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一个播音员要想在直播中读得准确流畅,靠的不仅是扎实的基本功,而且是丰富的学养和人生积累才能做得到。
B. 纵观世界各国企业的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C. 太空的微重力、高真空的特殊环境以及外星球上丰富的各种矿藏,成为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最大的资源宝库。
D. 考察中国国情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太可能全盘引进西方理念,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本、务实渐进,逐步实现制度的进步和升级。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学具有源远流长、 ▲ 的特点。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比肩;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 不能与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一直以丰富的作品、持久的魅力 ▲ 着全世界。
A. 博大精深 相提并论 滋养
B. 博古通今 齐头并进 滋养
C. 博古通今 相提并论 滋补
D. 博大精深 齐头并进 滋补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影片《芳华》上映后,大量普通观众都提到这部电影巨大的“后劲”,它在观众心中久久挥之不去。但同时,也有不少朋友抨击影片在叙事上显得支离破碎。
②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除了需要纪律监督,更需要党员干部坚守底线,自觉自律。党员干部令行禁止,反腐才能标本兼治。
③台湾新政府预算计划对教育给予了额外的资金投入,但诸多大学校长认为这些预算只是沧海一粟,根本无法解决学校目前的经费短缺问题。
④近些年纷纷落马的“大老虎”,虽都罪大恶极,但罪不容诛,让他们现身说法,让人们听一听他们的忏悔之言,一定会起到更大的警示作用。
⑤钱钟书的文学赏析文字无一字无来处,东方的、西方的、古典的以及现代的,他都广泛吸收,融会贯通,开创了全新的学术体式。
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因坚持传统教学的理念在国内中国画界脱颖而出,在教学上主张筑基于传统文脉,以经典解读、研习为桥梁,连通造化与心源。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4、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宠幸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随从
C.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D.然今卒困于此 卒:最终
5、下列诗句与“书画琴棋诗酒茶”等雅事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②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③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④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A.酒 茶 书 棋 B.茶 琴 画 棋
C.茶 棋 画 琴 D.酒 琴 书 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
石英
说起古镇,人们往往想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名宅深深几许,篷船桨声咿呀”。
其实,北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也极其丰厚,建筑素以博大厚重见长。只是由于战事频仍,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破坏甚烈。所幸的是,在一些稍为偏僻之处,还有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
那是在冀西蔚县参加一次作品研讨会之后,我们游览了冀晋两省交界处的古镇西古堡。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关门朝西谅是无误的,但居于城池什么部位,以我的感觉大致在西南部。不过它还只是瓮城的关门,进去之后是一圆形小广场,周围皆为壁立厚墙,可谓水泄不通,外有牌子说明瓮城的特殊作用,关门打狗是也。真正的“城门”坐北朝南,进门后即为古镇的市街,虽不甚宽,但严整。看得出,当年两侧市肆井然。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且造型亦有变化。总的色调是暗灰色,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愈往深处探进,愈能发现它作为古镇古堡的价值。明朝时,这一带已属边隘,北方的瓦剌等部落经常侵扰攻击边地平民,当局在这一带设关筑堡,地方民众也乐于参与,以保卫商旅百业及平民生活。
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而市肆店坊为辅。我们看了几户典型院落,果然都是明朝中后期的建筑,有的房檐和瓦垄破坏严重,有的椽木近于朽腐,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但大都能做到“修旧如旧”。在几户敞着的门前,三五位妇女在编织此地传统的工艺活计,有的是蝈蝈笼,有的是饰物之类,都做得很精巧,手头异常麻利。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气白赖地纠缠。我问她们是否这里的老住户,答曰:“几百年了,老辈就在这儿。”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
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旁侧还有一拉溜的仓廪堆栈般的厢房。因古镇当时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江南绿茶、山西煤炭来往贩运均自此经过。这西古堡也不总是刁斗金戈,厮杀竟月,也有算盘拨拉,彻夜声声;不仅有甲胄在身,血染战袍,也有长衫马褂,恭喜发财。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它不禁使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间却无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
在堡城靠北的左首,一处大四合院是本镇的办公机构。只见院内地砖缝隙和厚重房舍的瓦垅上,皆有青绿的杂草丛生,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情景,像是有意保持年深日久“原汁原味”的感觉。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莱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筑的寿命?
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城小,弹丸之地是其弱势,但转化为金刚钻更为齐心,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假如我生在当时,倒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
接近关门时,遇一村姑,虽不白皙,但眉眼俊朴;衣着虽欠时尚,却也干净合体。她显然看出我们是外来者,遂大方爽快地做了指点:“你们登上城墙,可以看到全城。”我们几个人依言攀上关门左侧残破的城垣,举目扇扫全城,果然在青苍中微含迷蒙,栉比中又有起伏。很静,静得使人稍觉肃穆。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
走出瓮城关门,一阵西南风吹来,风中夹杂一股农家积肥的气味,同时伴有蠓虫在脸上头上碰扰。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为什么,我也说不大清。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写“战事频仍”,交代了北方古镇存留少的一个原因,也流露出作者对“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
B.“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这句话,既指出了建筑的建造朝代依据,也体现了作者的丰富学识。
C.堡城面积小、人口少,在战事中难免处于劣势。作者却“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旨在突出其坚强不屈的品质。
D.在古镇特殊的环境浸染中,热情淳朴的村姑使得作者感受到西古堡的古风犹存,恍然间“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先引用诗句,意在突出江南古镇的特点已深入人心,进而引出对北方古镇的介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文中两次用了“原汁原味”这一词语,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形象地突出了西古堡的历史风韵。
C.“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运用对比,诗意地写出了古镇的沧桑变化。
D.“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这句话是作者的疑问,设置悬念,为后文内容做铺垫。
【3】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用了大量篇幅写作者的联想与感受,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
【4】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本文题目是如何统领全文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以亲身体验,通过将思与学对比,强调学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劝学》中,荀子论述螃蟹客观条件优越,但是却不能自己做栖身之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李白《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2)《逍遥游》用蜩与学鸠的发问“________”和斥鴳的疑问“_______”,与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对比,以突出“小大之辩”。
(3)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下阕中,“________”一句,结合视听,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忧国之情;而“____”一句则点出他们外战未归的原因。“至今读之,凛凛有生气”。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寓言《揠苗助长》讽刺那些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2)柳永的《望海潮》中,人们或“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尽情享受乐器给生活带来的愉悦。
(3)“兴”是《诗经》“六义”之一,被后世诗人继承并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在唐诗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欲速则不达, 。(《论语》)
(2)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 ,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4)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
(5)嗟乎! ,则足以拒秦。(杜牧《阿房宫赋》)
(6)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 ,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
(8)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自认为勇武不减当年,可以随时奔赴疆场,又担心朝廷对自己弃而不用,用而不信。
(2)《逍遥游》中写到,蜩与学鸠起飞后只能“__________________”;飞得不高时便落在地上,所以他们不解地诘问大鹏“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人已归去,林中鸟儿还在欢乐。然“__________________”,却不懂人的乐趣;人们只知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而“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①
钱起
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
徇禄仍怀橘②,看山免采薇③。
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
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④。
[注]①时钱起为蓝田县尉,从长安归蓝田,王维(时任给事中)曾作《送钱少府还蓝田》赠别。②怀橘,《三国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③薇:野菜名。④青琐闱:宫门上用青色装饰的连环花纹,借指朝廷、皇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下句中的“白云”与“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中的“白云”含义有所不同。
B.颔联对仗工整,用典恰切,“仍”“免”二字相承,表意丰富,坐实了“卑栖却得性”这句。
C.颈联上句意谓暮禽归飞,先于钱起所乘的马,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懑。
D.前两联自抒怀抱以表心志;后两联叙晚归情景,“暮禽”“新月”“霄汉”扣题中“晚”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父荔,陈太子中庶子。世南性沈静寡欲,笃志勤学,少受学于吴郡顾野王,精思不倦。善属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已之意。又问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天嘉中,荔卒,世南尚幼,哀毁殆不胜丧,陈文帝每遣中使至其家将护之。及服阕,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世南虽除丧,犹布衣蔬食。太宗升春宫,迁太子中舍人。及即位,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太宗重其博识,每机务之隙,引之谈论,共观经史。世南虽容貌懦懦,若不胜衣,而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必存规讽,多所补益。太宗尝谓侍臣曰:“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令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后高祖崩,有诏山陵务从隆厚,世南上封事谏,书奏不报,世南又上疏。时公卿又上奏请遵遗诏,务从节俭,因下其事付所司详议,于是颇有减省焉。其有犯无隐,多此类也。十二年,表请致仕,优制许之,寻卒,年八十一。太宗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未几,太宗为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之此诗,将何以示?”令起居郎褚遂良诣其灵帐读讫焚之,冀世南神识感悟。后数岁,太宗夜梦见之,有若平生。翌日,下制曰:“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备,文为辞宗,夙夜尽心,志在忠益。昨因夜梦,忽睹其人。且进谠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怀遗美,良增悲叹。宜资冥助,申朕思旧之情。”又敕图其形于凌烟阁。
(节选自《旧唐书·虞世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B.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C.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D.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宫,古代传说中东方青帝居住之地;也指皇子所居住的宫殿,代指皇子。
B.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代臣下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漏,称为封事。
C.优制,嘉奖的诏书。皇帝下的命令有制书、诏书等名目,制书是其中一种。
D.凌烟阁,唐太宗表彰功臣勋绩所建的楼阁,内悬挂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世南专心向学,最终文书兼擅。在文学上效法徐陵,徐陵说世南掌握了他的风格:向同郡僧人智永学习书法,精妙地掌握了他的书体。
B.虞世南恪守孝道,服丧严守礼法。虞世南年幼丧父,悲伤异常,身体几乎难以支持;服丧三年期满除去丧服后,虞世南仍然穿布衣,吃素食。
C.虞世南外柔内直,为臣敢言善谏。每谈到先代帝王为政的得失,一定劝谏;高祖遗诏有命,皇陵一定要高大,世南为此两次进谏。
D.虞世南竭忠尽智,死后深受追思。世南去世后,太宗哭得非常悲恸;后过了几年,太宗夜里梦见世南,第二天下诏书并表达了思念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重其博识,每机务之隙,引之谈论,共观经史。
(2)且进谠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怀遗美,良增悲叹。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朝李有叔在地方上当知府,他的家属仍然住在京城里。一天晚上,京城发来的公文到了,李有叔拆开阅读,发现里面夹有一封家书。于是,他把家书放在一边,阅读公文。读毕,吹熄公家的蜡烛,点上自己买的蜡烛,阅读家书。看完家书后,再点燃公家的蜡烛。这就是史载“灭烛看家书”的故事。
对于李有叔的做法,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这则材料的内容与寓意为基础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