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济宁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应对“十一”假期的出行高峰,高速交警第一波警力凌晨4时就准时到岗。

    B.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至关重要。

    C.随着农家乐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长沙乡村旅游已逐渐上升到一个产业化阶段。

    D.为了确保节日舌尖上的安全,滨海新区相关职能部门加大了对上市蔬菜的检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身死而不受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B.故不为苟                                 所识穷乏者我与

    C.非独贤者有心也                           亦不可以已乎

    D.所识穷乏者得我                           呼尔而

  • 3、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公交车上,有旅客不慎踩了你的脚,你大发雷霆,说道:“眼瞎了!”

    B. 有人问你:“老伯今年高寿?”你回答:“令尊五十又五。”

    C. 有客人到你学校参观,你对客人说:“欢迎光临!”

    D. 老师让你回答问题,你说:“敝人不会啊!”

  • 4、王磊同学在抄录有关后人称赞孔子的对联时,出现对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顾孝先题孔子庙: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

    B.赵朴初题孔子庙:教被寰宇光曲阜;泽流海外润长崎。

    C.李苦禅题孔子庙: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

    D.纪昀题孔子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并老同天,文章道德圣人家。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越加关心下层的百姓。⑤吾心益小:我做事越加小心谨慎。⑥吾施益博:我施舍越加广泛。⑦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舜发畎亩之中________   (2)官大者,主___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D. 孙叔敖/蹴然/易容曰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4甲文中,列举舜、傅说、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请用你的话加以归纳。

    5乙文中,孙叔敖的观点(做法)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小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上阕写的景给人怎样的感受?写景有什么作用?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内在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情况。你所在的社区开展了以人口普查进万家为主题的活动。

    【1】为了解社区常住人口情况。请你拟写三条志愿者入户调查的具体问题。

    【2】你家的邻居小菲同学积极地报名参加入户登记工作,身为组长,请你向她说说应该注意入户的疫情自我防护和文明礼仪的问题。(100~120字)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文言诗文默写。   

    (1)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树绕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

    (3)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4)____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 (温庭筠《商山早行》)

    (5)《水调歌头》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为何会发生群体性灾难事故?

      2014年10月17日,韩国一女子团体在街头演出时,因通风口坍塌发生群体性灾难事故,导致16人死亡10人重伤。2014年9月26日.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最终导致6名小学生死亡。面对逝去的生命.我们除了悲痛,更应该有所反思,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事故,避免发生更多悲剧。

     一般群体性灾难事故是由人们的恐慌造成的。这种恐慌按照恐慌类型来分通常有三大类:进入型恐慌、逃出型恐慌、扰流型恐慌。

     在各种踩踏事故中,最常见的是进入型恐慌。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目标可能不大,比如。重庆家乐福踩踏事件中的免费食用油、宁夏北大寺踩踏事故中免费分发的油香饼。当大家都关注一个目标时,人群密度就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危险的程度,这时候一声大喊、一人摔倒、一句谣言,都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人群的踩踏。

     逃出型恐慌也是常见的恐慌类型。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逃出是为了避免灾难。这种灾难可能是实实在在的,比如火灾或地震;也可能是不存在的,比如谣言。

     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恐慌是扰流型恐慌。是指外来刺激,是指人群状态。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军队之所以失败,就是典型的扰流型恐慌导致。他们既没有进攻,也没有溃败,仅仅是因为在后撤过程中,人心涣散、心怀恐惧、谣言纷起、沟通不良,就导致号称百万的军队被8万人打败。

    群体灾难学的本质,就在于避免恐慌。如果大家原地不动,踩踏就可以避免。有时候外在的危险基本不存在或不是那么紧迫,令我们恐慌的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和逃生心态。

     那么,假设我们就处在人群当中,出现了问题,当如何避免踩踏呢?首先,在公共场所要注意周围的出口,随时准备就近逃生,而不是原路返回;尽可能靠墙站立,而不是随波逐流。其次,要注意避免进入人群高度密集的区域,能让就让,能躲就躲。再次,发现踩踏的先兆,立即高声呼救,让外围人群知道发生了什么。最后,避免对人群带来扰动,比如发出怪叫,或者做出突然弯腰系鞋带等不符合人流趋势的行为。

     很多所谓的逃生常识要求当事人采取某种姿势对抗踩踏,实际上这是值得商榷的。有研究证明,在模拟的恐慌条件下,只需要5人拥挤就能产生3430牛顿的作用力,个人的抵抗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最好的自救就是大声报警,让外围人群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从外围来解困。

    对付群体性灾难,我们应相信理智,而不是蛮力;应及时报警,而不是对抗性自救;应重预防,而不是补救。如果大家都能有主动的预防性的态度,群体踩踏事件是可以避免的。麻庭光/文,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23期,有删改

    【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分)

    【2】段中的加点词通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最快的脚步是“坚持”

    最近读书,偶然翻到一段记述,颇令人感慨。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几年下来,竟然“花发满山”。后来,苏轼游历此地,赋诗赞曰:“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空山收获繁花似锦,表面上看得益于诗人的奇思妙想和闲雅情趣,本质上则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数年之间,没人记得清都有谁参加过投掷游戏,也无法计算究竟有多少颗桃核最终落脚山坡。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重复播种、静谧无言的守望等待,定然不会迎来满山芳华的惊喜。其实,为学立志、干事创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诚如诗人所言,生活之路迢遥,比拼的并非一时一地的速度。在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挥洒36年时光,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恒心,最终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命运。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

    磨不有初,鲜克有终。“坚持”二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做一阵子不难,做一辈子很难。苏格拉底曾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大家每天甩手上百下。结果,第一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尚能坚持者仅剩一半,一年后还在坚持的就只有柏拉图一人了。现实中,不少人在干事创业之初也都意气风发,但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路途中,逐渐褪去了干劲与激情。殊不知,即使慢,即便遭遇挫折,只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终能遇到美好风景。坚持,可说是梦想的生动注脚。

    当然,坚持不是不辨方向、不顾实际地盲目前进。方向正确,步履再慢也终将抵达;目标缺失,行动再快也难偿所愿。今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职业版图”被快速刷新,人们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更快的生活节奏。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认为积累和坚持已经落伍,下苦功夫没有前途。于是,他们以最快的脚步追求速成,开网店赚钱就去做店主,“网红”吃香了又匆忙去直播……在浮躁中,一步步陷入了低效忙乱的怪圈。对个体来说,不省思自身方位、不注重过程积累,就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河北塞罕坝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面,如今绿树葱茏、天净水清,这样的绿色奇迹,映照着塞罕坝人超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万事从来贵有恒”。日拱一卒的坚持,永远是打开梦想之门的金钥匙。

    (作者:宋威。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3段的论证思路。

    4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11、流动人口持续下降意味着什么

    李长安

    ①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提最大的流动人口,但这个群体的规模过去几年连续下降,这引发了广泛关注。根据国家晚计局数据,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自2014年达到峰值2.53亿人后,又连续5年下降,到2019年下降到2.36亿人。今年疫情影响叠加,可以预见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还将下降。

    ②在改革开放后的大多数平份里,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1990年到2010年这一阶段,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约12%。此后增速下降,2015年开始出现结对数量的减少。

    ③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直接导致流动人口下降。另一方面,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将大批流动人口推出城市、拉回流出地。虽然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但住房、子女入学等等,依然成了不少流动人口难以解决的问题。

    ④与此同时,产业梯度转移使不少农民工不需远距离迁移,就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大量惠农政策出台,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等国家层面的鼓励和支持政策体系日完善,使回乡就业创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网络经济发最也使相当一部分人不需走出家门就能就业创业,这也大大削弱了人口流动的意愿。

    ⑤流动人口规模下降定我国人口红利逐渐衰减的表征之一,但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信号。过去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要素驱动型。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依靠末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走的是程放型、规模扩张道路。在产业类型上,劳动密集型企业四处开花。毫无疑问,依靠大量劳动力投入的要素驱动模式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数量丰富的比较优势,为我圆积累资本和发展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这种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简单依靠大量劳动力投入的发展模式,本身就已到了难以持续的阶段。

    ⑥如今,我国经济正进入裔质量发展阶段,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从数量转向质量。流动人口的数量在减少,但素质却在不断提高。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1.6%,实现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0.9%、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素质也大幅提高,在全部外出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已上升到14.8%。在要素驱动力减弱的同时,以科技为新动能的新发展模式正在形成,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高。根据科技部测算,目前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60%,大大超过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之和。

    ⑦当然,我们也需看到流动人口减少可能带来的挑战。比如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素质依然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匹配等,正在对我国传统竞争优势构成冲击。而劳动力逐渐离开大城市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而且会对中小城市特别是县乡镇等基层单位的承受能力造成考验。这也是未来发展需要统算考虑的一个问题。

    (选自《环球时报》2020年12月29日)

    【1】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⑤段“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这一句话中的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懂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忌抄袭。

    (3)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