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安阳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抗战时期,艾青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他在长诗《向太阳》和《火把》中借助歌颂太阳、索求火把来表达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B.《水浒传》中的曾达行侠仗叉,粗中有细,保护被镇关西强媒硬娶的金家父女逃出虎口,找到郑屠,借买肉故意刁难、激怒郑屠,挑起打斗,继而三拳打死郑屠。

    C.《三顾茅庐》中刘备三次寻访,终得诸葛亮面见,当时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史称“隆中对”;《三国演义》此后的情节基本上是对“隆中对”策略的逐步实施。

    D.《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一底层农妇形象鲜明,她二进荣国府时与贾母等人进餐,作为闹剧的配角积极配合凤姐等人,卖力“表演”,雅俗对比间,喜剧效果强烈。

  • 2、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

    A.谷suì 梁jǐ 粉zhī 前后继pū

    B.冕guān 摇票yōu 孜不倦zī

    C.旁wù 赞号shì 庸风雅fù

    D.言zhēn 宽yóu 粉cá 形骨立xiāo

  •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句写出了秋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B.甲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C.乙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

    D.乙诗中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① ______。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②______。人类正是历经③______而甘之如饴,才使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④_______……

    A.①磨砺        ②世故圆滑        ③磨难        ④如痴如醉

    B.①磨难        ②世故圆滑        ③磨砺        ④如梦如歌

    C.①磨难        ②成熟稳重        ③磨砺        ④如痴如醉

    D.①磨砺        ②成熟稳重        ③磨难        ④如梦如歌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叔母任氏曰:“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岂我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①叔母: 皇甫谧被过继给他的叔父。②阙:“通缺”。缺失。③稼穑:指农业劳动。④博综:博览通晓。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疑质理     

    (2)公卿之后

    (3)因对之流

    (4)勤力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3】阅读【甲】文结尾句(今虽耄老……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不同点。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小序写苏轼被贬黄州时,偕友出游的情形以及创作此词的背景。

    B.“竹杖”一句写词人认为竹杖草鞋轻捷胜过骑马,反映其平静悠闲的心态。

    C.“山头”一句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象,衬托出词人此时沮丧、郁闷的心情。

    D.全词因自然现象,寓心中情,谈人生哲理,语言诙谐幽默,意蕴深刻。

    【2】词中“风雨”隐喻什么?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概括。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班级组织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参加。

    (1)为了更好地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精神,班级准备去教育基地进行实地参观,班主任初步选定了三个地点,在班级里发起了投票。请你根据相关信息,选择个地点并说明理由。

    【备选地点】

    材料一:红旗渠纪念馆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创建于1970年,是为了纪念林县(现林州市)人民为了改变缺水旧面貌,10万人苦干10个春秋修造红旗渠这一伟大创举而建立的。其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展馆区陈列有修渠时的文物,布设了21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展线总长316米,更有影视厅全天滚动播放经典记录名片《红旗渠》,让您追寻那段难忘的岁月。

    材料二:焦裕禄烈士陵园于1966年建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安葬的墓地。陵园位于兰考县城关北黄河堤顶上,紧靠兰考菏泽公路西侧,南跨五午千渠,占地约50000平方米,分堤顶堤下两段。如今,焦裕禄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焦裕禄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基地。

    材料三: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坐落在新县城南白马山东麓,园内陈列和珍藏着烈士遗物4500余件。安葬着近百位著名烈士和红军首长遗骨,纪念着超过13万名革命烈士,是全国建筑时间最早、烈士资料齐全、知名度高的陵园之一。

    (2)请你以班长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下面一幅漫画的内容与寓意,呼吁同学们遵守法律,守护革命烈英雄烈士的荣誉。

    (3)活动结束后,小文同学写了下面一首诗歌表达对英雄烈士的赞美和缅怀,但诗歌尚未完成,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雄碑耸立,是你高大的身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柏常青,是你长存的浩气,

    蓝天白云,是你英魂的栖息地。

    如今,我们站在金色的阳光下,

    手抚滚烫的赤心,充满壮志豪情;

    就让鲜艳的五星红旗为我们作证,

    你们未能走完的征程将由我们进行!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3)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借月亮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

    (5)请把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默写完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远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

    惊讶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考试

    挥汗如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①段中“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

    B. 第②段中“我”“措手不及”,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快,也是感叹父亲变化大。

    C. 第⑨段写自己“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主要是父亲告诉“我”,他的任务是麦收,高考是“我”一个人的事,他帮不上忙。

    D. 文章叙述了高考前,“我”和父亲一起割麦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E.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芳动者的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4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 10、阅读《小巷》,完成问题。

    ①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原住着一群瞎子。他们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这个都市越来越现代化,他们的交通东西依旧是一根竹棍。笃笃,笃笃,奇异般的竹棍,再不长叶,也不生根,却是他们的神经和眼睛,在两边工场院墙高高的相夹的几百米的甬道里,他们步步往里走。甬道永久是湿润的,暗的,白天没灯,黑夜没灯,他们似乎是绝缘体,光明对于他们是不存在的。

    ②窄窄的小巷,被人们久久地遗忘了。一年,两年,大人不到那里走,小孩也不到那里走,偶然有三只蝴蝶形的鹞子飘进巷子,却挂在了巷子深处的屋檐上,无人走取,就连续倒吊在那里了。巷道里草漫了上来,渐渐覆盖了那陈腐的四方砖块。

    ③今年春天,都市的上空又飞起了蝴蝶形的鹞子,寂寞了一个冬季的天空,显得明快了。忽然,这条窄窄的小巷口,拥满了人,都在瞧那墙上的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盲人推拿所。

    ④消息爆炸了整个都市,都在传说这群瞎子并没有默默地逝去,几年里默默地学成了推拿术,可以治好多好多的病症。

    ⑤这个城市的病人毕竟多。病急乱投医,就有人进了这窄窄的小巷。一个,两个,十个,八个……瞎子们果然正在那里备有推拿室。

    ⑥他们一次一次推拿得满头大汗,病人一次一次感慨病情减轻,究竟康复了。于是,一群一群的病人赶来,从小巷往里走,弯腰的,弓背的,拐腿的,歪脖的,这些在生活中痛苦、失去了人生乐趣和理想的患者,走一步,退半步,不晓得这个小巷的深处将是个什么世界?不久,一群一群的人从小巷深处走出来,他们都好了。那里是一个修缮的世界,修缮师就是一群黑暗中的精灵。小巷里的草一天天在踩踏中,又露出了那陈腐的四方砖块。但是,他们都感到奇怪:这巷道里,那病房里,全挂满了电灯,黑夜里在亮着,白天里也在亮着。

    ⑦“黑夜和白天于我们都是一样的。”瞎子们说。

    ⑧“那怎样会一样呢?”过去是一样的黑暗,如今是一样的光明。

    ⑨“那你们能瞧见吗?”

    ⑩瞎子们却笑道:“请问,你的眼睛能瞧见你的眼睛吗?不能。”

    “是的,眼睛是瞧别人的,灯是我们的眼,所以我们瞧不见,但它却瞧见了别人,别人也瞧见它了。”

    这灯就连续这么日昼夜夜地亮着。日昼夜夜,患者从这窄窄的小巷往里走。他们沐浴着光耀的灯光,往前走,走向生活的深处。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

    (1)文中语言形象生动,还富有哲理。请你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里是一个修缮的世界,修缮师就是一群黑暗的精灵。

    (2)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分析小巷盲人的性格特征(写出两点即可)。

    (3)文章以“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结尾,谈谈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4)盲人为什么要在白天黑夜都点灯呢?

  • 11、卖 白 菜

    莫  言

    (1)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2)“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3)“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4)“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5)“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6)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7)“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8)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9)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当别的白菜长到脸盆大时,它才有碗口大。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10)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11)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12)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13)“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14)“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 

    (15)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 

    (16)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17)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18)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19)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20)“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21)“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22)“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23)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24)“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25)“娘,”我哭着说:“我……” 

    (26)“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27)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注释】①大集:农村或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叫集市,有“大集”“小集”之分。②黑黢黢(qūqū):形容肤色很黑很暗。③箢篼(yuāndōu):(方言)竹篾、柳条等编成的盛东西的器具。

    1文章围绕“卖白菜”展开故事情节,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故事情节

    “我”的心情

    (1)  

    不舍

    “我”不小心摔白菜

    (2)  

    老太太挑白菜

    (3)  

    (4)  

    气愤

    白菜被老太太退回

    沉痛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第(1)段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

    3文章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买菜老太太的挑剔,这对刻画母亲的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有何作用?

    4文章运用了颇多的笔墨详细描写了卖白菜的全过程,然而就在写到老太太将钱付给母亲后,戛然而止,紧接着写了“我放学回家后”发生的事情,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文章最后,作者说母亲是“坚强的”,结合全文,说说母亲的“坚强”表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她的“第一次流泪”能让“我”铭记终生?“我”“沉痛”的是什么?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题目二:

    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

    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