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东汉以前都在北方黄河流域,后来才逐渐转移到南方._____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长江流域.( )
A. 东汉末年 B. 隋朝 C. 唐朝 D. 宋代
2、杜甫的诗歌是以盛唐人的眼光去观察和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关于杜甫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②他的诗多反映复杂动荡的历史年代面貌,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③他最著名的诗篇就是“三吏”和“三别”
④由于他的创作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琉诛承相胡惟庸。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立下圣旨,“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明大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 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4、“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红白黄绿蓝颜色油的脸,一边唱一边喊,哇呀呀呀 呀!……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这首歌词体现了
A.京剧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B.中国传统节日喜庆欢快的场景
C.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D.小说创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下图中的“三宝庙”位于马来西亚,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访问马六甲而建的。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根本原因是
A. 海上交通发达
B.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 指南针用于航海
D. 造船技术高超
6、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归一”的民族
A.蒙古族
B.突厥族
C.契丹族
D.党项族
7、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作者作品风格委婉、细腻、清秀,感情真挚,明白如话。该词人是( )
A. 苏轼 B. 辛弃疾 C. 陆游 D. 李清照
8、下列著作中,被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
B.
C.
D.
9、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并被黄袍加身的是( )
A. 赵匡胤 B. 赵构 C. 宋钦宗 D. 宋徽宗
10、下面是四位同学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原因的不同认识,其中有一同学的认识不能得到史实的有效支撑的是
A. 圣君的出现是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础
B. 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淾
C. 统治者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D. 统治者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11、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
A.唐高祖
B.宋太祖
C.唐太宗
D.宋高宗
12、明代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著作,下列人物与著作搭配正确的是
A. 李时珍与《几何原本》
B. 徐光启与《本草纲目》
C. 徐霞客与《农政全书》
D. 宋应星与《开工开物》
13、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2组添一个适当的词,使第2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①景帝→文景之治 ②→康乾盛世
A.顺治帝 B.乾隆帝 C.光武帝 D.隋文帝
14、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A.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
B.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C.科举制的创立
D.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15、下表说明五代时期延续了
A.北方稳定的政局 B.藩镇割据的局面
C.民族政权的并立 D.阶级矛盾的尖锐
16、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下列配图与材料表述不相符的是
A.泥活字版 B.舞蹈陶俑 C.持罗盘陶俑 D.火铳
17、开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由此可知,明朝的科举制( )
A.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扩大了选拔官吏的范围 D.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18、活字印刷术是由哪位匠人发明的?( )
A.毕昇
B.沈括
C.王祯
D.郭守敬
19、下列诗句属于李白的是
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著名瓷都的城市是
A.苏州 B.福州 C.景德镇 D.杭州
21、安史之乱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____,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____的局面。
22、请写出建立下列政权的民族:
(1)辽—— (2)西夏——
(3)金—— (4)元——
23、清朝颁布“禁海令”,不许片帆出海的皇帝是________。
2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是________ ______。
25、金灭北宋:_____年,金军攻破开封,____灭亡。
知识点3 南宋的偏安
26、隋炀帝时,_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清朝的________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得发展和进步。
27、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
28、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_____矛盾逐渐突出。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9、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________。
30、宋元时期中外交通概况:宋代由于_______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_______建立后,海路和陆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31、陆羽 “诗圣”《茶经》
杜甫 “诗仙”《玄秘塔碑》
李白 “画圣”“三吏”“三别”
吴道子 “笔谏” 《蜀道难》
柳公权 “茶神” 《送子天王图》
32、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作品。
(1)司马光的代表作——
(2)王祯对木活字技术作系统总结的作品——
(3)成书于明代的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33、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关于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材料二
(2)请指出材料二中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名称。岳飞抗金的史实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从这个图示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段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怎样的?
材料三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平西夏,灭女真”有关的是哪个民族?请写出该民族完成“天下为一”任务的具体时间。“天下为一”之后我国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大家庭又新添了一位什么新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