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告罄(qìng) 盔甲(kuī) 嗥鸣(áo) 相得益彰(zhāng)
B.遒劲(qiú) 奇数(jī) 吞噬(shì) 义愤填膺(yīng)
C.谰语(lán) 抽搐(chù) 冗杂(rǒng) 略胜一筹(chóu)
D.砭骨(biān) 阴霾(mái) 悲怆(chuàng) 戛然而止(jiá)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漂白(piǎo) 取缔(dì) 屏息(bǐnɡ) 装模作样(mú)
B.召唤(zhào) 云鬓(bìn) 丁卯(mǎo) 扑朔迷离(shuò)
C.宁愿(nìng) 粗拙(zhuò) 修葺(qì) 忍俊不禁(jìn)
D.诘问(jié) 丰饶(ráo) 轻捷(jié) 锲而不舍(qiè)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
B.为了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加快了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C.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D.4月1日,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开启商业运营,标志着泉城正式迈入地铁时代。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鲜为人知的人物了,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
B.在校运会5000米比赛中,原来微不足道的他竟然取得了第一名。
C.生活老师晒的被子有了阳光的味道,有了爱的味道,真舒服,不一会儿我就酣然入梦了。
D.面对女儿的不礼貌回答,父亲气冲斗牛,恨不得打她一顿。
5、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震悚 微不足道 篷断草枯 警报迭起
B.选骋 锲而不舍 高山之巅 家喻户晓
C.怪诞 酣然入梦 一反既往 大庭广众
D.高粱 慷慨淋漓 截然不同 锋芒必露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红(yān) 萦绕(yíng) 咀嚼(jué) 鲜为人知(xiān)
B.校对(xiào) 一摞(lùo) 粗拙(zhuō) 锲而不舍(qiè)
C.诘问(jí) 伫立(chù) 晌午(shǎng) 不可捉摸(zhuō)
D.累赘(léi) 妥帖(tiē) 吞噬(shì) 怏怏不乐(yàng)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因具备高强度、高柔性、高透光性、高导电导热性等特性,石墨烯一经发现,便高度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
B. 2019北京世园会是继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之后,我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展活动。
C. 通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月等一系列行动,有效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D. 全国安全生产局面虽然总体稳定向好,而且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8、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好处 B.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C. 可爱者甚蕃 蕃:多 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一处)
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
(2)《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表意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着不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了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链接一:
人们可以分成两个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手指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链接二: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链接三:
与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古人学会了使用工具,现代人学会了使用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B. 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需要刻苦学习才行。
C. 网络时代所倡导的新阅读方式,可能使人难以坐下来静心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
D. 网络上的超链接模式,是纸质书上没有的,它会对读者的深阅读产生一些干扰。
【2】下列对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概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传统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速度;数字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耐性。
B. 传统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逻辑性;数字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跳跃性。
C. 传统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深度;数字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丰富和时效性。
D. 传统阅读使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数字阅读使人的线下交往能力减弱。
【3】“链接三”中提到,深阅读的消失“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11、阅读下面文章《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完成小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文∕顾晓蕊
(1)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2)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3)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4)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5)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6)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7)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8)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9)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10)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11)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12)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13)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李想的心理变化过程。
父母刚离家时,伤心难过→父母离家五年,____________→父母因车祸受伤,_____________→父母留在家以后,开心快乐
【2】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请简述理由。
【3】如何理解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头疼”?请你概括出老师头疼的原因。
【4】按照括号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
(1)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2)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修辞手法的角度)
【5】仔细揣摩第8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常有令人感动的事。感动,源于危难中的大爱,困难中的相助;感动,源于梦想的点燃,理想的实现;感动,源于矛盾的化解,友情的建立;感动,源于人群中的笑脸,亲人间的牵挂……一次叮咛,一句问候,就会让感动浸满心田。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除诗歌外),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