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
②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
④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⑤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A.③①⑤②④
B.②③④①⑤
C.③①⑤④②
D.④②③①⑤
2、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如《恐龙无处不在》,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B.《社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选文用第一人称写“我”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C.学习仿写,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仿写只是写作入门的途径之一,要想真正把文章写好,还有待自己进一步创造。
D.《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3、下面各项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项是( )
A.7月27日,由中共哈尔滨市委网信办主办的第二届“冰城好网民”评选活动正式公布。
将“公布”改成“启动”。
B.4月29日,枫叶奥莱联合枫叶小镇温泉度假村,开展亲子竞赛、恐龙展、自助烧烤、购物有奖、整点摇奖,迎接五一小长假。
将“开展”改成“举办”。
C.人体依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维持机体运转,进而供给基本能量。
将“维持机体运转”和“供给基本能量”调换位置。
D.难道我们能否认获得奥运冠军的跳水小将不是中国人的骄傲吗?删掉“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思想内容是否健康,应是衡量好作品的重要标准。
B.我们在作文中,应尽量避免不写错别字。
C.雷锋的钉子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D.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企业家的报告。
5、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表现了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
B.《散步》通过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C.《论语》,佛家经典著作,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品有《骆驼祥子》 《龙须沟》 《茶馆》《四世同堂》等。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圈套/圈养 累赘/连篇累牍 恰如其分/分道扬镳
B.戏谑/虐待 殉职/徇私舞弊 不落窠臼/引咎辞职
C.轧钢/倾轧 纤细/纤尘不染 曲径通幽/曲高和寡
D.梗概/灌溉 撇嘴/惊鸿一瞥 怆然泪下/满目疮痍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踌躇(chú) 奔丧(sàng) 虬枝(qiú) 锐不可当(dāng)
B.冗长(rǒng) 恶劣(liè) 荷担(hé) 殚精竭虑(dān)
C.记载(zǎi) 遒劲(jìn) 仲裁(zhòng) 潜滋暗长(qiàn)
D.要塞(sài) 遏制(è) 依傍(bàng) 丈夫之冠(guàn)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琅嬛福地记(节选)
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实,”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合,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②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③,曰“琅嬛福地”。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襄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望石再拜而去。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④。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注释)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厝文学家。②扃钥(jiǒng yuè):门户锁钥。③署篆(shaǔ zhuàn):署印。因官印皆刻篆文,故名。④薜荔(bì lì):木本植物。茎蔓生。叶子卵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便要还家________
(2)缘溪深入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视其所枕书,莫能辨,茂先异之。
【3】(甲)文中,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4】(甲)文中渔人“遂述,不复得路,(乙)文中张茂先“路迷不得至”。请说说作者为何这样写。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题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趙(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诗中首句写菊花开的季节与百花不同,不与百花为伍,表现了其孤芳自赏的个性。
B.第二句写菊花独立开放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没有穷尽,表现菊花独立寒秋的乐趣。
C.“北风”指寒风,双关语,也指元朝的残暴势力,表现自己绝不会变节投降的决心。
D.诗人以菊花独特、坚强的个性寄予了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爱国情操。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伴随着“寻找最美声音读书读报”大型公益活动的开展,书香漂流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包括滨海公园在内的55个漂流书籍点参与活动,覆盖中小学校、企业车间、社区活动中心和部队基地等城区多地,充分将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空间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用书页和文字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营造了全民阅读的氛围。书香漂流活动还推出了“全民阅读•志愿风采”微信图书借阅平台,利用“互联网+阅读”进一步营造浓厚的阅读气氛。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甜美的享受。每次阅读,犹如沐浴和煦的春风,使你神清气爽;每次阅读,犹如品尝甘醇的美酒,使你回味无穷;每次阅读, , 。与书为伴,你的人生会更精彩。
11、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1)油蛉在这里低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就是一个高尚的人,________________,一个有道德的人。
(4)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同样的季节,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所蕴含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早春时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感慨时序交替,新旧更迭:“_________,__________。” 暮春时节,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发出了个人与时代的悲叹:“______,_______。”
12、小说中人物的“义举”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写出下面回目中“义”的相关情节,并从中分析猪八戒的形象。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西游记》三十一回
13、关于移动支付
(材料一)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移动支付属于电子支付方式的一种,但因其与移动通信技术、无线射频技术、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所以有自己的特色。
移动支付首先体现在移动上。这种支付方式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作为载体,而用户除了睡眠时间,移动设备一般伴随在身边,其使用时间远高于PC。载体随身携带的移动性, ① (解除 消除)了距离和地域的限制。用户只要申请了移动支付功能,便可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地完成整个支付与结算过程。交易时间成本低,减少往返银行的交通时间和支付处理时间。除了支付过程很方便外,移动支付区别于传统的银行卡支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个人账户管理上也很方便。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业界的主流,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手机使用移动互联网,在准备付钱时打开手机中的支付宝钱包或微信钱包给收银员扫一下就完成交易了,不用找零,不用签字,资金实时到账。用户还随时随地查询账户余额、交易记录、修改密码等,管理自己的移动支付账户,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或者UTK菜单对离线钱包进行空中充值,减少了去营业厅或者充值点的麻烦,充分体现移动支付方便的特点。
移动支付作为电子商务最为重要的支付环节,直接涉及用户和运营商的资金安全,所以,支付安全是移动支付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互联网上,PC用户信息是可以被搜集的;而移动设备用户显然不需要让他人知道甚至共享自己设备上的信息,移动设备的隐私性 ② (保证 保障)了支付的安全。移动支付采用的高安全级别的智能卡芯片,和目前的银行磁条卡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当然,移动支付不能说没有一点风险。手机仅仅作为通讯工具时,密码保护并不是特别重要,但作为支付工具时,丢失手机、密码被攻破、病毒木马等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损失。诈骗短信、骚扰电话也造成了一定的手机支付风险。另外,由于移动支付涉及的当事人多,法律关系复杂,再加上移动支付使用计算机及通信等先进技术,因此在移动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法律纠纷。一旦发生纠纷,银行、电信、客户将处于尴尬境地。
(材料二)
(材料三)
据北青网报道,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作为新生事物的移动支付,老年人接受起来肯定会慢一些,甚至会有排斥的可能,因为他们会喜欢传统的支付手段。记者在社区针对老年人使用移动支付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55岁至65岁这个年龄段里,50%以上老人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使用范围涵盖日常购物、收发红包、家庭缴费、共享单车等很多方面。而在65岁至70岁年龄段,33%的老年人每周会使用移动支付3次以上,使用范围和第一年龄段老人区别在共享单车的使用。而在70岁以上年龄段,33%的老年人每周使用移动支付1次。
【1】从(材料一)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
①处应填______ ②处应填______
【2】读完以上三则材料,请你说说移动支付有哪些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用户只要申请了移动支付功能,便可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地完成支付与结算过程,还可以进行个人账户管理。
B.手机仅仅作为通讯工具时,密码保护不重要,但作为支付工具时,丢失手机、密码被攻破、病毒木马等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损失。
C.使用移动支付时,用户信息是可以被搜集的,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
D.移动支付的用户很广,50%以上老人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原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项针对老年人的调查显示,超七成老人欢迎移动支付,而且在所有能够掌握移动支付的老人中,靠自己摸索学会手机支付的占比达到68%。但仍有15%左右的老年人持观望态度。一部分老人认为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太好掌握,想找个人来教,孩子不在身边,社区也没有相关人员传授。另外,视力下降看不清手机屏幕,或者记忆力减退导致记不住密码,在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产生种种不便。还有7%的老人对老年人使用移动支付持否定态度,认为容易上当受骗。这是极少数的一个群体,社会或商家应当考虑他们的需求,尽可能提供弥补的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请你从手机生产厂商、社区管理者、电信监管部门这三者分别提一条建议,以促进老年人使用移动支付。
14、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下面小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怀疑精神”。
【2】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怀疑”“辩论”“评判”“修正”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换?为什么?
15、升入初中,每次返校前父母的叮咛,让我们感到幸福;在学校,老师的关怀与同学的帮助让我们感到温暖,请以“写给 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根据需要恰当运用表达方式。600字左右。③按书信格式写作。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