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赤峰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尽管克隆技术引发的多方面问题尚有许多难以明确给予定论,但对生殖性克隆人试验应当严格禁止。

    B. 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C. 兰州夜空在发生不明强光巨响事件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空前关注,但“天外来客”的残骸至今仍未寻得。

    D.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企业家不仅开始投资民办教育,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而且国外教育机构也纷纷抢滩我国教育市场。

  • 2、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奋斗, (1) 不同于西方  (2)靠内部的工业化,(3)靠对其他国家的殖民和掠夺崛起;(4)不同于其他许多经历过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曾经完全丧失了历史的连续性,被迫在经历了完全的殖民化过程后再独立。中国(5)付出过惨痛的代价,(6)它的历史连续和现代化的国家转型一直在持续。

    (1)  (2)  (3)(4) (5)(6)

    A. 不仅 只   也   既   /   那么

    B. /   既 又   也 虽然  但

    C. 不但 /   还   而且  因为  所以

    D. 既   仅 / 并且 不是  而是

     

  • 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也称“两京”。

  • 4、下列句子中对“幸福”一词充当的句子成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生活真幸福。 ②我们生活得很幸福。 ③幸福来之不易。 ④幸福生活万年长。

    A.谓语 补语 主语 定语

    B.谓语 宾语 主语 定语

    C.补语 谓语 主语 定语

    D.谓语 谓语 状语 主语

  •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社会发展来看,水与人们生活 ,已经成为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所以大家要养成节水的习惯。

    建设法治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参与者和践行者,因此,法治中国并不仅限于庙堂之论,而是与每个公民

    作为人民公仆,只有与国家和人民 ,把个人的荣辱、安危置之度外,才会得到群众的赞成,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

    A.息息相关 休戚与共 休戚相关  

    B.休戚相关 休戚与共 息息相关

    C.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 休戚与共

    D.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休戚与共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总之,诗人要有以诗歌照亮社会、照亮人生的责任。诗人要在创作中反映火热的新时代生活,用诗歌艺术的光芒去照亮时代和人民。也就是说,诗人们要以充满独特个性体验的诗作,去反映具有共性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在社会公共空间中彰显诗性的光芒。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多姿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当下一些诗人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对立起来,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和人民。

    C.只要诗人心怀远大志向,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就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D.新歌创作在表现诗人独特情怀的同时,也要表现广阔的社会人生,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要具备能使人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材料一重在论证新诗创作如何警惕“假大空”。

    B.真情是崇高产生的充分条件,所以诗人在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驱使下所创作的诗歌是具有崇高美的。

    C.为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诗人不应关注社会生活的表象,而应关注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

    D.“江小白/一个人/深夜/买醉”,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在进行诗歌写作时,不妨更多地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质、如何在修辞上营造一种他人难以模仿的难度感。

    B.诗歌是心灵颤动和诗意传递,但不可能离开特定社会历史语境,如果面对时代和人民“失语”,就只能是阁楼里的低吟浅唱和孤芳自赏。

    C.诗歌走进地铁,走进综艺节目,走进音乐舞蹈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诗歌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

    D.在新时代,诗人要不断增强脚力,走得足够远。诗人一定要接受山水自然的教育,同山水对话,与自然谈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方法。

    【5】习近平总书记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请结合材料,以新诗创作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用“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亡国原因。

    (2)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苏轼以酒祭奠江月寄托其旷达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文末写出了作者与客人谈话结束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心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蜀道之高危,仿佛在星辰之间穿行,令人空自嗟叹。

    (3)天宝三载,李白受权臣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际,朋友不惜重金为其饯行,《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此次宴会的盛况。

  •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则选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诗,应是“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运用互文手法描写六国积累珍宝过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谓“列锦”,即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的一种修辞。古代诗人常借此修辞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不论身处何地都满怀忧国忧民的政治理想抱负。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和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生命的渺小。

    (3)李白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湍、瀑等多种意象飞快从眼前闪过,目不暇接,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我们在异乡遭遇失意,且发现与他人境遇相似时,可以借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抒发感慨。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钉子与粮食作比,突出了秦王的奢靡。

    (3)小刚在山中漫步,他听到杜鹃(又名“子规”)啼叫,于是想起了唐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高适的《燕歌行并序》,回答下面的问题。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诗人把“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起来,有何表达作用?

    2简要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的修辞效果。

    3有人认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深虑

    [明]方孝羸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向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著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木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B.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C.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D.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文体。是一种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

    B.“兵革”指兵器及甲胄等军械装备。亦引申指军旅、军事、战争或兵将等。

    C.“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太宗”,皇帝庙号。开国第二位君主多以此称呼。如唐太宗、宋太宗。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的中心问题是“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指出思虑天下大事的人往往考虑不周到。

    B.文章第二、三两段主要采用事例论证,由古及今,阐述了“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的道理。

    C.作者认为,很多事情不是智谋思虑所能够料定的,统治者唯有顺应天命,积善行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家保持发展。

    D.文章把朝代兴亡的一切问题归之于天道,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但本文毕竟触及了封建统治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后世君主有警戒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2)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3)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约一百年前,青年梁漱溟曾发出困惑:“这个世界会好吗?”

    还是一百年前,英国某家报纸给读者出了个思考题:这个世界的问题出在哪里?作家切斯特顿的回答很有道理:“先生们,在我。”

    切斯特顿也回答了梁漱溟的提问。人类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出了问题,但终究会好起来,因为在我。

    跨越世纪的问答,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