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面广告词中的错别字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某热水器广告词:随心所浴——“浴”改为“裕”
B.某摩托车广告词:骑乐无穷——“骑”改为“其”
C.某洗衣机广告词:闲妻良母——“闲”改为“贤”
D.某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咳”改为“刻”
2、关于古诗的硬笔书写,下列要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横向书写古诗时,从左到右,逐行排列。
B.竖向书写古诗时,从上到下,从右到左,逐列排开。
C.每一行诗句都居中写,上下左右文字对齐。
D.竖向书写古诗时,落款写在古诗的右下角。
3、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正确的顺序是( )
①历史的文明要靠书籍来传播。
②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③因此读书必须有选择。
④然而,也毋庸讳言,一些内容不健康的书读了只能使人精神颓废,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⑤一部好书,不但给人以知识,而且能帮助人们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⑥人类的智慧也要靠书籍来交流。
A.①⑥⑤④②③ B.②①⑥④⑤③
C.②①⑥⑤④③ D.①⑤④⑥②③
4、根据语境,看拼音写字词。
我牢记老师的jiào huì ( ):suǒ wèi ( )读书,要有bù chǐ xià wèn( )的精神。好词好句,能熟读成sòng( ),并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这qǐ( )不是美事一件?
5、根据语境,拼一拼写一写
(1)在某些dì qū(________),人们利用太阳来shā jūn(________), 以达到zhì liáo(________)疾病的目的。
(2)奶奶家里的liáng shi(________)和méi tàn(________)大抵可以用两个月。
6、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课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黄帝的。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黄帝时代一系列灿烂的制作和发明,诸如衣冠、宫室、舟车、蚕桑、文字、音乐、历法、指南车、造纸术、印刷术,等等,为古代中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B. 古人认为生长万物的大地土色呈黄,黄色是大地的正色,象征着吉祥喜庆,是大家所崇尚的颜色,因此,他们称轩辕氏为黄帝。
C. 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的一部分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构成华夏族的主干。
D. 几千年来,凡是中华儿女,不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都公认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黄帝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诗句、格言补充完整。
(1)青箬笠,绿蓑衣,_____。
(2)山一程,水一程,_____。
(3)古诗《蝉》中表现诗人高洁品质的诗句是“_____,_____。”
(4)朱用纯告诫我们:“一粥一饭,_____;半丝半缕,_____。”
8、古诗词名句运用。
1.小明很害怕写作文,你可以用“诗圣”的名句_________来鼓励他,“诗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相思》中说明身离故乡之远,说明行军之艰难,并点明行军方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身在异国他乡的小明在秋天的落叶里,寒冷的灯光下,可能会吟诵这样一句古诗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写的。
4.抛却世俗功利以明确自己的高远志向,守住内心的沉静以追求远大的目标。这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诫子书》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意思。
9、主题阅读。
清明节的由来
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饿得头昏眼花。随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问:“这是哪儿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了他。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语重心长地说:“我不求报答,但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重耳做了国君之后,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都回绝了。重耳又亲自上门去请,只见他家大门紧锁。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重耳派人前去寻找。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重耳同意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坐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那棵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重耳命人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第二年,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重耳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________)
(2)言辞诚恳,情意深长。(________)
【2】寒食节的习俗是____________。这个节日后的一天被定为________节。
【3】根据短文内容排序:_____________。
A.介子推割肉为重耳煮汤 B.晋国内乱重耳外逃 C.重耳做了国君
D.重耳放火烧山 E.介子推被烧死留下血书
【4】创意复述,想象其中的一个情节,把故事写具体。
(1)介子推都回绝了。(介子推说了些什么?他是如何回绝的?)
(2)重耳派人前去寻找。(重耳怎么吩咐大家去寻找的?大家怎么找的?)
(3)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烧山的情景是怎样的?介子推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介子推具有怎样的品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知道哪些跟节日有关的民间故事?请写出两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句子赏析屋。根据课文完成练习。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的方法,突出了爸爸挖得 ,挖得 。这句话不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 ,更体现了 。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这句话不仅描写了人物的 ,而且还描写了人物的 和 ,全面地表现了 。
(3)“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句话在文章反复出现了 次,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 ,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 ,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 。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表现了 ,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 。
11、阅读文章
不能飞翔的鸟
①有些鸟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翅膀已经退化或趋于退化,渐渐失去了飞行的能力。它们大多生活在开阔地带或躲藏在植被和洞穴中。如体形巨大的鸵鸟,虽然已经完全丧失了飞行的能力,但是它在陆地上的生存本领却非常强。
②鸵鸟身高体长,一般身高在3米左右,身长约2米,体重可达150千克,是现存体形最大的鸟类。鸵鸟的头比较小,喙短而宽,目、锐利,头部的羽毛稀疏,颈部光秃、裸露。翅膀的羽毛和尾巴的羽毛都是白色的,但雌雄鸵鸟身体羽毛的颜色却不相同。雄鸵鸟身体上的羽毛大部分呈黑色,而雌鸵鸟身体上的羽毛大部分呈褐色。鸵鸟的腿很长而且粗壮有力,站立起来很高,所以它望得远,看得准,既能防敌害的偷袭,也能很快找到食物充饥。鸵鸟的两个脚趾一个大一个小,一律朝前长着,脚趾下有发达的肉垫,底部有一层厚皮,在沙漠中行走既不怕烫,也不会陷入沙中。
③鸵鸟生活于沙漠和草原地带,喜欢群居,生活习性很特别。白天行动,晚上休息,多以植物的茎、叶、种子、果实及昆虫、蠕虫、小型鸟类和爬行动物等为食。鸵鸟擅长奔跑,奔跑的时速可以达到90千米,并且可以持续约30分钟而不觉得累;一步可达3至4米,还能瞬间改变方向。正是因为鸵鸟已经适应了在沙漠中飞奔的生活,所以它的翅膀也就退化了,退化的翅膀在鸵鸟高速奔跑或快速拐弯的时候张开,用于保持身体的平衡。
④鸵鸟的繁殖情况也不同于其他动物,它的繁殖时间随地区不同而不同,生活在北非及东非的鸵鸟大多在旱季时繁殖。鸵鸟都在地面上筑巢,将卵产于简易的巢中。繁殖季节到来,雄鸟在其领土内摩擦出许多小浅坑,一只雄鸟可与多只雌鸟进行配对,一般会有6只或更多的雌鸟在同一穴中产卵,它们的卵非常大,可达20厘米长,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卵。雄鸟夜间孵卵,白天则由雌鸟替换。
⑤鸵鸟不能像大部分鸟类那样在蓝天中自由翱翔,但是在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则下,它已经适应了陆地生活,并练就了一身本领。
【1】下列关于鸵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喜欢在晚上行动
B.两趾大小一致
C.只能生活于沙漠
D.长脚长颈望得远
【2】短文第②段画“___”的句子引用了一系列数字,这样表达的意图是( )
A.说明鸵鸟样子笨拙
B.突出鸵鸟奔跑快速
C.说明鸵鸟体形大
D.突出鸵鸟性情凶猛
【3】我们可以根据( )来区分雄鸵鸟和雌鸵鸟。
A.翅膀的羽毛
B.尾巴的羽毛
C.身体的羽毛
D.头部的羽毛
【4】鸵鸟奔跑时张开翅膀是为了( )
A.奔跑得更快
B.便于改方向
C.奔跑得更稳
D.保存体力
【5】下列关于第④段中鸵鸟繁殖情况的说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雄鸟在其领土内摩擦出许多小浅坑
B.鸵鸟都是在旱季开始进行繁殖
C.一只雌鸟可以和多只雄鸟配对
D.雄鸟白天孵卵,雌鸟夜间孵卵
【6】第②段至第④段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鸵鸟,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
【7】“它们大多生活在开阔地带或躲藏在植被和洞穴中”中的“大多”一词能删去吗?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___________。
12、精彩赏析阁。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的家离小桥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1)文中写了 、 等地方风景。
(2)“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是指
(3)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描绘短文,你该如何说?
13、课外阅读
槐乡五月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用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花,中午,桌上就会摆出香喷喷的槐花饭。这时候的槐乡,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如果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摇摇晃晃地卧在花丛中。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精白粉拌槐花做的,可好吃了。吃成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袋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蜜。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全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地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1】照样子从文中摘抄ABB式的词语。
香喷喷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呢?( )
A. 孩子们可以采摘槐花换学费。
B. 槐花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好吃的槐花饭。
C. 女孩子还可以用槐花来装扮自己。
14、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
森林被称为“绿色氧吧”。当你走进森林,就会感到这里空气清新,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因为,森林仿佛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据测算,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制造六七百公斤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使用。
森林能吸收噪音。城市噪声污染严重,林木能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减弱这种有害的噪声。
森林还有杀菌作用。森林能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在森林中,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最多也只有三四百个,少则五六十个,而其他地方每立方米空气就有细菌三四万个。
森林还能调节气候。平均一棵树在一个夏天要蒸腾2000公升的水。因此林地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地高出15%~20%,降水量也有增加。
可见,森林的本领还真大呢。
【1】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森林的四大作用。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2】短文用得最多的说明方法是______。
【3】短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
【4】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使用了( )的结构形式。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15、阅读与感悟。
忆读书(片段)
①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②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③《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④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1】连一连。
《三国演义》 吴承恩 官迫民反
《红楼梦》 施耐庵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西游记》 曹雪芹 苦练七十二变,历经八十一难
《水浒传》 罗贯中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2】文中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照样子概括。
例: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诸葛亮死,痛哭流泪,几次把书丢下又再读。
(读什么书)(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结果如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同意“读书是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光阴
赵丽宏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声。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进行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灿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
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
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因为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们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1】光阴有哪些特性?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把下列句子的含义简要地写下来。
①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写了光阴的“脚步”,还写了光阴的“脚印”,“脚步”是指________,“脚印”是指__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碗馄饨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香喷喷热腾腾,这才感觉到( )。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 )的老婆婆,她看到女孩站在那边,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着泪水,对老婆婆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饭给你吃,你怎么不去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馄饨,开始往家里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 )的母亲,正在路口张望……母亲看到了她,立即面露喜色:“赶快回来呀,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快点儿,菜都凉了!”
⑧这时,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 )。
【1】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括号里。
视而不见 和蔼可亲 饥肠辘辘 疲惫不堪
【2】短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中描写母亲神态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你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女孩第一次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⑧段中“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此时她的心里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短文最后一段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选自傅林统《走进书里去》)
材料二: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某小学在当天对本校200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下面是此次的调查统计表。
某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 | 漫画书 | 文学名著 | 武侠小说 | 杂志 |
人数 | 90 | 24 | 50 | 35 |
百分比 | 45% | 12% | 25% | 18% |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儿童认为阅读书籍是十分辛苦、乏味、寂寞的事。
B.现代的儿童普遍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
C.现代的儿童普遍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的现状及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花费大量时间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的孩子,反应敏捷,见闻广博,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____
(2)由材料二可知,该校喜欢看漫画书的学生最多喜欢读文学名著的学生最少。____
【3】针对材料一、二所反映出的问题,请你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比赛获胜的秘密
①有一位妈妈,她有一位读高中而且网球打得很好的女儿。有一年,学校举行网球联赛,女儿怀着夺冠的希望,信心十足的报了名。
②比赛前,当女儿查看赛程表时,她发现第一场的对手竟是曾经打败过自己的高手。于是,女儿感到很沮丧,开始垂头丧气起来。
③“这次可能连预赛出线的机会都没有了,还说什么‘坐二望一’啊!”
妈妈看见女儿如此绝望,自己的压力也很大。脑子一转,对自己的女儿说:“你想不想把那人打败报仇呢?”
④“当然想呀,不过她上次把我打得很惨,我们的实力相差太远。”
⑤“我有一个方法,如果你照着我的话去做,你便能赢这次比赛。”
⑥“真的吗?请妈妈快点儿告诉我好吗?”
⑦“你现在闭上眼睛,回想以前你打网球时最精彩的一幕,把大过程从头到尾重演一遍,好好地享受胜利的滋味。”
⑧女儿照着妈妈的话做,刚才脸上的绝望不见了,换来的是一片容光焕发。从此女儿便天天照此调整自己的心态。
⑨对比赛态度的改变,让她充满了信心和活力。不久,比赛开始了,女儿信心百倍地踏上球场,比赛中更是施展浑身解(jie xie)数,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 哭爹喊娘),顺利地赢得了第一场比赛。比赛结束后,女儿兴高采烈地冲向妈妈。妈妈说:“你打得很好!”
⑩“全靠妈妈的指点,我才能赢得这场比赛!”女儿兴奋地说着。
【1】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注音或词语。
【2】用文中描写女儿心里或神态变化的四字词语填空。
报名时:信心十足——看到赛程表:____________——照着妈妈的话做____________——比赛开始:_____________——比赛后:_____________。
【3】女儿“比赛获胜的秘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达方式上看,画“____”的句子与第⑨段是______________的关系。
【5】第⑩段中说:“全靠妈妈的指点”,联系上下文,简要写出妈妈是如何指点女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广场。
1.从“倾注、倾诉、倾听”中任选一个词写一句话。
2.这个人连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改成陈述句)
3.金字塔真高啊, 。(把句子写具体)
22、句子训练营。
(1)用“生气”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生气(发怒):
生气(活力):
(2)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你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3)请用你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我凭触觉能得到如此多的欢快。
我通过视觉的力量,一定会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色。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请你用加点字写一句话:
(5)修改病句。
《匆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朱自清写的。
23、作文。
同学们,我们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学校里,一定发生过许多令你难以忘怀的事:或开心,或伤心,或后悔……请你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写一件令你难忘的事。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条理。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