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十堰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xiè qiáo  镌juē 锐不可dānɡ

    B.yín xuān  田chóu  坦荡如

    C.   diàn  biàn  无音信yǎo

    D.rónɡ  鲜   鱼   正危坐jīn

  •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中介绍了很多毛泽东的事迹, 特别说明了他的性格:复杂、有趣、天生精明、精力过人、自尊心极强。

    B.埃德加·斯诺没有能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听接待他的共产党员介绍的。

    C.斯诺到达红军一方面军总部后了解到的红军的各种情况,直接引用了战士们的回答,更显示出了其报道的真实性。

    D.斯诺通过一组统计数字(18条山脉、24条河流、12个省份、62座城市、10个地方军阀包围)证明了长征的伟大以及长征所取得的成绩。

  •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

    B. 公交司机吴斌同志舍己救人的壮举,让获救的市民们耿耿于怀,一生难忘。

    C. 这一地区的居民面临许多问题,但首当其冲的是污染问题。

    D. 这件案子涉及的面广,关系错综复杂,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报说,一些关于变异的埃博拉病毒可能会通过空气传播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②“郁闷”“无聊”“我晕”“巨多”“闪了”“超搞笑”……这些网言网语竟成为时下中小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     

    ③某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    ,只顾眼前利益,滥用食品添加剂以获取高额利润,严重危害了消费者健康。

    A. 推测  口头禅  獐头鼠目

    B. 臆测  口头禅  鼠目寸光

    C. 推测  口头语  鼠目寸光

    D. 臆测  口头语  獐头鼠目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下面选项的诗句最能表达词中“远客”心境的一项是(     

    A.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B.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烟、雨、落花、鹧鸪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默写。

    他借用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文中的“我”是谁?

    (2)下列有一本书不属于材料中提到的“三本书”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阶级斗争》

    D.《社会主义史》

    (3)这部作品通过实地采访,真实报道了中国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如毛泽东,朱德等,除此之外,请再列举出两位红军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各题

    文本一

    贾湖骨笛:“中华第一笛”吹响华夏音律历史第一声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②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③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④“中华第一笛”具备七声音阶甚至变化音。管身上有7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按音孔和一个不知有何作用的小孔;左股骨外侧,还放置着一支断成3节,并打了6组缀合孔的同类器。

    ⑤为确定这些骨管的乐器属性,考古人员带着几支骨管到了北京。当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见到这支骨管时大吃一惊,因为它的构造和新疆哈萨克族的吹奏乐器直吹木笛以及新疆塔吉克族的鹰骨笛极为相似。它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堪称世界笛子的鼻祖。

    ⑥考古人员研究发现,贾湖骨笛是用鹤类的尺骨做成,磨制出精细的7孔。在第6孔与第7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7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这些骨笛有两个八度的音域,且音域内半音阶齐全,意味着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中原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乐曲,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同样不在话下。贾湖骨笛已经具备七声音阶甚至变化音,它以事实证明中国传统音乐并不只有五声音阶。

    (摘编自《映象网》)

    文本二

    ①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土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 433 年)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②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谓“龙头笛”;以尺寸为名: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循谓“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箭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骨箭”;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等等。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民间乐器也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1】下列对上面两个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个文本足以说明竹笛不仅不是由西域传入的乐器,而且还是世界笛子的鼻祖。

    B.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了笛子并非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C.文本一的开头由诗句引入,只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凸显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D.从两个文本中我们可以读出中国笛子悠久的历史文化。

    【2】认真研读文本一,说说贾湖骨笛为何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3】请简析文本二第②段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

    请以“《傅雷家书》读后感”为题,写一篇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字数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

    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不得抄袭和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