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没收 名媛(yuàn) 夸夸其谈 发号施令(hào)
B.崇高 枯燥(zào) 多愁善感 酣畅淋漓(hān)
C.聒躁 摸索(suǒ) 精疲力碣 混为一谈(hǔn)
D.纯萃 闭塞(sài) 若无其事 高屋建瓴(líng)
2、选出与“籍吏民,封府库”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B.刑人如恐不胜
C.沛公奉卮酒为寿 D.沛公欲王关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 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 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 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 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 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 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
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
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 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 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 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 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
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 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 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 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 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 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 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 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 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 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 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 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 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 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 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 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 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 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 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 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2】“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 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既叹国又叹自身遭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概括秦王朝的暴政让百姓生活在压抑之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当人们漫步秦淮河畔的乌衣巷中,除了会想起“乌衣巷口夕阳斜”,还会在这“_________,_________”中想起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
5、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_______。(秦观《________·郴州旅舍》)
(3)王维《终南山》中描写终南山雄伟气势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了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我夸耀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恳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请求。
(2)《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回家后,四处走走看看,看到云从山头冒出,鸟飞回巢中的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也曾出现过。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的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的狼狈情景作反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中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将诗歌比拟为树,把思想感情比作树根,认为语言、声韵、思想都是由“情”衍生出的,这在《与元九书》表述为八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鲍照《拟行路难》中,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密度,最后却只得把巨大悲慨强咽下去,体现这种痛苦隐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响烘托出蜀道之险。
(4)杜甫的《蜀相》中,描绘了祠堂内美好春景又融进了崇敬与追怀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柳永《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写出了居民住宅的雅致。
(6)姜夔《扬州慢》中化用杜牧诗句虚写过去扬州的繁华景况,用“__________________”实写眼前扬州的荒败凄清,突出词人的“《黍离》之悲”。
(7)《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借用典故,道出了诗人无利禄之心,希望远离官场追求自在生活的心声。
(8)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10、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琰字瑗度。安少子。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与从护军淡虽比居,不往来,宗中子弟惟与才令者数人相接,拜著作郎,转秘书丞,累迁散骑常侍。符坚之役,安以琰有军国才用,出为辅国将军,以精卒八千与从兄玄俱陷阵破坚,以勖封望蔡公。寻遭父忧去官,服阕,除征虏将军、会稽内史。顷之。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将军如故。又遭母忧,朝廷疑其葬礼。时议者云潘岳为贾充妇《宜城宣君诔》云昔在武侯丧礼殊伦伉俪一体朝仪则均谓宜资给葬悉依太傅故事先是,王珣娶万女,珣弟珉娶安女,并不终,由是与谢氏有隙。珣时为仆射,犹以前憾缓其事。琰闻耻之,遂自造辒辌车以葬,议者讥之。会稽王道子以为司马,右将军如故。孙恩作乱,加督吴兴、义兴二郡军事,讨恩。恩逃于海岛,朝廷忧之,以琰为会稽内史。琰既以资望镇越土,议者谓无复东顾之虞。及至郡,无绥抚之能,而不为武备。将帅皆谏曰:“强贼在海,伺人形便,宜振扬仁风,开其自新之路。”琰曰:“苻坚百万,尚送死淮南,况孙恩奔衄归海,何能复出!若其复至,正是天不养国贼,令速就戮耳。”遂不从其言。恩后果复寇浃口。琰遣参军刘宣之距破恩。既而上党太守张虔硕战败,群贼锐进,人情震骇,咸以宜持重严备,且列水军于南湖,分兵设伏以待之。琰不听。贼既至,尚未食,琰曰:“要当先灭此寇而后食也。”跨马而出。广武将军桓宝为前锋,摧锋陷阵,杀贼甚多,而塘路迮狭,琰军鱼贯而前,贼于舰中傍射之,前后断绝。琰至千秋亭,败绩。琰帐下都督张猛于后斫琰马,琰堕地,与二子俱被害。诏以琰父子陨于君亲,忠孝萃于一门,赠琰侍中、司空,谥曰忠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议者云/潘岳为贾充妇《宜城宣君诔》云/昔在武侯/丧礼殊伦/伉俪一体/朝仪则均/谓宜资给/葬礼悉依太傅故事/
B. 时议者云潘岳/为贾充妇《宜城宣君诔》云/昔在武侯/丧礼殊伦/伉俪一体/朝仪则均/谓宜资给葬礼/悉依太傅故事/
C. 时议者云/潘岳为贾充妇《宜城宣君诔》云/昔在武侯/丧礼殊伦/伉俪一体/朝仪则均/谓宜资给葬礼/悉依太傅故事
D. 时议者云潘岳/为贾充妇《宜城宣君诔》云/昔在武侯/丧礼殊伦/伉俪一体/朝仪则均/谓宜资给/葬礼悉依太傅故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旧时在本名以外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字一般与本名含义相关。
B. 著作郎是官职名,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的官职,其属官有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
C. 司马是古代重要的军职,殷周时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白居易就管担任过此重职。
D. 忠肃,谥号,文中指谢琰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含有褒义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琰少有才名,不喜结交,谢琰年轻时就凭才能闻名于时;他胸怀大志,从不与堂兄护军谢淡来往,只与有才德的宗族子弟交往。
B. 谢琰具有才名,因功封爵。在苻坚之战中,他因军政才干被任命为辅国将军,与谢玄冲锋陷阵,大破敌军,因战功卓著被封望蔡公。
C. 谢琰为人至孝,不顾非议、父亲去世后,他离官守孝直至丧期结束;母亲去世后,他自造送丧车安葬母亲,由此引起议论者的讥讽。
D. 谢琰自负轻敌,以身殉国。面对逃到海岛上的叛贼孙恩,他认为不足为虑,不听劝谏;后赋兵来犯,他被下属陷害,朝廷对其忠君爱国行为予以褒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琰既以资望镇越土,议者谓无复东顾之虞。
(2)强贼在海,伺人形便,宜振扬仁风,开其自新之路。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所以有如此底气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中国拥有14亿全世界所有民族中最吃苦耐劳、最勤奋的人民,他们有着自己非常重要的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力量;是因为中国有社会稳定这个前提和要件为其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是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坚强的综合国力,基础实力和创新能力……
材料二: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以“底气”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主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