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四平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李克强强调,要抢占流通业革命“先机”,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在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突破四大“瓶颈制约”。

    B. 各级党组织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态度,转变基层干部作风,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C. 围绕创新为理念,广发银行信用卡屡创行业“第一”,截至去年累计发卡量已达4140万张,信贷余额2431亿元。

    D. 网易集团CEO丁磊认为,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网购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消费方式的时候,这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军队改革必然会触碰到各种盘根错节的利益,也可能会在“深水区”遇到种种阻挠。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前行。

    B.正月初一出行的旅客本来就不甚了了,并且以短途为主,所以一向人涌如潮的车站此刻显得冷冷清清,与前几天的拥挤形成鲜明对比。

    C.在台州打工的小郑被人劫持,他打电话假意向人借钱,却用温州方言向哥哥求救,听不懂方言的劫匪不知所云,还以为钱马上就能到手。

    D.过去两周,这家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处于关停状态。危急时刻,湖南商会伸出援手,帮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这家企业最终起死回生

     

  •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为了彰显春晚分会场吉林长春作为中国汽车城的特色和    ,现场两位主持人竟然坐在瞬间组装起来的一辆小轿车中,这场景让电视机前收看直播的观众    。在春晚井冈山分会场上,歌手吉克隽逸演唱《映山红》时,直播画面上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一群彩蝶翩翩起舞,    。这些是AR技术应用于现场直播产生的效果。

    A.丰采  目瞪口呆  惟妙惟肖

    B.风采  瞠目结舌  惟妙惟肖

    C.风采  目瞪口呆  栩栩如生

    D.丰采  瞠目结舌  栩栩如生

  • 5、对下面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开头三句,作者用七组叠字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体内心世界,写得极富层次感。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明写花,也是明写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D.全词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北雁南飞、黄花零落、秋雨连绵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藻行(节选)

       

    蕰草打了来是准备到明春作为肥料用的。江南一带的水田,每年春季“插秧”时施一次肥,七八月稻高及人腰时又施一次肥。在秀生他们乡间,本来老法是注重那第二次的肥,得用豆饼。有一年,豆饼的出产地发生了所谓“事变”,于是豆饼的价钱就一年贵一年,农民买不起,豆饼行也破产。

    贫穷的农民于是只好单用一次肥,就是第一次的,名为“头壅”;而且这“头壅”的最好的材料,据说是河里的水草,秀生他们乡间叫做“蕰草”。

    打蕰草,必得在冬季刮了西北风以后;那时风把蕰草吹聚在一处,打捞容易。但是冬季野外的严寒可又不容易承受。

    失却了豆饼的农民只好拼命和生活搏斗。

    财喜和秀生驾着一条破烂的“赤膊船”向西去。根据经验,他们知道离村二十多里的一条叉港里,蕰草最多;可是他们又知道在他们出发以前,同村里已经先开出了两条船去,因此他们必得以加倍的速度西行十多里再折南十多里,方能赶在人家的先头到达目的地。这都是财喜的主意。

    西北风还是劲得很,他们两个逆风顺水,财喜撑篙,秀生摇橹。

    西北风戏弄着财喜身上那蓝布腰带的散头,常常揽住了那支竹篙。财喜随手抓那腰带头,往脸上抹一把汗,又刷的一声,篙子打在河边的冻土上,船唇泼剌剌地激起了银白的浪花来。“哦——呵!”从财喜的厚实的胸膛来了一声雄壮的长啸,竹篙子飞速地伶俐地使转来,在船的另一边打入水里,财喜双手按住篙梢一送,这才又一拖,将水淋淋的丈二长的竹篙子从头顶上又使转来。

    财喜像找着了泄怒的对象,舞着竹篙,越来越有精神,全身淌着胜利的热汗。约莫行了十多里,河面宽阔起来。广漠无边的新收割后的稻田,展开在眼前。发亮的带子似的叉港在棋盘似的千顷平畴中穿绕着。水车用的茅篷像一些泡头钉,这里那里钉在那些“带子”的近边。疏疏落落灰簇簇一堆的,是小小的村庄,隐隐浮起了白烟。而在这朴素的田野间,远远近近傲然站着的青森森的一团一团,却是富人家的坟园。有些水鸟扑簌簌地从枯苇堆里飞将起来,忽然分散了,像许多小黑点子,落到远远的去处,不见了。

    财喜横着竹篙站在船头上,忽然觉得眼前这一切景物,虽则熟悉,然而又新鲜。大自然似乎用了无声的语言对他诉说了一些什么。他感到自己胸里也有些什么要出来。

    “哦——呵!”他对那郁沉的田野,发出了一声长啸。

    西北风把这啸声带走消散。财喜慢慢地放下了竹篙。岸旁的枯苇簌簌地呻吟。从船后来的橹声很清脆,但缓慢而无力。财喜走到船梢,就帮同秀生摇起橹来。水像败北了似的嘶叫着。不久,他们就到了目的地。“赶快打罢!回头他们也到了,大家抢就伤了和气。”

    财喜对秀生说,就拿起了一副最大最重的打蕰草的夹子来。他们都站在船头上了,一边一个,都张开夹子,向厚实实的蕰草堆里刺下去,然后闭了夹子,用力绞着,一拖,举将起来,连河泥带蕰草,都扔到船肚里去。

    叉港里泥草像一片生成似的,抵抗着人力的撕扯。河泥与碎冰屑,又增加了重量。财喜是发狠地搅着绞着,他的突出的下巴用力扭着,每一次举起来,他发出胜利的一声叫,那蕰草夹子的粗毛竹弯得弓一般,吱吱地响。

    “用劲呀,秀生,赶快打!”财喜吐一口唾沫在手掌里,两手搓了一下,又精神百倍地举起了蕰草夹。

    秀生那张略带浮肿的脸上也钻出汗汁来了。然而他的动作只有财喜的一半快,他每一夹子打得的蕰草,也只有财喜一半多。然而他觉得臂膀发酸了,心在胸腔里发慌似的跳,他时时轻声地哼着。

    带河泥兼冰屑的蕰草渐渐在船肚里高起来了,船的吃水也渐渐深了。财喜每次举起满满一夹子时,脚下一用力,那船便往外侧,冰冷的河水便漫上了船头,浸过了他的草鞋脚。他已经把破棉袄脱去,只穿件单衣,可是那蓝布腰带依然紧紧地捆着,从头部到腰,他像一只蒸笼,热气腾腾地冒着。

    欸乃的橹声和话语声从风里渐来渐近了。前面不远的枯苇墩中,闪过了个毡帽头。接着是一条小船困难地钻了出来,接着又是一条。

    “啊哈,你们也来了吗?”财喜快活地叫着,用力一顿,把满满一夹的蕰草扔在船肚里了,于是,狡猾地微笑着,举起竹夹子对准了早就看定的蕰草厚处刺下去,把竹尽量地张开,尽量地搅。

    “嘿,怪了!你们从哪里来的?怎么路上没有碰到?”

    新来的船上人也高声叫着。船也插进蕰草阵里来了。“我们吗?我们是……”秀生歇下了蕰草夹,气喘喘地说。

    然而财喜的元气旺盛的声音立刻打断了秀生的话:

    “我们是从天上飞来的呢!哈哈!”

    一边说,第二第三夹子又对准蕴草厚处下去了。

    “不要吹!谁不知道你们是钻烂泥的惯家!”新来船上的人笑着说,也就杂乱地抽动了粗毛竹的蕰草夹。

    财喜不回答,赶快向拣准的蕰草多处再打了一夹子,然后横着夹子看了看自己的船肚,再看看这像是铺满了乱布的叉港。他的有经验的眼睛知道这里剩下的只是表面一浮层,而且大半是些萍片和细小的苔草。

    他放下了竹夹子,捞起腰带头来抹满脸的汗,敏捷地走到了船梢上。

    洒滴在船梢板上的泥浆似乎已经冻结了。财喜那件破棉袄也胶住在船板上,财喜扯了它起来,就披在背上,蹲了下去,说:“不打了,这满港的,都让给了你们吧。”

    “嘿!拔了鲜儿去,还说好看话!”新来船上的人们一面动手工作起来,一面回答。

    这冷静的叉港里登时热闹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提到“豆饼的出产地发生了所谓‘事变’”,将小说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说明江南农民的生活困境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

    B.小说巧妙地运用动词来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财喜撑篙时的“按”“送”“拖”等词,打蕰草时的“刺”“绞”“拖”等词,都极具表现力。

    C.小说擅长描写心理,如“大自然似乎……他感到自己胸里也有些什么要出来”,准确抓住财喜的感情变化,开掘出人物内心的细波微澜。

    D.小说的结尾“这满港的,都让给了你们吧”写出了财喜的善意,而“拔了鲜儿去,还说好看话”则透出其他打蕰草农民的愤怒和嘲讽。

    【2】茅盾回忆《水藻行》的创作时说:“我写这篇小说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塑造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的形象。”请以财喜为例,谈谈本文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农民的形象”。

    【3】本文从哪些方面渲染了具有悲剧意味的艺术氛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由人乎哉?(《论语》)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战争的悲壮、残酷。

  •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漫漫人生路触动诗人几多感慨:涉江采芙蓉,诗人情有所系,写道“采之欲遗谁,______”;对酒当歌,鲍照心有所感,写道“酌酒以自宽,______”。

    (2)《论语》中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李白以“___________”表白心志,面对权贵不卑不亢,是中国文学史上狷介之士的杰出代表。

    (3)“独坐书斋自吟啸”是古今读书人的乐事,归有光居于窄小的“项脊轩”,“借书满架,____________,万籁有声”。

    (4)卒章显志是史论的常用手法。贾谊的《过秦论》以“_______”总结全文,指出秦亡原因,暗示统治者应施行“仁政”;苏洵的《六国论》以“苟以天下之大,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收束全篇,表明对屈辱赂敌的不满。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乘坐辇车来到秦国的宫人,当初的身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情感表达千回百转,其中巧借“问君”引出旅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出师表》中谈到,若能用好先帝选拔的人才,勤向他们咨询并落实,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出自柳永的《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运用对比手法,写从不同视角欣赏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速,转欲志长勤。

    秉来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3)你是否同意“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中体现出的劳动观,并说明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日;“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日:“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口:“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鞭,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回:“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贵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身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连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陶渊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B.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D.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司马,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

    B.祭酒,本指在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需长者立主位,面南酹酒祭神开席。引申为对同辈或同官中年高望重者的尊称,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

    C.绶,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后用来拴勋章。文中“解绶去职”是指陶渊明解下绶带,此后便取消了这一官职。

    D.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辞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悠然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跑步是颇受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根据距离划分,有长跑、中长跑、短跑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距离,其节奏、姿势、发力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参与跑步,能丰富我们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引发我们对个人乃至国家在行进中诸多事与理的联想和思考,从中获得教益和启示。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