体投地。
⑤只要我们十几亿中国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⑥2017年下半年,文化圈发生了许许多多或让人耳目一新,或热议追捧,或痛心叹惋的事件。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的作者是( )
A.陆游 B.辛弃疾 C.岳飞 D.李清照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然后它们站起来,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苍穹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脂肪仍然豆腐般多汁,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是洁白细致的;萨丽娃姐姐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些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是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C.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
D.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4、下列对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时京城设巡査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B.刑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军令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C.九门提督,全名是提督九门步兵统领,是掌管京城九门(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德胜、东直、西直、朝阳、阜成)督查职务的武官。
D.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5、下列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你经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多么希望你从小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对了,还要把上课做小动作的毛病改掉,好吗?(劝诚语)
B.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文化节,相信您能荣幸观赏到开幕式上最具青春韵律的表演,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C.恳请参加“XX市文化旅游区研讨会”的专家和市民,务必于10月14日上午9点准时到达指定地点参加会议。(通知)
D.本人昨日下午于学校阅览室,不慎丢失《揭开核武器的神秘面纱》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南宋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画的文人画,但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元文人画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把“形模”放在非常次要地位。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样一种美学指导思想,是宋画主流所没有的。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任何逼真的摄影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元代名画家名书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大兴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和外国都少有和不可能有的。宋人开始了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传统山水画一直深受老庄哲学及禅宗哲学的影响,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中使人的情感与性灵尽情显露,因此山水画作的“情”与“境”成为山水画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
唐代王昌龄在诗论杂著《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山水画从五代至宋元时期便开始接触到“意境”的问题,五代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宋代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有“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之语,这可视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发端。
至“元四家”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意境说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画都明显地流露出了主观意象的表达,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空间境象的真实更多地具备了“意造”的成分,有意识地以意造境,物象与思想达到了高度统一,使意境得以充分表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表现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象。几十个峰峦,数十棵树木,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王蒙的《具区林屋图》用笔老辣朴质,树石杂生,波光粼粼,给人以置身世外的感觉。
《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明清时期山水画的意境仍趋于主观。明代形成了以禅喻画的理论观点,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上也有了一定的禅意。清代的石涛大力提倡“笔墨当随时代”,使意境的表现具有了多样性,对近、现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历代文人、画家对“意境”的含义作了很多较为精辟的论述,如:评价唐代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北宋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清代笪重光的“实景、真景、神景”意境论等。近现代的理解更是多元,李可染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诗的境界。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境的实质就是一幅山水画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入胜、情景交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课题和最高追求,画家心中的“情”决定着创作的过程和结果,更决定着“境”的显现。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摘编自王保安《山水画的"情"与"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代的文人画不注重审美客体的形似与写实,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气韵生动”这一人物画标准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
B.线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从原始陶器纹饰到青铜礼器纹饰,从中国人物画中的“铁线描”“吴带当风”到中国的书法艺术,都体现了线条的美。
C.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是提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第一人;随后五代至宋元时期,荆浩、郭熙等也触及了山水画的意境问题。
D."情"和"境"是评价中国传统山水画品格的重要标准,是构成意境的要素,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追求,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丰富,可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文人画即山水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人物画,元代画家王蒙的《具区林屋图》则为山水画。
B.元代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据此可知,苏轼表兄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应该不属于文人画。
C.“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瘤”为籀文,是一种汉字形体,“八法”即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赵孟频借此阐述了书画相通的观点。
D.中国画有画上题字作诗的现象,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增加审美因素。古人评价唐代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先分析了中国文人画的确立时间,接着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对元代文人画特点的论述,每个特点的分析均以宋画为参照,于对比论证中得出结论。
B.材料二先提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评价标准,再阐述意境说的发展历程,后列举文人、画家的观点来说明“意境”的含义及实质,最后以意境的营造作结。
C.材料一引用《艺苑卮言》中的话语,论证了元代文人画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而不注重“形模”的特点,以“元四家”之一倪云林之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
D.材料一阐明“文人画”的确立时间,“大概”“似”等词,推测之中反见严谨;材料二论及意境说的进一步发展时,用“明显”“更多”与之呼应,逻辑严密。
【4】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理解。
【5】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在一次大型画展上,某博物馆展出了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蜀道艰难的开凿过程,李白曾夸张地说:“___________”。
(2)《桃花源记》中写渔人初次被热情招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用景物意象表现自己“修吾初服”的做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写无边的落叶纷纷落下,而“____________”;然后,从辽阔的空间和辽远的时间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深重忧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开篇就告诫刘禅广泛听取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应该妄自菲薄,说出不合适的话来,以阻塞大臣的尽忠之路。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_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5)叶上初阳干宿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以云、鸟自喻,表达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而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蜀道险峻景象后,感叹蜀地之险、劝行人不必前往蜀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苏轼《赤壁赋》中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写出了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自己与神仙相交、与明月永存的理想。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_________ ,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于我如浮云。” (《论语》)
(4)_________ , 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________,_________。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2、阅读下面这组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①三首
金·元好问
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②囚,过去旃车③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④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⑤。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注]①癸已(公元1233),这一年金都汴京陷落,蒙古大军入城劫掠;作者及其他金朝官员被押送出京,于五月三日被裹挟北渡黄河。②累,通“缧”,捆绑囚犯的绳索。③旃车,安有毡蓬的蒙古车。④大乐,祭祀郊庙社稷时的乐曲名。⑤龙沙,隆起如龙的沙漠地带。
【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写了蒙古军队大肆烧杀,将抢夺来的不计其数的珍宝运往汴京的情景。
B. 这组诗运用了借代、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C. 三首诗伤时感事,诗人面对时局动荡、国破家亡的命运时,感情沉郁凝重。
D. 三首诗与杜甫的“三吏三别”相似,都具有反映时代面貌的“诗史”特点。
【2】这三首诗分别从哪个方面写了天下丧乱的情形,请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翠微峰记
恽敬
①自宁都西离外北望群山,有虎而踞者,二峰若相负,北峰为翠微峰,易堂九子①讲学之所也。
②背郭十里,陟山西折而北,过前所望虎而踞之南峰,有崖复北,有岩夹磴而上,西折有冈,冈之西为金精洞,北即翠内向型峰。循冈行,有石门木阖,背扃之,仰视绝壁而已。冈之东望果盒山,有楼阁,于是欲返游果盒山,而阖为从游所排,遂游焉。
③过石门,有南北崖,相去以尺数,倚立俯仰相隐闭。北崖为磴以登,级三十有六,道绝,植梯级十有六以出于穴,有木构省息,为第一巢。复登为梯磴之级二十有信,有巢隘于前,巢不可息,为第二巢。级十有七为第三巢。级八十有三为第四巢,皆可息。至此始出崖。日杲杲然射诸峰,峰如相荡②矣。复得磴八十有三,有坪为易堂,已毁废。其北有屋,魏氏居之,其帝后无他道,复循故道而下。
④魏氏之先为避乱计,故凿山无左右折,上下皆悬自,以难其登,登山极劳弊,无游览之胜。然九子穷居是山,能各有所守,不欺其志,是则不可没者,九子:宁都魏际瑞、际瑞弟禧及礼、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南昌林时益、彭士望。唯际瑞为本朝招吴三桂贼将韩大任难焉。
(注释)①翠微山在江西宁都,明末士人魏兆凤痛悼明朝灭亡,隐居于此;后来其子等九人也避乱于此,讲学读书,躬耕自食。 ②相荡:相推移,来回运动。
【1】第①段交代了翠微山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赏析第③段划线句。
【3】第④段中:“______________”概括了翠微山的地理特点(不超过5字)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细致地描写了宁都城北部群山的特点——险峻、怪奇、秀美。
B.第②段多用方位词,写出了攀登南北两座山峰所经山路的回环曲折。
C.第③段用“道绝”、“有巢隘于前”等词语写出作者攀登翠微峰之难。
D.第④段最后一句对魏际端被吴三桂部将韩大任杀害表示了痛惜之情。
【5】作者登山作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4、阅读下面两则新闻稿片段,自拟标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表明你对新闻事件的看法。
(1)2019年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也陆续进入垃圾分类时代。《条例》施行后,截至7月6日,上海市城管执法部门共开展执法检查9600次。期间,城管执法部门共依法查处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案件190起,其中,立案对个人处以罚款15起。(中国青年网)
(2)2020年1月1日上午,郑州市市内五区和四个开发区共出动执法人员143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执法督导活动。记者了解到,根据《郑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的规定,对于单位、个人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行为,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单位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50元罚款。(新浪河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