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属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的是( )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坚持政治体制改革
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坚持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这种“解放”侧重于:
A.民主政治的建设 B.人民思想的解放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3、2018年3月28日,中韩两国在仁川国际机场举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中国迎回20位“最可爱的人”。他们曾经的战友是
A.焦裕禄 B.雷锋 C.黄继光 D.邓小平
4、1949 年 10 月 1 日的开国大典是永载中华史册的伟大历史时刻。下列关于“这一时刻”的研究资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A.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
B.学者著作中的有关开国大典的描写
C.开国大典亲历者的回忆录
D.开国大典时的新闻照片和影像资料
5、深圳又一次依托特殊的地缘地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为我国的对外开放闯出了新路,提供了经验。深圳“闯出新路”得益于
A.沿海城市众多 B.一国两制的落实
C.工业基础雄厚 D.建立了经济特区
6、1958年6月,毛泽东说:“中国人民是一穷二白,这看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因为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标语是
A.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B.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 以粮为纲,以钢为纲
D. 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7、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时代需要正能量。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身上体现出的正能量(时代精神)是
A. 国际英雄主义精神
B. 救亡图存的大无畏精神
C. 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D.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
8、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正处在“十三五” 规划之际。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 )
A. 1949年 B. 1953年 C. 1956年 D. 1957年
9、“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
A. 两岸经济互补互利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D. 共同繁荣
10、上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对手工业的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1、下列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外交活动有
A.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港澳回归
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承办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2、目前,我国“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正在进行中,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
A.重工业
B.手工业
C.轻工业
D.农业
13、20世纪50年代初,小敏的姥爷赶上了好时候,有一天他分到了土地、房子和一头牛。他赶上的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14、下列关于祖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人民海军成立于1950 年
B.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军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支舰队
C. 人民全军建立之初,飞机主要靠我国自行研制,走国产化的道路
D. 1966 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它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15、老照片是历史的记忆。下面这张老照片是镇江市大炼钢铁的重要基地——象山炼铁厂的小高炉群,它拍摄的历史时期是
A.一五计划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6、(人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饰,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上,而是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欧洲人这样的“改变”始于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1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我国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如表)。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门类齐全
C.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地区分布均衡
18、“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有
①国家富强 ②民族振兴 ③人民幸福 ④共同富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中国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由材料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①中国共产党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②战争的正义性 ③国际援助
④国民党的抗战起到了牵制作用 ⑤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⑥全民族的抗战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⑥
20、表中不同身份职工人数变化的原因是
时间 | 全民所有制职工 | 公私合营制职工 | 私营 职工 |
1952年 | 1080万 | 26万 | 367万 |
1957年 | 2103万 | 346万 | 2.5万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1、强军保障:强调军队_____________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2、西藏和平解放:意义:祖国____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_____的目标。
24、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______;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______。
2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______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6、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前提:“________”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谈判:(1)中英谈判:1984年12月,中英正式签署___________,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__________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葡谈判: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_________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回归:
香港回归: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交接仪式。江泽民主席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________正式成立。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举行________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________,在完成________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7、______年12月,在经过15年的谈判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28、______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______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9、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 ____________ 。1997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 ___________ 。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1、学校要求每班办一期以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板报,因为太多,不知道怎么选,你帮他选择一下。(至少三个标注时期)
3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现民族独立梦,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什么?
(3)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的是什么地方?它的回归有什么意义?
33、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统一于何时?
(2)汉武帝时代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思想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西汉是怎样加强对新疆(西北地区)的管辖的?
(4)明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许多措施,请列举一例。清朝哪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5)以“达赖”为首的少数藏独分子企图策划西藏独立,请你用元朝和清朝前期各一件历史史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和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摘自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使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和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摘自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四: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什么样的经济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制定实施了什么重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