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面之词实在不足为据,我们需要用更多的事实来证明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B.课堂学习时,我们应该增强效率意识,养成抽丝剥茧、多思勤问的好习惯,这样就能及时理解消化当堂学习的内容。
C.他热爱中国古典文化,收藏了许多名人字画,真是附庸风雅。
D.漏窗、月洞门和植物的配置相得益彰,展现了园林设计之美。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隐匿 探视 妙手回春 如坐针毡
B.倾刻 惦记 拳打脚踢 无精打采
C.温情 惋惜 箪食壶浆 走投无路
D.苍茫 装饰 根深蒂固 抽丝剥茧
3、下面对语段的出处、加点字代表名著中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A.《水浒传》 武松
B.《三国演义》 孙悟空
C.《水浒传》 鲁达
D.《三国演义》 沙僧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殉职(xùn)卓越(zhuó)畏罪潜逃(qián)忍俊不禁(jìn)
B.畸形(jī)绯红(fěi)和颜悦色(yán)周而复始(ér)
C.冗杂(rǒng)砒霜(pī)自吹自擂(léi)不攻自破(gōng)
D.栖息(qī)挨打(ái)金榜题名(tí)芒刺再背(zài)
5、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负势竞上____________ ⑵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___
⑶白鸥矫翼______________ ⑷倘能从我游乎__________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生动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B. 第①段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 第②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 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______
⑵然是中有深趣矣!
______
【4】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瘦马图
龚 开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释)①龚开,宋末元初人,宋亡后,潜居不仕。善书工画,以卖画为生,晚年好画瘦马,以寄托日暮途穷之感。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做的题画诗。 ②闲:马厩。《周礼﹒夏官﹒校礼》曰:“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
【1】诗中马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前人评价“此诗脍炙人口,真有盛唐风致”,对此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7、九(2)班准备举行“致敬冬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任选一个吉祥物,分析其名字的妙处。
冰墩墩 雪容融
(2)结合图片,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冰墩墩笑迎五洲体坛骄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班长,邀请参加过北京冬奥会的四川运动员高弘博于5月20日下午两点参加此次主题班会并作报告,你将如何说?(100字以内)
8、填空。
①《沁园春 雪》中想象雪后晴空娇艳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因世事变迁而产生惆怅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衔远山,吞长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现代文阅读Ⅰ
人生差异在读书
①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官是民,是忙是闲,或多或少都有点业余时间。倘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支配业余时间,其结局或收获也大不相同。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相反,有的人虽有才气,但因不懂得珍惜业余时间,得过且过,终其一生,别无建树。
②不过,依我看,人生的根本差异在于读书。因为,读书至少有三大“好处”。
③读书可以“明目”。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一个人热爱读书,坚持读书,就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就会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大是大非面前,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④读书可以“清心”。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大潮澎湃,街头巷尾灯红酒绿,堪称诱惑多多、考验多多。唯有能够静下心来坚持读书学习的人,才能做到清心静气,淡泊名利,不为名所累,不被利所惑。
⑤读书可以“强体”。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不仅国与国之间充满竞争,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竞争。因而人们都希望自己素质强一些,形象好一点,以适应竞争,赢得竞争。而一个人外塑形象也好,内强素质也罢,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老老实实读书,才能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丰富知识,增加营养,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⑥首先,要乐于读书。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尽管如此,也要养成勤于读书、乐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⑦其次,要善于读书。古人云:开卷有益。然而,今天看来不尽然。因此,要善于择书而购,捧书而读。这样,才不至于读了坏书,中了邪气。
⑧再次,要巧于读书。要通过消化吸收,去粗存精,把前人、他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智慧,并用以知道实践,推动工作。
【1】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2】文章关于读书的好处的分论点提出有何特点?有何效果?
【3】文章⑤-⑥段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请你补出:
【4】文章⑥-⑧段是否属于并列结构?如果是,请讲出理由;如果不是,那是哪一种结构,也请讲出理由。
【5】你认为⑥-⑧段是否恰当地阐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请讲出理由。
10、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问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 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就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把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 2018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中的A、B、C三个画线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心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1】语段中作者认为“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
“著书的智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的智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12、请以“又是一年好风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②正确使用标点,不少于五段;③书写正确、规范、整洁;④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