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白杨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班成绩提高的如此之快,与张老师在平时因材施教、揠苗助长是分不开的。

    B. 很多科学的发现都找到了非常重要的运用,把它变成运用也是妙手偶得就可以的。

    C. 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和它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

    D. 慈善家邵逸夫为内地的科教卫生事业捐赠近47.5亿港元,真是兼济天下,无所不为

  •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

    B.《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C.中学课本中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都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是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D.夺魁、桂冠、鳌头、榜首、问鼎都有第一的意思。其中“夺魁”指夺取第一名,“魁”是首领的意思;“鳌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问鼎”出自《左传》,原指图谋篡夺王位,后借指在比赛或竞争中夺取第一名。

  •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B.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C.关于中秋的起源,一说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D.我们常说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庐山。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 近几年,黄石相继建成了父子山、柯尔山、熊家境等登山步道,不言而喻,市政府对全民健身是越来越重视了。

    C. 学校开运动会的前一天,初三学生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D. 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环除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①山水之②心窃

    (2)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 ②有二小儿戏沙上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用原文作答)

    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前人认为颈联中“明”字生动传神,请你试着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选文,完成以下小题

    成由节俭败由奢

    ①俭,即节俭,不靡费。因为节俭,所以清心寡欲,没有贪念,心地坦荡,正气长存。俭,犹如一面镜子,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

    ②首先,俭可以治国。墨子有言:“节俭则昌,淫逸则亡。”明太祖朱元璋倡导节俭,看到臣子送他的镂金床,非常气愤,说:“这与后蜀亡国之君孟昶用金银装饰便壶有什么区别?”立刻命人将它捣毁,又说:“即使富有了,又岂能放纵?即使显贵了,又岂能奢侈?”一国之君,抑奢倡俭,上行下效,节俭之风由此盛行全国,明朝国势日益昌盛。

    ③其次,俭可以持家。司马光在家训中,把勤俭节约当作教子的第一要务。他在《训俭示康》中告诫儿子:“有德者皆由俭来。”汉朝的杨王孙虽然家境富有,却对当时大办丧事的陋习深恶痛疾,在病重时立下遗嘱:“吾以羸葬,将以矫世也。”(羸葬:不用衣衾棺椁下葬。)他用裸葬自己的行为树立了节俭的家风。以俭教子,家风淳正;以俭治家,家业兴旺。春秋时期的齐相晏婴,用一生书写了“俭朴”二字。他穿的是粗布短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上朝时乘坐的是劣马拉的破车,却婉言谢绝了景公赏赐他的骏马豪车。他身居高位,却能抑制奢侈之心,力求俭朴,“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俭能兴家;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侈能败家。可见,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与能否厉行节俭息息相关。

    ④再次,俭可以修身。“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清代封疆大吏于成龙崇尚节俭,把“俭以成廉,侈以成贪”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为官几十年,他始终保持两袖清风的清廉本色。 在富甲天下的江南做官时,他常年布衣蔬食,被当地民众戏称为“于青菜”。他俭约不贪,克己修身,以节俭的行为塑造了大清廉吏的形象。反观当今落马的那些贪官,有多少人因为生活奢侈,滋生贪欲,总觉得钱不够花,而伸出贪婪的双手,最终走上腐败的不归之途。这正应了颜真卿所说的“不节则志倾”。

    ⑤一个国家弘扬节俭之风,就会风清气正,长治久安;一个家庭传承节俭之风,就会兴家立业,蒸蒸日上;一个公民保持节俭本色,就会一身正气,受人敬重。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 (原文有改动)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②~④段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按课文原文填空

    (1) ,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

    (2)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琴瑟友之。  (《诗经*关雎》)

    (6)《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青年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

    ①读书是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启迪心智、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不仅体现在连通过去、观照现在,更能够照亮奋斗之路、创造美好未来。当前,有些青年对读书学习认识不足,认为读书不能当饭吃

    ②最是书香能致远,最美不过书香气。书是人的精神食粮,青年就是要拿读书当饭吃,在浓浓墨香的滋润下,汲取丰富养分,涵养蓬勃朝气,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前行方向,砥砺前行之力。

    ③以读书提神,涵养蓬勃朝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而这精神就来自于读书学习。事实证明,青年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显得老气横秋,与时代格格不入。其实,读书是以认知的力量去探测世界的广袤,借伟岸的灵魂来陪伴心灵的成长,它是看不见的精神修炼,是为人生绘就底色的事业。只有时刻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读书中滋养心灵,才能更好地克服精神空虚,提升精神修养,涵养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④以读书壮骨,补足精神之钙。读书,是秉心之烛火,去探访古今智者仁人的精神空间。有书相伴,生命便不会黯然失色;以书壮怀,灵魂便不会渺小孤寂。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学习是青年最好的壮骨药,可以让我们收获超出自身阅历的风景,领略更加辽阔的精神世界,使我们补足精神之钙,修炼金刚不坏之身,用知识增强身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⑤以读书明目,坚定前进方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读一本好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登高望远,使我们眼界更辽阔。在这个知识信息迭代交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读书学习犹如我们在雨中行车时的雨刮器每时每刻刷新自己,看清前进道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一词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青年正处于求知阶段,更是要认真看书学习,不断提升认知能力,锻炼思维方式,把握发展规律,坚定前进方向。

    ⑥以读书攒劲,砥砺前行之力。读书是长期而艰辛的历程,需要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日积月累,以循序渐进之功,聚水滴石穿之力,使我们在面对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时,能以丰厚的知识积淀,做到意志坚定不退缩,胸有成竹不迷茫,拼搏进取不懈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要真正静下心来,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自信从容的奋斗姿态,砥砺笃定刚毅、雄浑强健的前行之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6月4日)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选文第③段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的危害,接着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处,具体有力地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分论点。

    【4】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从选文内容看,作者为什么说“青年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存在社会分化、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它由四个部分组成: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和城址区。该遗址通过呈现的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不同墓葬形式,体现出社会等级制度,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中国首次向世界展现的长江流域的大河文明,与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系列的中国早期文明共同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填补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空白;同时,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距今5000年的早期国家和城市文明实例,还将中国乃至东亚的文明进程提早了1000多年。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向心式三重空间形式,凸显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规划设计意图。作为宫殿区的莫角山轮廓是十分规整的矩形,内城的封闭式轮廓几近圆形,外城的不连贯轮廓也多呈向心的弧线段。结合考古工作在城区不同台地上的遗存发现,基本上可以明确这是一种人为规划的,以宫殿区、内城与外城组成的一套“都城”规划形制(如图所示)。

    城市空间格局在其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渐成主流。宫殿区、内城、外城的格局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皇城、外郭的三重结构体系,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虽然这三种都城空间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实用功能或地形选址的影响,布局形制有所变化,但作为国家的都城,在城市空间规划上始终保留了这三种基本要素,并伴随着唐宋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明显影响了东北亚地区都城规划。

    【材料三】

    良渚文化对黄河流域产生大的影响,是其进入晚期以后。大约距今4500年,在晋南临汾盆地出现陶寺文化,其琮、璧、钺、V字形石刀等玉、石器,都明显具备良渚文化因素。以陶寺文化为基点,琮、璧等玉器北向影响到老虎山文化,西向影响到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齐家文化,为这些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良渚文化的玉器传统,还通过陶寺文化、龙山文化等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良渚文化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良渚古城遗址展示出了早期区域性国家的形态。

    B.良渚古城遗址是我国早期城布文明的杰出范例。

    C.良渚古城遗址属于我国早期文明中的黄河文明。

    D.良渚古城遗址为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提供了实证。

    (2)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印证【材料二】的哪些重要信息?

    【链接材料】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说明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价值。

  • 11、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大脑可以永葆青春

    冬 雪

    如同所有的人体器官一样,大脑也会随着人的衰老而变老。但是,一些新的研究却证明大脑比身体所有的器官衰老得更慢,更能永葆青春。

    大脑的生命期分为三部分:发育期、成熟期和老龄期。所有人的大脑在出生之前到30岁左右都属于大脑的发育期。第二个季节是大脑的成熟期,大致可以确认为是30岁以后到老年期。到了老年,则是大脑的老龄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大脑组织会缩小,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也会变得稀疏,脑槽也会变得明显,流入大脑的血液有所减少,大脑的供氧量也会降低。它们构成了大脑衰退的生理基础,但是大脑的功能有时是可以与结构相分离的。

    生活中,有些人直到晚年才达到思维的顶峰并取得许多创造性的成就。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曾说过:“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年轻人的游戏。”但是,他的经历却****了自己的论断。他在54岁时出版了《控制论》,70岁第二部重要著作《上帝与有生命的假人》问世。如今,指导复杂系统基本原理的科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维纳的观念,这些观念是在维纳的晚年才形成的。很多人在老年时尽管会有认知能力的下降,但是仍然可以多种方式来保持认知能力。

    这源自于大脑产生和拥有的智慧,以及能力和技能可以抵御衰老或大脑神经疾病带来的认知功能的衰退,其中最根本的力量来自于大脑的模式识别功能。模式识别是指有机体将新的对象或问题识别为已熟知的对象或问题的能力。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都体现了大脑的模式识别功能,即人的行动首先是由大脑的模式识别来认知事物和物体,然后用以前的经验来完成特定的动作和任务。

    例如,清晨起来,你会看到熟悉的牙刷、牙膏等。但是如果没有视觉联合皮质,你就不会识别它们是什么东西。视觉联合皮质受损的人会产生视觉物体失认症。接着你会去拿牙刷刷牙。这也有赖于复杂的神经系统的运作,因为仅仅知道是什么物体是不够的,还要知道怎么用它。

    所有这些智慧都需要大脑的模式识别来开启并取出来使用。所以,当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大脑也随之而衰老,但是,经年累月的生活和工作使许多智慧积累贮存在大脑中,并且可以通过模式识别来调取和使用,就可能完成正常的工作,甚至创造出优异的成果来。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16期,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有可能”能不能换成“一定能”?为什么?

    3文章第三段说“生活中,有些人直到晚年才达到思维的顶峰并取得许多创造性的成就”,因此可以称这些人为大器晚成者。除了诺伯特•维纳,你还能举出两个大器晚成的例子吗?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人生有很多温暖的时刻值得记忆,请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温暖的时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